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是谁提出的,哪位皇帝实施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如题所述

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汉武帝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推恩令简介: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可以把王国封地分给子弟,这样,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推恩令之所以能取得效果,乃是汉室朝廷与地方诸侯实力对比的变化。汉初分封,诸侯之地占据天下之半。倘若此时颁行推恩令,诸侯合力对抗,朝廷甚有被颠覆的可能。

封地大的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朝廷不用贬斥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了。在此之后,侯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

扩展资料:

推恩令的影响:

汉朝时期,诸侯的势力与日聚增。文帝,景帝都对这一现象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汉武帝时期,诸侯的势力开始威胁到皇权。由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提倡国家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实施推恩令。推恩令表面上是对各个诸侯的好意,实际上是为了削弱和瓜分各个诸侯的势力。

推恩令示意图:

1、实行推恩令最大的影响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对皇帝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2、推恩令让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自己的所有儿子,而并不是以前只让长子继承。这对整个诸侯的影响非常大,让那些诸侯手中的势力得以瓜分,而且越来越少,这样以便于国家的统治,并且这个做法也让诸侯不敢违背国家的意愿。

3、诸侯手中的势力被瓜分,他们手中的势力根本就不能和国家相抵抗,以便于国家对诸侯的统一管理,从而,诸侯就不敢在封地胡作非为,百姓也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推恩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9

主父偃提出的,汉武帝刘彻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主父偃是山东临淄人,他的出身比较贫寒,有着因为在齐国受到儒生们的排挤,而周游过各大诸侯国的经历,但是他所到达过的所有诸侯国,都没有给过他他想要得到的礼遇,最后主父偃选择前往长安,也就是汉朝国都,皇帝的居所。

到达长安之后,主父偃直接就给汉武帝上书表达了想要面圣的想法,而且当天就成功被皇帝召见了,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他就被连升了四次,之后更是成为汉武帝设在宫中内朝的大臣。

而有了这重身份之后,主父偃对当时的政治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对这个时期的汉朝而言,如何和平地解决掉诸侯势大的事,是皇帝心中一直存在的难题,推恩令就是主父偃在这种情况下向汉武帝提议的。

之后又因为提出了很多符合汉武帝需要的建议,而得到了皇帝的欢心,这个时期的主父偃,可以说是风光一时,但是他最终因为贪污受贿,而被皇帝下令斩杀,导致全族被灭。

推恩令是主父偃的提议,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从这方面也能看出主父偃的确是有真本事,但是最终却因为一个‘贪’字,把自己亲手送上了绝路。

扩展资料

推恩令的作用: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刘彻推行的一个重要法令,推恩令的作用就在于减少各个侯王的封地,并且削弱各个诸侯王的势力。

其实西汉自文、景两代开始,封建皇帝就一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遏制和减弱日益增长的的其他诸侯王的势力。 

武帝初年,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国家仍然有很多的池城,甚至有千里地方,他们阻众抗命,极大的威胁了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巩固。汉朝初期﹐侯王的王位只能由嫡子继承,庶出的儿子和孙子没有继承的资格。

所以,前127年,主父偃提出了新的建议在向帝王的上书中,主父偃以为,如果侯王的孩子没有自己的封地,仁孝之道就得不到弘扬。所以他就建议诸侯分别将自己的孩子封为列侯。

这样一来,表面上是施德惠,其实真正的目的是瓜分他们的土地以达到削弱诸侯王势力的目的。这个建议不仅符合刘彻巩固专制主中央集权的,也巧妙的避开了各个诸侯反抗的可能。于是这个建议立即被采纳,同年春正月,推恩令正式推出执行。

推恩令的作用在于不仅使汉武帝刘彻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度,也从另一方面巧妙的减弱了各地诸侯的封地和势力,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有和中央集权对抗的胆量和想法。推恩令的作用还在于使国家得到安定,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25

主父偃提出的,汉武帝刘彻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公元前127年正月,勤奋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的建议。所谓“推恩”,字面意思是“推恩足以保四海”,就是将己之所爱推及他人之意。

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诸侯王的子弟。推恩令吸取了景帝时期晁错削藩令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也就是等于把王国土地纳入郡县,国家的土地扩大而诸侯国土地缩小。

这表面上是皇帝的恩泽,但实际上分割了诸侯的土地和权力,让他们再也没有实力造反。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扩展资料

推恩令之所以能取得效果,乃是汉室朝廷与地方诸侯实力对比的变化。汉初分封,诸侯之地占据天下之半。倘若此时颁行推恩令,诸侯合力对抗,朝廷甚有被颠覆的可能。

因袭文景时期的一系列弱藩、削藩政策。汉文帝时期,贾谊鉴於诸侯对朝廷的威胁,而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实则上就是推恩令的早期理论。

不过由于当时的诸侯非常强势,而汉文帝也是由藩王承继大统,皇位还不够稳固,才没有在天下推行,只是拿对自己威胁比较大的齐国、淮南国开刀。

至汉景帝时期,朝廷政权已稳定下来,又已得到了休养生息。故采纳了晁错的削藩政策,而激起了吴楚七国之乱。就公义而论,吴楚七国之乱,其咎并不在吴楚七国,而在朝廷恃强,公然背信弃义。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吴楚七国战败,诸侯再已无力对抗朝廷,只能任由朝廷宰割。

汉朝的(同姓)诸侯问题,是历经文、景、武三世,才得以彻底解决,绝非推恩令的一策之功。至汉武帝时期,推恩令已是水到渠成之事。但是,作为我国早期王朝的汉朝,用人制度并不完善。

君主最能信赖的人,往往只能是自己的血亲与姻亲。故西汉王朝的两大政治支柱,便是诸侯(血亲)集团与外戚(姻亲)集团。当诸侯(血亲)问题被解决之后,就使得外戚(姻亲)便失去了制衡力量,而这也是王莽能够篡汉的原因所在。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8

主父偃提出的,汉武帝刘彻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在元朔二年(前127),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这一建议既符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因此,封地大的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这样,汉朝朝廷不用贬斥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了。在此之后,侯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

扩展资料:

1、主父偃

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

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

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并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2、刘彻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

对外,汉武帝采扩张政策,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

此外,还有创设年号、颁布太初历等举措。但他崇信方术、自奉奢侈,兼以穷兵黩武,引发统治危机,晚年爆发巫蛊之祸,后因对外扩张受挫而颁《轮台诏》。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6

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

目的是以确保刘家天下的错误决策。结果王国势力大增,严重威胁中央,并最终爆发“七国之乱”。“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思想变革与政治变革统一的标志。

它表明:汉武帝不仅正式采用了儒家思想治国,而且取得了成功,从而完成了汉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七国之乱后,中央政府决定消减诸侯国的实力。

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三年冬天,开始实行“推恩令”计划,当时诸侯王的子弟众多,但是只能有嫡长子一人继承王位。

如果以推广皇帝恩泽的名义把土地再分封给诸侯的子弟,那么看起来是皇帝厚待他们,实际上却使每个封国的面积都化整为零,渐渐缩小,再也不足与中央朝廷抗衡。

扩展资料:

一、历史背景: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不断发展。

三是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停制造事端,使得西汉王朝边境不宁。这三个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避免外敌还未进攻,而王朝内部就先行瓦解的局面。

二、推恩令简介:

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见西汉七国之乱)。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且诸侯王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在元朔二年(前127),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符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因此,封地大的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朝廷不用贬斥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了。在此之后,侯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