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与权臣如何较量的?

如题所述

博弈并不是单纯的对抗,虽然在很多的情况下,博弈双方的目标是直接冲突的,但是在这种冲突的背后,又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合作因素。我们研读历史中的博弈,不是为了学习如何与人冲突,而是要探寻怎么与人合作。当然这是需要智慧的。

不要以为皇帝权力无边,其实做皇帝是一种“危险职业”。中国历史上的235位帝王中,在位期间被杀害的有45人。如果包括下台以后(亡国之君)被杀以及史书隐讳而普遍被史家认为死于篡弑的皇帝,就有60多人。

杀掉皇帝的是那些权臣,他们想取而代之。

发生在两汉的皇帝与外戚之间的冲突,东汉章帝与宦官郑众等诛外戚窦宪、安帝与宦官江京等谋划杀了外戚邓氏家族、桓帝联合宦官单超等灭了外戚梁氏之势,各自夺回了本属于皇帝的权力。然而,西汉平帝与外戚王莽冲突,被王莽用毒酒结束了性命;东汉质帝由于年幼缺乏策略,与掌权的外戚梁冀敌视,被梁冀毒死。

外戚较之大臣更容易干政,而权臣才是皇帝在朝中真正的政敌。权臣的权力大到能够废立皇帝的时候,皇帝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见权力掌于司马昭之手,不胜其忿,召大臣王沉、王经、王业等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王经认为应讲策略,王沉、王业却奔走向司马昭告密。曹髦拔剑升辇,率殿中的人鼓噪而出。追随司马昭的大臣贾充毫不迟疑地率众护军,在南阙下迎战皇帝的小队人马。司马昭的亲信成济问贾充:“事情紧急,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着你们,就是为了今天,还问什么!”成济便一马当先,抽戈刺向皇帝,20岁的曹髦死于车下。皇帝死后,司马昭以大逆不道之罪杀了成济,然而从本质上说,杀害皇帝的正是司马昭。同年,被权臣孙琳废为会稽王的吴国皇帝孙亮突然死去,年仅18岁。

权臣废掉皇帝之后,能否与废帝共在一个苍天之下,安然无事?为了防止时有可能发生的不测,权臣定会用或明或暗的手段将废帝除掉。例如东汉董卓废少帝刘辩之后,又派人给他送去一壶毒酒;南朝宋少帝刘义符被权臣徐羡之等人废为营阳王,一个月后死于徐羡之派来的特使之手;南齐15岁的萧昭文只做了三个月的傀儡皇帝,被废后仍免不了一死。北魏后期权臣尔朱兆连续废杀了两个皇帝,继尔朱氏掌权的高欢紧接着又废杀了两个皇帝,北魏的最后一位皇帝被权臣宇文泰鸩杀。北周的五位皇帝中,有两位被权臣宇文护所杀。

权臣之所以能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凭借的是智谋和勇力,这种本领远胜于昏狂无知的少年皇帝。欲图篡位的权臣经常使用的伎俩是,先废杀在位的成年皇帝,然后拥立幼主,再图禅位。例如唐代就落入这样一种结局:同样以军事起家的朱全忠杀了38岁的唐昭宗,另立其13岁的幼子,三年后朱全忠禅位为帝,幼帝被毒死,谥为哀帝。

臣属之间的博弈实质上和君臣博弈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封建人治的政治环境中,上级官员对于下级来说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小皇帝。虽然这种关系也是错综复杂,虽然归结起来也依然是权力的纷争,但是权力的邪恶在于,它的背后是一切的一切,因此,中国的封建官场上总是在上演着“精彩纷呈”的权力博弈。

当然,中国历史中的博弈并不只在战争与官场中演绎,博弈的触角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也伸进了历史的每一个空间。

中国之大、人口之多使中国历史中的博弈总是纷繁迭起,几个最主要的有:君王与属臣之间的博弈,君王与其人民之间的博弈,官吏之间的博弈,官吏与平民之间的博弈,平民之间的博弈。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有官场上的博弈,战场上的博弈,商场上的博弈等等,不一而足。

博弈并不是单纯的对抗,虽然在很多的情况下,博弈双方的目标是直接冲突的,但是在这种冲突的背后,又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合作因素。正如上面的那场皇帝和权臣的博弈,虽然冲突迭起,但最后达成的结果还是要合作。我们研读历史中的博弈,不是为了学习如何与人冲突,而是要探寻怎么与人合作。当然这是需要智慧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