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有许多名臣,可为何仁宗去世不到80年就发生了靖康之役?

如题所述

有句话叫:北宋多宰相,南宋多武将。宋仁宗时有许多名臣,但过了80多年后北宋还是灭亡了,这其中原因很多,但我认主要的原因有三条。

一、王安石变法引起的党派之争

宋神宗、王安石为积极推进变法,起用一批新人,形成新党,而朝一批反对变法的人都被外放到地方,这一批人形成旧党。由于王安石急于推进变法,对起用的新人审查不严,人员素质参次不齐,其中不乏有打着支持变法旗号升官发败的,如吕惠卿、章惇等。而反对变法的人中大部分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如司马光、富弼、文彦博等,这一批人在仁宗时期都是名臣。在变法过程中新旧两党发生激烈党争,引起朝廷分裂,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新旧党争不只在宋神宗一朝,一直贯穿到靖康之役的发生前。宋神宗死后,宋哲宗即位,由哲宗年龄小高太后临朝称制,守旧派上台,司马光尽废新法,并严厉打击新党。几年后高太后死,宋哲宗开始新政,哲宗又实施新法,重新启用新党,旧党又失势,党争愈演愈烈。

不久宋哲宗又死,死后哲宗无子,向太后便选端赵佶继承皇位,这时宰相章惇反对,反对的原因是认为赵佶轻挑,而章惇是新党,向太后却是守旧派,当年就和高太后反对过王安石变法。因此宗徽宗刚即位向太后便罢了章惇的相,又重新启用旧党,对新党进行打击。不久后宋徽宗开始掌权,又反过来启用新党,打击旧党。

就这样反反复复经过几次激烈的党争,把北宋仁宗以前“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那局面早折腾没了,而且每次党争都引起激烈的社会动荡,把宋仁宗时期积赞的家底早给搞没了。

而且宋徽宗重用奸臣蔡京为相,蔡京联合高俅、童贯、杨戬三人弄权,被称“四贼”,利用宋徽宗的腐化将朝弄的乌烟瘴气,朝中早就没有仁宗时“名臣”存在的那种氛围。因此后来从南宋到明清都说北宋灭亡起因就是王安石变法。

二、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结果

在评价北宋灭亡的原因时,没有燕云十六州这个屏障,没有养马场建立不了骑兵等这些都是外因,内因还在于宋朝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政策。宋仁宗时期虽然名臣很多,但基本上是文臣,武将只有一个狄青,还是受到一帮大臣排挤,只是当个枢密副使就成了欧阳修等一帮文臣的眼中丁,硬是把他挤出朝庭。

宋仁宗时期对西夏的战争也是败仗多、胜仗少,象范仲俺、韩琦等名臣在陕西基本上是靠坚城防御,并没出色的进攻战,最终还是与西夏签订和议,用金钱换和平。

宋朝的守内虚外制度早在宋真宗时就体现出缺点,边关空虚而汴京周边禁军臃肿,因此辽国一进攻便可直达开封,在边境根本受不到多达阻挡。

宋仁宗时期多出名臣还与仁宗软弱和辽夏和平有关。宋仁宗性格比较柔和,能够让大臣们积极发表意见,因此大臣们才敢直述胸意,言论自由。同时宋朝与辽和西夏议和,长期无战争,朝臣们不必为外战操心,能够尽情的发挥才能。

三、宋徽宗朝臣的腐化堕落

宋徽宗赵佶轻挑,在选赵佶为帝时宰相章惇就这样说,赵佶不适合为帝。赵佶是个艺术家,书画造诣堪称一流。他同样喜欢玩耍,蹴鞠技艺很高,身边围绕的都是这样一帮轻浮之人,高俅就是靠玩蹴鞠发际的。赵佶不理朝政,天天去作艺术,把朝政扔给蔡京等四大奸臣,把国家弄民不了生。

侥幸心理害了北宋。宋徽宗时期还处在宋朝的中期(南北宋合起来),虽然社会矛盾众多,但还没彻底烂透,真正组织起来还是能打赢东京包围战的。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俩总认金国和辽国一样只是要点钱,总想象宋真宗时签个金国版“擅渊之盟”金兵就退了,结果自己主动走进金兵大营,给人家当了绞子馅。

第一次东京包围战胜利后,宋钦宗若是听取大臣李纲的建议,加强备战,加固城防,调集兵力防守黄河沿线,就一定能顶住金兵的进攻。而宋钦宗却罢了李纲的相,遣散了前来支援的军队,认为金兵退走后不会再来,把跑了的宋徽宗又接回来,这就是等死的节奏了。

以上就是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名君不在名臣也就不在了,名君成就名臣,名臣辅佐出名君,像宋徽宗这样的昏君只会出奸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