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一定有调性吗?

如题所述

音乐不一定有(无论是否明显的)调性,是否有调性因聆听者的生理心理因素/集体文化而异。 然而存在科学上绝对无调性的音响,那就是白噪音。(虽然取一段有限长度的白噪声检测仍然可以“算”出一个中心频率作为调性“主音”,但当时长趋于无穷大时,这个中心也会趋于消失。因此全频谱白噪声是真正科学意义上无调性的声音,更严谨的表述是:覆盖全频谱的白噪声是有限时域内,趋于绝对无调性的“极限”。)大部分人感觉无调性的相对无调性音响也存在,例如流水声、敲键盘声等,然而从频谱分析结合最新的调性理论看,那些音响也并不是不能用调性的理论来解释,只是解释的结果不同而已。一般大众能够同意的有调性音乐一般介乎A到C类之间,耐久的听众会更高,可以到X类到X*类,但无论何种心理/文化因素之下,白噪音都是绝对无调性的。更严谨的表述是:白噪声是有限时域内,趋于绝对无调性的“极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3

音乐音响的调性连续统”(The Continuum of Musical Tonality),是当代最新的和声技法与调性分析理论之一,兼容范围是整个声音频谱。

20世纪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音乐语言往多元化爆炸发展。如今21世纪,更是“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做不到”。调性分析与作曲技法理论开始面临一次危机。此时,就需要一个新的理论的提出,来支撑将来音乐分析的有效性。

受华萃康的启发,我重新整理了这个理论。从连续统的角度看,音乐(或声音)音响按有调性到无调性排序,是这样的五个(八个)类别等级:

∅类 [只由一个单音构成的音乐结构]:如里盖蒂的Musica Ricerata第一乐章、卡特的单音卡农曲、赵晓生《太极》的开篇等。

A类 [习见律,结构的音高组织内核为纯五度音程,跨度不大于5]:如“只有几个和弦”的那种流行摇滚等。

A+~B-类 [习见律,结构的音高组织内核为纯五度音程,跨度大于5]:如贝多芬晚期和勃拉姆斯的作品等。贝多芬的部分段落可以达到C类的水平,巴赫的减七和弦也可能瞬间达到C类,但只是暂时的。

B类 [习见律,结构的音高组织内核为纯五度音程,但并非以五度形式展现]:如肖邦、瓦格纳、拉赫玛尼诺夫等。

B+~C-类 [习见律,结构的音高组织内核为纯五度音程,但并非以五度形式展现]: 印象主义之后的和声思维仍然保持传统的作曲家,如拉威尔、普朗克等。B+类的音乐保持了极佳的耐听性,同时和声也得到了最大的丰富。在单点和弦的运用上,普朗克比拉威尔丰富。因此可以将拉威尔标为B+,而普朗克标为C-,等。

C类 [习见律,结构的音高组织内核为纯五度以外的音程]:如前卫爵士、西方新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钢琴作品等。

C+~X-类 [习见律,结构的音高组织内核为纯五度音程,但并非以五度形式展现]:一些现代的“大无畏”的作曲者, 他们基本上置调性与音乐性于不顾,但作品仍然未达到完全的无调性。代表性的例子有Sobraji、Einojuhani Rautavaara、黄禹的部分作品等。

X类 [习见律,结构的音高组织内核并非音程关系]:如勋伯格的“严格十二音”钢琴曲、“锤子女士”乌托斯卡娅的“奏鸣曲”,等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2-23

调性的概念有许多种,有调性如果作为有主音,有音高中心来理解的话,你说的挺有见地:序列音乐似乎也有着不明显的调性,会出现一些调性的暗示。序列音乐(十二音音乐)尽最大可能让所有音平等,以达到消除音高中心的目的,但实际上不能完全做到。怎么可能在时间发展过程中让音与音完全平等么?即使每个音不重复,长短、强弱、音色等都一样(那样音乐性也太差了),还有音出现的先后问题,也就有主次的问题,有主次也就承认有中心了。所以说无调性音乐也有潜在的、不断变化的音高中心。音高中心的形成可以是多样的,如传统的和声调性、旋律调性,新的如持续音、中心音、中心和弦、中心音响等技术都可以形成音高中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