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墡为何被称为“明朝最牛皇叔”,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一直有种说法是,朱瞻墡是大明最牛皇叔,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朱瞻墡出生于永乐四年,他是太子朱高炽的第五子,但母亲却是正妃张氏,所以他也是嫡次子,仅次于嫡长子朱瞻基,大哥朱瞻基从小就得祖父永乐皇帝朱棣的喜爱,朱高炽能成为太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这个好儿子,相比之下,他作为嫡次子却没有得到祖父太多的注意。

朱瞻墡被封为襄王,不过当时襄王还没当热乎呢,朱高炽就去世了,后来大儿子朱瞻基继承了皇位,襄王朱瞻墡开启了自己的藩王生活。

公元1435年,明宣宗驾崩,当时的他早已在宣德四年时就去了遥远的封地当藩王。皇上去世时,1427年出生的太子才刚刚八岁。显然这样的年纪并不能主持一国的事务,大臣们便希望让朱瞻墡来坐上龙椅,可是他退缩了。外人看来这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机会,只要他拼搏一把,那么以后书写历史的可能就是他了。但是朱瞻墡没有这么选择,他和太皇太后一起将年幼的太子保上了皇位。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本人被瓦剌俘虏。皇帝朱祁镇被俘以后谁来做皇帝?朱祁镇有三个儿子,长子朱见深年仅两岁,次子朱见潾一岁半还没到,第三子朱见湜更是刚刚满月。而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当时年仅22岁,从未有任何政治经验。因此在这关乎社稷存亡的危急关头,孙太后想起来她的小叔子襄王朱瞻墡。但是当时的文官集团显然不想让襄王这位“长君”来继位。他们抢先发难,在朝堂之上动手打死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给了皇太后一个血的警告。在文官们的逼迫下,孙太后被迫同意让郕王朱祁钰即位。

成化十四年,襄王朱瞻墡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4

朱瞻墡,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生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三月十六日,生母诚孝昭皇后张氏,实为宣宗朱瞻基亲弟弟。朱瞻墡的人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宗朝宣德年代

仁宗继位之后,于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册封时年19岁的朱瞻墡为襄王。对于这位襄王,《明史》给出的评价是"庄警有令誉"。由于仁宗在位不足一年就不幸驾崩,长兄朱瞻基继位后,襄王这位亲弟弟也成了皇帝的得力助手。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九月,仁宗昭皇帝梓宫发引,襄王朱瞻墡奉命护丧行礼。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二叔"汉王朱高煦谋反,宣宗率大军御驾亲征。大军在外,京城的防务尤为重要。宣宗派姑父广平侯袁容率领武安侯郑亨,都督张升、山云,尚书黄淮、黄福、李友直等留守北京,而襄王朱瞻墡则奉命居守,总督诸官。八月二十三日,汉王之乱平定,襄王朱瞻墡奉命祭告天地、宗庙、社稷。这一幕像极了建文三年正月,皇帝朱允炆收到朝廷大军在东昌击溃宣宗祖父朱棣的捷报之后,祭告太庙的举动。可谓是天道轮回,报应不爽。九月十七日,太宗皇帝禫祭(指除丧服之祭),襄王朱聸墡奉命谒祭长陵。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月六日,宣宗派太师、英国公张辅为正使,行在礼部尚书胡濙为副使持节册东城兵马指挥靖安之女为襄王妃。看得出来宣宗对于这位亲弟弟的婚事还是非常重视的,两位正副使一个是第一公爵,另一个则是三朝元老。

宣德四年五月,宣宗下令工部和湖广三司(都司、布政司、按察司)于长沙修治谷庶人旧居宫室以俟襄王之国。八月,襄王朱瞻墡正式之国长沙。

说实话,长沙并不是一个吉利的封国。最早分封于此的是太祖朱元璋第八子潭王朱梓,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四月,朱梓在长沙宫殿内自焚而死。随后在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十月,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穗改封长沙。但在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二月,朱穗以谋反被废为庶人。至于朱瞻墡为何会封到长沙,本人在介绍他亲哥哥越王朱瞻墉的时候曾做过推测,有兴趣的可以阅读文末的扩展链接。

