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字词句篇第六单元单元复习亭

如题所述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成语及四字词语解释第一单元:群芳吐艳:各种花儿竞相开放,展现美丽的景象.姹紫嫣红:姹:美丽。嫣:美好。形容各种花娇艳美丽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喷薄欲出:喷薄:有力地向上涌的样子。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景象。旭日东升:旭日:早上刚出来的太阳.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夕阳西下:傍晚时太阳慢慢落山.皓月当空:皓:明亮.明亮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崇山峻岭:崇:高大.高大的山岭.悬崖峭壁:悬崖:又高又陡的山崖.峭壁:陡直的山崖.形容险峻的山势.层峦叠翠:层峦:山连着山.形容山峰多,一片翠绿.苍翠欲滴:苍翠:深绿色.形容繁茂的草木生机盎然,呈现出浓弄的深绿颜色,就像将要滴下来一样.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辽阔.光彩夺目:鲜艳耀眼.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挨挨挤挤:数目众多,相互之间距离小.第二单元长途跋涉:跋涉:爬山涉水.远距离爬山涉水.形容长途旅行的艰辛.饥寒交迫:饥饿和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贫困之状.清澈见底:形容河水很清.应有尽有:应该有的都有了.形容很齐全.白雪皑皑:形容雪洁白的样子.漫天飞舞:在天空中到处飞舞.银妆素裹:形容雪后美丽的景色.冰天雪地:冰雪布满天空和大地.形容天气很寒冷.也指非常冷的地方.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求帮助,就一定答应.小巧玲珑:形容物体小而精致。隐约可见:指看起来不很清楚。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第三单元:买椟还珠:椟:匣子.还:退还.比喻没有眼光,不识货,取舍失当.惊弓之鸟:指受过箭伤,闻弓弦声而惊坠的鸟.亡羊补牢:羊丢失了再去修羊圈,还不算晚.后用“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及时想法补救,以免继续受损失.南辕北辙:辕:车辕.辙:车轮通过留下的痕迹.本要往南边去却驾车向北.后用“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截然相反。和颜悦色:和:和蔼。悦:喜悦。色:脸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连绵不断:连续不间断。若隐若现:隐:隐藏。现:显现。形容隐隐约约,模糊不清。恍然大悟:恍然:忽然醒悟的样子。忽然间明白过来。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买椟还珠惊弓之鸟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第四单元:光阴似箭:形容时间过得很快。日月如梭:梭:织布时用的穿2纬线的工具。日月像穿梭一样飞快地来来往往。形容时间过得很快。鸦雀无声:连乌鸦和麻雀的声音也没有了。形容十分寂静。情不自禁:指感情自然流露而无法控制自己。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很多。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一开头就直截了当地进入主题。大材小用:大的材料用在小处。比喻用人不当,浪费人才。一举两得:举:举动。指做一件事可以有两方面的收获。三长两短: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特指人的死亡。小题大做:以“五经”文的章法来写“四书”的称之为“小题大做”。后比喻把小事情当作大事情来处理,含贬义。百发百中:射箭一百次,就能射中一百次。形容射箭技术高明,百无一失。也指射击技术高明,弹无虚发。比喻料事如神或做事有绝对把握。诚心诚意:形容非常有诚意。博览群书:览:看。群书:众多的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孜孜不倦:孜孜:勤奋的样子。形容勤奋不知疲倦。坚持不懈:坚持进行,毫无松懈。业精于勤:只有勤奋,学业才能精进。专心致志:致:集中于某个方面。志:志向,志趣。把心思全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精神集中。聚精会神:聚:聚集。会:会合,集中。本指君明臣贤,集中众人智慧,可相得益彰。后用来指精神专注,高度集中。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对某事专心致志。锲而不舍:锲:雕刻。不停地刻镂。比喻坚持不懈。第五单元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神气十足:形容十分得意骄傲的样子。迫在眉睫:迫:近。眉睫:眉毛和睫毛,比喻眼前。比喻事情已临近眼前,非常急迫。小心翼翼:原指恭敬谨慎。形容十分谨慎,一点也不敢疏忽。左顾右盼:顾:回头看。盼:看。向左右两边看。形容得意、犹疑、仔细观察等神态。七嘴八舌:你一句我一句,纷纷插嘴。形容人多语杂,不停口。如愿以偿:如:按照,适合。愿:愿望。偿:满足。指愿望得到实现。恍然大悟:悟:心里明白。一下子明白醒悟过来。悠然自得:悠然:闲暇舒适的样子。形容态度从容,心情舒适。第六单元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目不转睛:眼睛凝神注视,眼珠一动也不动。形容注意力集中。恋恋不舍:恋恋:留恋。舍:舍弃。形容很留恋,舍不得离开。情不自禁:指感情自然流露而无法控制自己。第七单元面面俱到:俱:都。指说话做事或写文章时各方面都能照顾得很周到,没有遗漏。头头是道:头头:各方面。道:道理。佛教语,指无所不在的。后用来形容说话做事有条有理,道理充分。源源不断:源源: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接连不断绝。彬彬有礼:彬彬:文雅的样子。文雅而有礼貌。息息相关:息:呼吸进去的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息相互关练。形容关系、联系非常密切。蒸蒸日上:蒸蒸:热气上升的样子。形容事业一天天向上发展。滔滔不绝:滔滔:连续不断的样子。绝:完结。形容话多连续不断,没完没了。栩栩如生:栩栩: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历历在目:历历:一个一个清清楚楚。指远处的物体或某种景象清清楚楚出现在眼前。名不虚传:传扬的名声一点不虚假。指人或事物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游人如织:游人很多,穿梭来往。琳琅满目:琳琅:美玉。所见皆美玉。比喻杰出人才、好文章或精美物品很多。爱不释手:喜爱得不愿放开手。形容十分喜欢。闻名遐迩:遐迩:远近。形容名声很大。