文字的由来及变化

中国历史上的文字变迁是怎样的?

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就已经学会了计数,并且能够阅读没有话语的故事。人类很早就能用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大约在公元前34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工匠就依据自己的爱好再现了日常生活的场景。与此同时,在埃及,这种用刀雕刻出来的装饰清晰地表明了没有语言对叙事的影响。由于缺乏文字的记录,古埃及学的专家们至今无法确定正在交战的这两个部落的身份,以及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大约公元前33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出现了一些黏土或石质的小书板。一个数字由一道刻痕标示,后面还有人名、动物名或食物名,这样的名词是由一个图形或一个图形符号来表示的。同时,图形符号变成了概念符号。这种苏美尔文字反映了它们所表达的社会象征。 埃及最早的文字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150年。这是一个用于祈祷的大型工具的碎片,也许是用来给神像的眼睛上粉的。它纪念了一位国王的胜利,国王在这里变成了一头践踏敌人的公牛。埃及的文字从一开始就是包含了三种符号的严密体系,其中某些符号还注了音。当时的人们创造这些符号,也许是为了记下一些很难用一幅简单的图形表示出来的专有名词。一只隼站在住着一条眼镜蛇的宫殿的围墙上,这种庄严的组合就是一个简单的专有名词。蛇,是用来指代一个国王名字的形象,因为国王名字的发音与蛇的发音相同。象形文字及其复杂的符号,与日常生活的要求是不相符的。于是从一开始就有一种简化的文字与之共存,这种文字能用墨水和毛笔很快地在各种各样的材料上书写下来,这种文字逐渐失去了其图形特征,离象形文字的模型越来越远。楔形文字这个词来自拉丁语的“楔子”,它并不是符号演变的开端,而是一个成果。起初,物体都是按照它们呈现出来的形态被描画下来,例如麦穗。有时是概括性的,例如用动物的头来指代动物本身,或者是象征性的,例如用女性的简化符号来指代一个妇女。但由于这种文字是写在黏土上的,所以它很快就会变形。象形文字的文本可以在几个方向上进行书写,这些文字首要的作用是写在一些纪念物上,所以它们的顺序要符合纪念物的形状和装饰。在埃及,文字与图形之间是没有界限的,比方说,这座高官的塑像以一条竖立在篮子中的蛇作为装饰,而这也可以作为一段铭文来解释。篮子意味着女主人。两臂表示食品。蛇则令人联想到一位女神——食物女神,雕像底座的文字也同时提到了这位女神的名字。这些象形文字都采用古埃及绘画的一般方法,它们只能通过缩减尺寸与图形符号区别开,因此象形文字也是真正的艺术品。装饰这个寺庙墙壁的碑文,表明了古埃及文字对美学原则的严格遵循。象形文字的排列和形状主要是为了让人悦目。而且埃及文字用来做装饰也是很常见的,同时还保留了其最初的目的,也就是使它所记载的信息能够永远流传。 古埃及象形文字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今天的我们就是继承了他们的成果。归根结底,我们今天的纸张和钢笔都只不过是从古埃及书记员的工具演化而来的。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有30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汉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汉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汉字跟汉语的关系看,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从汉字本身的构造看,汉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文字体系。 汉字起源于图画。在汉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汉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 ①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现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现在“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现在“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汉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汉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 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我们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汉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汉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汉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 ②合体会意字。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汉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 以上两类合体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边一类的情形不同。 ③合体记号字。这一类合体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字音和字义的变化,原来的声旁和形旁已经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举过的“给、等、 短”一类字。 另一种情形可以举“章”字为例。 按照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分析,“章”字从“音”从“十”。 可是现在一般人说“立早章” (以区别于“弓长张”)的时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两部分。其实从古文字看,“章”本来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没有关系。 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且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也不断有人批评汉字的缺点,主要是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于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有它的短处,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汉字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古今汉语字音的差别很大。但由于2000年来字形相当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字义的变化比较小,所以先秦两汉的古书今天一般人还能部分看懂。如果古书是用拼音文字写的,现代人就根本无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语音差别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谈,可是写成汉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样的。 50年代开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2200多个简化汉字(包括用简化偏旁类推的字)。这项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个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不继续简化。因为不断简化会破坏文字的稳定性,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结果是汉字的总数有增无减,反而加重了学习和使用的人的负担。 关于文字拼音化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从理论上说,任何自然语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记录。但是由于汉语方言分歧,在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没有取得广泛、切实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会给方言区的人带来很大的困难。此外,由于汉字历史悠久,大量的文献都是用汉字记录的。一旦改弦易辙,势必在文献的广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难,在社会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