另外从一个小细节也可以看出长沙的襄王府有多草率。宣德七年二月,襄府长史司因为本府没有建社稷山川坛场,请朝廷允许于潭府旧坛行事。宣宗命礼部如其请,并且批示:"坛场虽旧,苟致其洁清而将之以诚,神必享之。"十二月,朱瞻墡奏请来朝。宣宗对此回复道:"得奏具见恭爱之意。兄欲见弟,亦同此心。但近者诸弟奏请来朝,已皆止之。若贤弟独来,则诸弟之心谓何?可姑缓也。"别的已就藩的亲王奏请来朝的话,史书上只记载一句"上复书止之"就结束了。但对这位亲弟弟,宣宗还是做了耐心的解释工作。

第二阶段:英宗朝正统年代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宣宗朱瞻基驾崩,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当时由于朱祁镇年仅9岁,襄王朱瞻墡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按《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记载:“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朱瞻墡随即向侄儿表示"长沙卑湿,愿移亢爽地。"对于这位亲叔叔的要求,朱祁镇立刻答应。下令有司于襄阳度地为建王府,并修社稷、山川、祠宇。七月,襄王正式移国襄阳,皇帝侄子又敕湖广三司量遣人船护送,毋有稽缓。但同样请求迁国的叔叔荆王朱瞻堈,皇帝则以建昌乃昔皇祖仁宗皇帝择此以为叔之封国为由,一口回绝。可见嫡亲叔叔和非嫡亲叔叔之间也还是有区别的。

虽然都说襄王是贤王,但其实早期襄王的问题也不少。早在宣德年间,襄王身边就有左右之人不守礼法,干犯宪章。虽然宣宗以"王实不知"为由予以回护,但也警告王府长史:"自后但王左右敢有慢王,擅作非法,具实奏来。如隐不奏,事觉同罪。"

到了正统年间,襄府长史芮善以年老请求退休,襄王派船送其回乡。但是按照惯例,退休官员要先到吏部报到。行在吏部以此请求将芮善和王府长史司官吏一同治罪。皇帝恐有伤亲亲之谊,特宥之。正统四年正月和闰二月,襄王府接连被盗。怒不可遏的朱瞻墡下令将王府侍卫拖出去打板子。心怀怨恨的仪卫正金聚等人,向湖广三司告发襄王有十四件违法事情。其中有一条说襄王在朱祁镇生日那天呼道士萧道真扶鸾,结果里面有天数玄玄,妙不可言等语。

这一条很厉害,直指襄王有做皇帝的心思。而襄阳卫指挥同知汤震又落井下石,声称襄王遣军校执器械,夤夜于城内外擒捕行人搜检,军民警惧。这次朱祁镇再次以"特念亲亲"的理由姑置不问。

正统七年十月十三日,襄王朱瞻墡生母张太皇太后病危,明朝历史上第一次派出中官以敕符召亲王进京探病。十二月十九日,襄王抵京,可惜彼时太皇太后已经驾崩。这也是襄王就藩以后第一次回到京城。虽然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但在北京的时候朱瞻墡把儿子们的名号问题都给解决了。正统八年正月十四,襄王长子朱祁镛被册为为王世子,第二子朱祁鐄被封为宁乡王,第三子朱祁钲被封为枣阳王。自从以后一直到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前,襄王府和皇帝的关系都非常正常。


第三阶段:景皇帝景泰年代

正统十四年八月,发生了对明朝之后的历史进程影响深远的土木堡之变。而当时摆在太后和在京文武百官前面的最大问题是皇帝朱祁镇被俘以后,谁来做皇帝?当时朱祁镇有三个儿子,长子朱见深年仅两岁,次子朱见潾一岁半还没到,第三子朱见湜更是刚刚满月。而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当时年仅22岁,从未有任何政治经验。因此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孙太后想起来她的小叔子襄王朱瞻墡。按《明史》的说法是:"诸王中,瞻墡最长且贤,众望颇属。太后命取襄国金符入宫,不果召。瞻墡上书,请立皇长子,令郕王监国,募勇智士迎车驾。"