第八单元异口同声:大家说的都相同。形容意见一致。大惊小怪:指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表现出过分惊讶。提心吊胆:心和胆好象悬着。形容担心害怕,情绪不安。面如土色:脸色跟土一样灰暗,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恐惧或气急的样子。七嘴八舌:形容你一言,我一语,非常杂乱。成千上万:形容数量极多。惟妙惟肖:肖:相像。形容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各显神通:每个人都显示出自己的本领。粗中有细:粗鲁之中有细心之处。多多益善:益:更加。越多越好。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畏权势,不徇私情。赞不绝口:一直表扬,夸个不停。美中不足:虽然好,但还有缺陷。腾云驾雾:传说中指利用法术乘云雾飞行。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胀。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拔苗助长:把苗拔起来,帮助苗快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只能事与愿违。狐假虎威:假:凭借。比喻倚仗别人的威势吓唬人,欺压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30
【译文】晋朝太元年间,有位武陵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一条溪流划船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内,里面没有别的杂树.地上芳草鲜嫩茂美,满地落花.渔人见到这片景色很是惊异.于是又向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的发源处没有了,只见那里有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似乎有光线(透出来).(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只能勉强通过一个人,再走几十步,就突然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锗畅通,鸡鸣狗叫声彼此都能听到.这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无论)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他们)看到渔人,竟大为吃惊,问从哪里来.(渔人)详细的回答了.就(有人)邀请(渔人)到他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款待.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向他)打听消息.(他们)自称祖先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位渔人一件件的给他们详细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大家)都感叹惋惜.其他人各自再请(渔人)到他们家去,都拿酒饭款待.(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开.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必对外面的人说起.”.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来路划出去,一路上处处做上标记.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原先所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那条路.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德行高尚的人,听到这件事,高兴地打算前往,计划还未实现,不久因病去世.后来就再没有去探访的人了. 【简析】《桃花源记》写于晋、宋交替之际,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接,民不聊生.作者虚构了一个渔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借以描绘了_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安乐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残酷剥削和贫困境遇的意愿.这样的理想国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固然仅是一个乌托邦,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的丑恶和黑暗,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又像一座灯塔,激励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桃花源”的艺术创造以其民主性的光辉照彻中古时代,并成为后代作家的传统题材,表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序展开记叙,从他逢桃花林并入桃花源写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寻未果而告终.开头结尾略写,因为这些只作为引起和余韵,中间渔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见所霞是主体,就写得很详尽.有渔人眼中看到的桃花源的风貌,他与桃花源中人的对话,桃花源中人对他们款待,他们的来历和生活情景,思想感情等等,这样写,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详略得宜.《桃花源记》总的构思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这表现在故事是虚构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产物,人间并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细节描绘又是现实主义的,不论是山外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还是桃花源里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现实生活中都不难找到,这就给人以亲切逼真之感,相信这是人间乐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宁愿信其有,不肯信其无.特别是借助于当时的真实人物——南阳刘子骥的规往,更增添其真实感,使读者也为之神往.归根结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现实的沃土之中的.