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写的已经非常完美了,为何金庸还要修改结局?

如题所述

写作一直以来有一个争论:是应该“不悔少作”还是要“悔少作”?不悔少作,就是对自己早期的作品不感到羞愧,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感悟。悔少作,就是应该对之前的作品感到愧疚,只有对自己作品不满意,才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写作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是永无止境的。写作的过程原本就是不断提升写作能力,不断升华作品的过程。是否悔少作并不影响作家自身能力的提升。所以“悔少作”的落脚点就变成了:是否应该对早期的作品进行修改?

金庸先生在晚年,对自己早已经是中文世界堪称经典的武侠小说进行了修改,这对作者和读者乃至金庸作品版本收藏家来说都是好事。对于我们读者而言,通过阅读修改前后不同的版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更好领会作者意图,让一部作品深度塑造我们的心灵。

从写作技巧等方面而言,旧版的《天空八部》确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逻辑严谨,结构紧凑,情节跌宕等等。但从“人性”这个角度来说,当作者金庸先生从写作这部作品的壮年到了人生的暮年之后,他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认为之前对人物的刻画过于肤浅,必须修改才对得起自己,也才对得起读者。

例如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中,金庸先生说这是一部描写男人之间情感的作品,当时年轻,描写不到位。他举例说到,金毛狮王痛失孩子之后,仰天长啸了几声。而真实的情感里,是父母恨不得追随孩子而去,问一句为什么?以及张三丰面对张翠山自刎而死时,含泪说:“我苦命的孩子”也是不符合真实感受的。不过这些是细节方面的张力问题,金庸先生没有做过多的修改,大的改动主要就是《天龙八部》的结尾,和之前完全是两个走向。

这是因为金庸先生认为感情里面,一时的冲动毕竟抵不上日积月累所沉淀出的深厚,尤其当一个女子面对曾经深爱过男人,看到他最软弱最不堪的一面,内心会激发出一种强大的母性。要抑制这种情感,是有违人性。

相对有遗憾,有惋惜,皆大欢喜式的结尾有可能符合读者的心意,但对作家来说,角色人物若不能按照它们“自己”的逻辑规律去发展,而仅仅只是写作者给予它们走向,那就不够圆满,是写作的失败。基于这样的原因,金庸先生重写了《天空八部》的结尾,让人物更加符合角色所承担的人性考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13
我觉得他为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最后修改给结局了,他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所以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非常优秀的。
第2个回答  2021-05-13
因为金庸本人还是觉得这样的结局不能达到自己心里的预期,所以反复进行修改,这样才能够让作品更加完美。
第3个回答  2021-05-13
因为在金庸的眼里觉得这样的结局不太完美,所以他想再写一个结局,给读者另一种体验。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