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评苏轼

如题所述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可爱的人格典型,他的可爱体现在文化上是不摆架子、见人就熟、充满好奇、天天惊喜,再伤心的事情,难过一会儿就过去了,再不好的地方,住下一阵就适应了,而且他完全不会掩饰真实的心情。

比如他在海南岛流放的时候,天天在岸边盼望着有海船过来,等着能够买到他最嘴馋的猪肉。

稀世大家的“代价”

这种可爱表现在文学上就是不说空话、套话、老话、违心话,只凭着自己的直觉发掘最美的意象,他只隐忍他人,而不与他人重叠。

这是他在文学上的可爱之处。这些可爱如果加上学识和视野,就已经能够营造出非常美妙的文学天地了。但是如果仅仅如此,还不是稀世大家。有人问:“是不是还应该加上磨难呢?”

苏东坡经历的磨难确实不少,好像经常在被流放。流放后他既失去了原先的朋友圈子又失去了谋生能力,那不仅回归于零,甚至于比零还要负面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成了文化飓风,这里边一定隐藏着产生文化飓风的必要条件和必要程序。

苏东坡流放后的两种升华

苏东坡从监狱出来以后被贬到了黄州,这里的人几乎都不认识他,他经常穿着草鞋坐着小船,与打柴打鱼的人混在一起,有一些喝醉的流浪汉还经常对他又推又骂。他对这种生活没有抱怨,只是他希望原来的那个圈子能够与他有只言片语的交流。

但是很奇怪,那么多的亲友没有一个字过来。这如果发生在当初被审问的一百多天里,怕受牵连不联系还能原谅。但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亲友如果来信的话,已经不会有任何麻烦。

苏东坡过去那些挽着手臂信誓旦旦的朋友,居然没有一个字的问候。对此苏东坡不太甘心,亲自写信去,但是信发出去了很久,也没有一封回信过来。

苏东坡有一段时间非常难过,但很快就想通了。既然他们那么狠心,那么,所有的亲友所有的情谊就一笔勾销吧,他说他为这种一笔勾销而感到幸运。

他内心的精神价值,由于一下子摆脱了亲友、文友、挚友的羁绊,变得海阔天空,这是他割断了朋友圈以后的一种升华。

还有第二种升华,也就是他还有另外一番摆脱。他在寂寞当中深深地反思,他发现自己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按照现在的说法,他有一点表演意识,他检讨过去自己总对并不清楚的政策是非议论滔滔,而不知道这其实正是自己的弱项所在。

苏东坡的文化转折

苏东坡觉得今后不应该再炫耀,而应该变得更收敛、平静、厚实,他甩掉了最后两个包袱,踏入了文化伤的飓风的天门,他很快就能写出真正的大作品了。

对于苏东坡的这个转折,余秋雨曾经这样描写:这一切使他的心灵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回归于淡泊和坚定。随之而来,他的艺术才情也获得了一次蒸馏和提升。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师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晕厥以后的苏醒,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分。

苏东坡非常关注自己在受难的时候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他总是把这一些给自己一点点帮助的人写在自己的文章里,甚至于写入自己的诗歌。

在他被关在监狱里的时候,天天有非常残酷的刑罚在敲打他,在折磨他,但是有一个狱卒,就是看监狱的一个普通人,他读不懂苏东坡的诗,却从旁人的耳朵里边听说他是个不错的文化人。

于是苏东坡写道:“他在晚上打洗脚水的时候,也加了一点温水。”

我们有可能不认识文化飓风和文化巨人,但是我们应该成为一个多在别人的洗脚水里加一点温度的人。

另:在《苏东坡突围》中,余秋雨对苏东坡如此评价:

苏东坡山居笔记因"乌台诗案"被贬官之后,他的政敌、私敌甚至一些泼皮无赖都一哄而上,对他的人格进行无耻的诽谤攻击,东坡先生像一个被敌人围困在狭小空间的战士,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巨大痛苦进行突围。

一个倒了霉的大学者、大诗人,就像一面镜子,一下子照出了那么多的妖魔鬼怪,有那么多丑恶的灵魂显影,反倒衬托出被诽谤者的高风亮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