但渔人重寻又迷了路,“后遂无问津者”,又带有神密色彩.又实又虚,似真似幻,表明桃源虽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一个完整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仅用了三百二十字,叙述得扣人心弦.“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二十二个极常壳的字眼,便勾画出一片奇景,如在目前,永难忘怀.至于桃源风貌的描绘,人物活动,对答的记叙,也是着墨不多而内含丰富,令人味之不尽.“美好而淳朴”,这是桃花源和这篇散文给我们的共同印象.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遂 “遂”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彻底完成.如:“后遂无问津者”,可译为“就”.二、表示动作行为准备达到的最后结局.如“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可译为“竟然”、“终于”.三、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和前一件事的接续关系.如“………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译为“于是”、“就”. 交通 妻子本文“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表示交通运输的意义不同.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表示男子的配偶的意义不同. 这种由两个单音节的词组成的短语,在文字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完全相同,但意义却差别很大.这样的例子在本文还可以找出一些.翻译时,要落实每个字的含义,以免造成误解.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此人”是主语,“言”是谓语,“所闻”是谓语,“所是所字结构作宾语;“一一”、“为(介宾结构,宾语承前省)”“具”都是“言”的状语.“皆叹惋”是主谓句,主语是桃花源中人承前省,谓语是“叹惋”,“皆”是状语.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作: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乃:副词,用在谓语之前,表示在某种情况之后,紧接着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这里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竟然”.无论:不用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译为:(这里的事)不必向外边的人讲啊.不足:不值得,表示一种委婉的制止,即“不必”,“不要”.为:介词,表示在动作行为发生的同时所旁及的对象,这里可译作“向”.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即世人.也:语气词,和“不足”配合起来,表示禁阻语气. 《石壕吏》赏析 【注评】暮投石壕村, 暮:傍晚.名词用作副词,作“投”的时间状语.投:动词,投宿.石壕村:即石壕镇,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点明时间、地点. 有吏夜捉人. 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丁的差役.○事件.“夜捉人”显出形势的危急和气氛的恐怖. 老翁逾墙走, 老翁:老头,老汉.这是“夜捉人”的目标.逾墙走:翻墙逃跑.逾:动词,越过,翻过.走:动词,跑.○老翁闻风而逃,说明捉人已不是头一回,所以人们早有思想准备;连老头都要捉,又说明当时已无壮丁可抓. 老妇出门看(kān) . 老妇出门察看情况,掩护老汉,应付差役. 写诗人傍晚投宿,差役夜间捉人,是事件的开端. 吏呼一何怒, 呼:动词,吆喝,吼叫.一何:多么.怒:凶猛,粗暴.妇啼一何苦!啼:哭.苦:悲哀,悲痛.○吏呼而怒,妇啼而苦,对比鲜明. 概叙差役和老妇间盘问应答情景. 听妇前致词: 前:动词,走上前去.致词:对人讲话,告诉对方. 三男邺(yè)城戍(shù). 三男:三个儿子.男:儿子.邺城戍:即.“戍邺城”,防守邺城.这里实指参加围攻邺城的战役(参看【解题】).戍:防守.○三个儿子全在前线,说明壮丁确已抽尽.由此以下都是老妇自诉. 一男附书至, 附书至:捎信回来.附书:托人带信.至:到(家). 二男新战死. 二男:两个儿子.新:刚刚,最近.○三子中两个已战死,从侧面表现了战场上形势严重. 存者且偷生, 存者:活着的人.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这存者既指战场上暂时幸存的一个儿子,也包括生活在兵荒马乱中的老妇自己和别人. 死者长已矣! 长已矣.永远完结了.已:停止,完结.○以上老妇诉说儿子被征调的悲惨情况,揭示了老妇人内心的深沉悲痛. 室中更无人, 室中:家里.更:副词,再.无人:指没有男丁. 惟有乳下孙. 惟:副词,只.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孙儿的母亲还没有离家而去.去:离开,指回到娘家或改嫁.○从这句可知道她丈夫是战死二男之一. 出入无完裙. 出入:偏义复词,重在出字,即出门.完裙:完好的衣裳.○从媳妇衣不遮体,不难推知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更无”紧扣“惟有”,句法严密.隐瞒老翁,维护儿媳.以上诉说家中几个人的处境. 老妪(yù)力虽衰, 老妪:老妇人.旧时老年妇女的通称,这里是老妇自称.衰:弱.○一个“虽”字说明老妇不得已的内心痛苦. 请从吏夜归. 请让我随同你们这些差役连夜回到军营里去.请:助动词,用于动词前,表示说话人的希望或请求.可译为“希望”“请让”“请允许”.从随从,跟从. 急应河阳役, 急:赶快,急迫.应付.河阳:郭子仪退守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南.役:差事. 犹得备晨炊. 犹得:还可以,还来得及.备:备办,准备.晨饮:早饭.○老妇为救下老伴和媳妇,孙子,不顾年迈体衰,请求应征支差. 借老妇的口述,写差役的横暴和老妇一家的遭遇,以及她不得已自请服役的情况. 夜久语声绝, 夜久:夜深.语声:说话声.绝:断.如闻泣(qì)幽咽(yè).闻:听到.泣:抽泣,无声的哭.幽咽:形容低微的断续的哭声.骚乱过后,一片静寂,只剩下阵阵幽咽.这是一幅多么凄惊的景象.这里的“闻”与开头的“听”遥相呼应,说明诗人也为之彻夜未眠. 天明登前途, 登前途:踏上前面的路.前途:指要赶的路. 独与老翁别. 独:单独.别:告别.○一个“独”字暗示老妇确被抓去.集中表现了这一家的凄惨情景和诗人内心的沉痛. 写老妇被抓后这一家的凄惨情景,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译文】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一户人家,天刚黑就有差役进村捉人.这家的老汉听到动静翻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去看情况. 