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考试,急,求解析《阳关三叠》和《扬州慢》。

要求是,解析。背景,作者,曲势走向,调式调性,节奏。
明天下午(星期二)来收答案,如果是直接编辑好的,可以直接抄的,不是抄其他人的,加分100。
字不要少啊,,忘记提醒,,期末作业啊!就是考试题目了。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目前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
现存《阳关三叠》
原诗已饱含深沉的惜别之情,谱入琴曲后又增加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曲谱最早见于《渐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传谱,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段,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杨州慢,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另外还有赵以夫、郑觉斋等词人用过此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08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目前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
现存《阳关三叠》
原诗已饱含深沉的惜别之情,谱入琴曲后又增加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曲谱最早见于《渐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传谱,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段,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第2个回答  2010-06-08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忧伤的话题。
王维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从此,离别的荒涯里,就有了这样的一曲《阳关三叠》暖出融融的情谊。
清和的时节正是初春,杨柳千丝与万缕,织成忧伤愁绪,那晨风扫尘、朝雨洒路的渭城啊,正难承离别的哀伤,劝君更尽一杯酒,从此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此渭城,这个曾被崔颢吟诗唱作“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台清酒就君家”的地方,因这样的别离,而把这里的酒喝成了泪。
渭城,因为是经过,因为是送别,因为是留守,都罢,总之,因为诗人的情绪都成了梦。在这里人们会恰好遇上,却又终难免一场告别,这个城,让人们拥有的是——有限温存,无限的辛酸。
冰心在《繁星》里说:
生离——是朦胧的月日
死别——是憔悴的落花
渭城,就是这样。如一瞥中的流水与落花。
而在渭城之上,为那朋友西出阳关的送别,总是带着一腔豪情,因为,这一走,就再也回不了头了,如果悲伤,不如笑别,留下一场好梦,让各自的风雨前程不再孤单。
当近代的人们清唱李叔同《送别》之时,那渭城的情绪又汹涌而来绵绵而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回,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人生如梦,梦醒时悲欢离合,逝去难忘的光阴还留下多少?望远山,山外山风在感动我,唯有歌舞这一曲送别离,思念悠悠如山,绵绵不尽。
天地之大,人生漫漫啊,我们都曾跋涉千里才来到这里,在此相遇却终又在这与你道别。苍月的《七夜雪》里让人最伤感的莫如是这样的一段情绪:
在最初和最后的雪夜
冰冷寂静的荒原上
并肩走过的我们
所有的话语都冻结在唇边
一起抬头仰望你可曾看见
七夜的雪花盛放了又枯萎
宛如短暂的相聚和永久的离别
请原谅于此刻转身离去的我——
为那荒芜的岁月
为我的最终无法坚持
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
却终究抵不过时间……
相逢有相逢的缘份,萍水有萍水的际遇,珍重每一种遇见,因为以后一别此时,一别经年,一别将生生世世……
有时候,想想,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一个人,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所以送君若浪水,叠叠愁思起。梦魂如月明,相送秋江里……
但是,再是企愿时间断流,也熬不住这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悲伤,人,总是要被送走的。
所以,最终,连攀花相送的李白,也不得不这样吟诵:“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
那一挥手里,离别已成定局。
此时此刻,只有席慕容的这一场送别道尽伤痛: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
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
内疚和悔恨
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成空
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
可是我
一直都在这样做

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
又要错过今朝
今朝
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余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霭里
向你深深地俯首
请为我珍重

余生成陌路,从此冷暖自知,所以请为我珍重吧。道完这一声别离,从此你我的悲欢将被收藏。
可是如果这样的结局早已注定,我们为什么要相遇啊,为什么要在这茫茫人群里,恰好萍水相逢了,又恰好携手看一段人间,而在这邂逅的刹那时光里,涌现的是相遇的欣喜、相知的感动,而同时,也为我们各自漫漫的余生里留下那绵绵不尽的惆怅,和思念。
留下那一刹那的温暖,却又要留下这一个转身的叹息,转身之后就只是背影了,从此你就进了往事,以后,以后的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你了,再也见不到了。
所以有人难以承担,而说:“无谓再会/要是再会/更加心碎。”
是的,有缘太短,比无缘更惨。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是徐志摩,连洒脱如仙的李白也深怕自己思念的深度难熬过这离别的长度,也要对着浣纱石叹一声:“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君去西秦适东越,碧山青江几超忽。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
而苏东坡亦只敢在酒里作洒脱的宣言:“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觞。”
李白,苏东坡如此,我们更不能逃脱,亦只能,想一个人的时候:暂出河边思远道,却来窗下听新莺。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
早知这般的相思成灾,不如当初不见了。
如今,一人独自思念,写的字再缠绵,选的诗再情殇,也化不成蝶与君双飞,唯有在思念的长空里,一人寂寞地听完《阳关三叠》。
——曲水一觞今意懒,阳关三叠重情伤。
借用徐志摩的诗做离别伤痛的生路逃离吧: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