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是什么制度

如题所述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其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通常被任命为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尚书令职位在唐朝特殊情况下由李世民担任,其他人很少能够担任。从德宗朝开始,左右仆射不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衔,失去了宰相的职位。门下侍中和尚书令在理论上地位相当,但实际上,门下侍中的地位略低于尚书令。中书令在尊荣上则低于门下侍中。
唐朝后期,为了加强皇权,右相成为首辅,政事堂的第一实权人物。右相的权力在右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时期得到巩固,甚至出现右相被升为左相,实际上是降职的情况。政事堂是大臣们讨论国事的最高机构,成员通常被视为宰相。政事堂有一个“首席执笔”,通常是右相,这使得右相的权力大于左相。
在唐朝,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宰相,可以看其官名中是否包含“同中书门下”字样。六部尚书的官名从玄宗开始通常加上“同中书门下”几个字,因此六部尚书也可被视为宰相。从玄宗朝开始,六部尚书成为官员迁转之资,实权掌握在六部侍郎手中。
唐朝宰相班子的核心组成是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六部尚书。通常情况下,只有七人担任宰相,少的那个人是吏部尚书。吏部尚书通常也是右相,控制组织部是右相权力较大的第二个原因。在大朝会上,吏部侍郎或尚书负责进行人事任命的三读,这是右相风光的时刻。需要注意的是,唐朝的宰相制度相当复杂,以上内容仅为一家之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