差役吼叫声是那样的凶,老妇人的啼哭又是那样的悲痛! 只听到老妇人上前向差役诉说,她说:我一共有三个儿子,都已经应征去守邺城了.最近有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活着的人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就都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可以抓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这孙子,所以他母亲还没有离家而去,只是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也没有啊!你们如果非抓一个人不可,就抓我老婆子好了,我虽然衰老没什么力气,但今晚跟你们去,还能支应河阳紧急的差使,赶得上给部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嘈杂的说话声消失了.我似乎听到隐隐约约的哭泣抽咽.天亮后,我启程赶路,只好单独跟老汉一个人告别. 【简析】《石壕吏》是被誉为“诗史”的杜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 这是叙事诗.作者按他的行踪,以第一人称客观叙述一夜和一朝中所见所闻,不加论断,让人从故事中去体会诗的主旨,懂得作者的爱憎.开头四句,一句叙一人一事,极简练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写出了事件的开端,而字里行间又显露出战乱之际特有的骚乱、恐怖气氛.作者接着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对比鲜明的两句概括写出事件的发展.然后转入对老妇在差役威逼下一段自诉的详细记录.这段“致词”共有十三句.前五句说三个儿子全都上前线了,而且最近有两个阵亡.尽管如此,官府还要再来抓人,简直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这也集中体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深重.中间四句说家中只有吃奶的孩子,儿媳妇连一件出门的衣服也没有,更反映出“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十室九空,人民极端贫困的生活状况.最后四句说老妇在万般无奈中,为了顾惜老翁和幼孙的生存,慨然应征,奔赴国难,这出入意料的结局把全诗推向高潮,是对昏庸的统治者的血泪控诉.末段照应开头,也只有四句,写老妇被带走后举家凄凉,作者天明上路独与老翁告别.事件结束了,而浓重的悲剧气氛几乎让读者透不过气来,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家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 从结构安排上看,作者把老妇对差役的“致词”放在突出的地位,记录了她对一家遭遇的血泪控诉,这就自签而然的通过老妇的口,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让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比间接描述更为真切感人.详写孝妇的苦啼诉说,略写石壕吏之严词追逼,以实写虚,用笔十分简括.全诗主要叙述部分全由一“听”字得来.这样组织材料既可突出老妇的惨痛叙述,又可撇开一些其他描写,使全诗十分简练紧凑.也正因为是“听”到的,才让人感到更真切,更能烘托当时的气氛.前面说作者是客观叙述所见所闻,不加论断,但叙述中有些语句仍然直接或间接表露出自己的感情,如“有吏夜促人”、“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等句,都带有感情色彩和暗示作用.再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分明表示作者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变化,以致深夜未能合眼.而天明登程的沉痛意绪也沛然可感. 最后,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两点值得注意.一、这首诗固然通过石壕吏的乘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但最主要的还是在反映“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一点我们从全诗记叙中所传达出的动乱年代的时代气息,十室九空的惨状,战事的危急,人民衣不遮体的窘迫,战场伤亡的惨重,老妇应征服役的奇闻等方面,不难感知.作者对唐王朝的腐败不是没有批判,但矛头主要针对造成人民灾难的罪魁祸首安史乱匪.二、作者既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引起他深切的同情和愤慨,又并不反对这场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因为“安史之乱”不平息,国家社会就不可能得到安宁.从这一角度上说,诗中所述老妇应役一事,既是对统治者严厉的斥责、控诉,也是对人民慨然而赴国难这种精神的褒扬.这一点在“三吏三别”的其他诗篇里有更明显的表露.如《新婚别》中,新妇虽然有“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哀怨,但最终慨然道出“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劝勉之词;《垂老别》中那位从军老者也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悲壮自白.这反映了杜甫思想上的深刻矛盾.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深更半夜,“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双方的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但作者并不曾有一言半语,只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笔墨简炼,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也正因为这样的“兴致”和“感觉”,才有末句的“问其姓氏”.可作者在此并未写出他们的“姓氏”,只一句“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在意外相逢的惊喜、“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欢娱过后,才知他们是他乡游子,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今生今世也许相会无期,顿时,作者“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本段虽是平实叙述,表达感情的词语全部弃之不同,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