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乡愁观的三个维度

如题所述

当代新乡愁观的三个维度是:文化之维,空间之维,空间之维。

乡愁原是一个文化哲学范畴,表征着一种历史情愫,更寄寓一种文化表达。故乡地理、童年历史、公共生活和情感记忆构成了乡愁的内涵,它可能是一杯老酒、一口古井,也可能是一棵百年老树、一弯故乡残月。

在传统社会的古典文化中,乡愁属于审美范畴,是人们离乡若干年后对村落的美好反思和回忆,其本身颇具美感。在今天,新“乡愁观”既意味着对故乡的眷恋与欣赏,更喻示对当下处境的愁绪与反省。

新型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水与乡愁的组合,凸显一种具象的绿色文明,这是一种极具人文内涵和历史情怀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作为传统文化审美层次的“乡愁”一词,首次出现在官方决策平台,彰显了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文化认同,乡愁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从学术向度发掘新“乡愁观”的深刻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一个文明新的飞跃常要回到原点。乡村是个体生命的原点,也是华夏文化的原点;乡村是农耕文明的精粹,也是人类文明的根脉。然而,从2001年至今,十余年间中国消失了90多万个村庄,现在每天有近80个村庄在地球消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大多数活态仍存留于乡村,乡村尤其是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该防线被突破,珍贵的文化遗产将很快沦丧在推土机之下。

作为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城镇化,必须要走经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实现三方融合发展。改变以城市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代之以城乡协调发展,以市带村,积极推动就地城镇化,传承、保护传统文化,构建协调的人地关系。一方面,“记得住乡愁”不只是僵化地保持乡村原始风貌,而是要培育出与形态改变相适应的生存模式;另一方面,城市应当与乡村一道,在营造中恢复并保留必要的记忆,共同留住乡愁。

哲学家以塞亚·伯林说过:“乡愁是所有痛苦中最为高尚的痛苦。”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虽得到快速提升,但传统村落不断消失、区域特色文化衰落、城市痼疾缠身,无一不在侵蚀着乡愁情怀:在城市出生长大的人,已越来越难以找到旧日熟悉的街区和社区。

传统乡村宗族关系解体,在农村里长大的“城一代”,心中的故乡正在变得面目全非,行将消失。而今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如何从价值维度重塑新的“乡愁观”不啻是个难题。

伴随着“推土机”方式在城镇化建设中大行其道,传统格式被所谓“现代”格式所取代。能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是当代人急需的文化身份。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在中国大地上,“忧患意识”与“幽暗意识”这种双重意识表征为巨大的。

“中国式”乡愁:老一辈国企人和新一代农民工,形成对工业城市和农业故乡的双重记忆与情感,分别产生了“失落的工业乡愁”和“回不去的乡愁”。

“风景触乡愁”,在新型城镇化语境中,新“乡愁观”是一种全新的生态哲学观,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体。它倡导人崇尚简约,返璞归真,遏制贪欲,实现天地人的和谐相处。这不是历史倒退,而是文化寻根,找寻那天地之广、智慧之美。

既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又合乎社会发展目的;既有真理的强大力量,又有价值的巨大魅力。一言以蔽之,新“乡愁观”是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守望,是社会进步的新起点、新阶段,是物质与精神的均衡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