个人觉得从孙太后的角度出发,首先从私人感情上说,孙太后极其讨厌郕王的生母吴贤妃,顺带也不喜欢她的儿子朱祁钰。如果让朱祁钰即位,吴贤妃势必要升级为皇太后和自己平起平坐,这无论如何不能忍。其次从公心来说,当时襄王朱瞻墡44岁,对于当时危难关头国赖长君的大明朝来说,年龄正合适。而且当年汉王谋反,朱瞻墡在北京留守,有着处理政务的能力和经验。最后来说襄王毕竟是仁宗朱高炽的嫡子,宣宗朱瞻基的亲弟弟,身份上也合适。

但是当时的文官集团抢先一步,在他们的逼迫下,孙太后被迫同意让郕王朱祁钰即位,因此前面襄王"书至,景帝立数日矣。"这就非常尴尬了,因为襄王的意思是立朱见深为帝,让郕王朱祁钰监国。现在人家一步到位了,自己这个传说中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就得想法子明哲保身了。于是此后襄王频频向朝廷请求赐给书籍和古琴,而朱祁钰心照不宣,也顺水推舟地夸奖襄王:"叔父崇尚高雅,虽古贤王不能过也。"

景泰四年,年近五旬的朱瞻墡又准备在封国内预先建造坟墓,向朝廷请求预栽松柏,令军余看守,对此朱祁钰大笔一挥,立刻批准。景泰五年,朱瞻墡又再次向朝廷示弱,表示自己:"染患风疾,乞赐犀角、生玳瑁、腽肭脐等药,以为治疗之资。"但是示弱之余,在朱祁镇被瓦剌放回北京之后,朱瞻墡也展现了自己作为宗室至亲的坚硬一面。《明史》是这么记载的:"英宗还京师,居南内,又上书景帝宜旦夕省膳问安,率群臣朔望见,无忘恭顺。"如果没有后来朱祁镇的夺门之变,恐怕襄王和朱祁钰之间的和谐关系也会继续维持下去。


景泰八年正月,趁着皇帝朱祁钰病危,被囚禁在南内多年的朱祁镇在石亨等人的协助下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夺回皇位。朱祁镇复辟以后,皇叔襄王的危机又来了。当时处死于谦、王文等人的借口就是他们在朱祁钰病重的时候企图迎立外藩为帝,而这个外藩就是襄王,因此"帝颇疑瞻墡"。好在后来朱祁镇在宫中发现了此前襄王所上二书,也就是之前请立朱见深为皇太子,以及让朱祁钰善待自己的这两封奏章,心中大为感动。而且又发现襄国金符一直都在太后宫中,根本没有被使用过,也就不存在迎立外藩这件事情。

三月十三日,朱祁镇赐书襄王,在信中称赞"叔父之心,即周公之心,而此二章亦即金縢之书之比也。"同时表示:"第念先帝同气至亲惟叔父,宗室至贤亦惟叔父。于情于谊,不可不重欲得一见"。四月二十一日,襄王朱瞻墡第二次进京。

朱瞻墡这次来京,为了向侄子表明心迹,做了件颇为后世所不齿之事。五月十一日,朱瞻墡谒祭祖父朱棣的长陵、父亲朱高炽的献陵以及长兄朱瞻基的景陵之后,上章朝廷,认为此前朱祁钰为皇后杭氏所建的寿陵"明楼高耸,僣拟与长陵、献陵相等。"同时认为郕王"乘危篡位,改易储君,岂可存其所葬杭氏僣拟之迹而不废?"在奏章最后,朱瞻墡发出最强一音:"伏望夷其坟垣,毁其楼寝。则礼法昭明,天下幸甚。"

这篇奏章一上,朱祁镇龙颜大悦,立刻命令工部尚书赵荣率领5000官兵将陵寝毁去。作为回报,朱祁镇表示"襄王宗室至亲,贤德可重。特与设护卫,以表朕褒进之意。"将襄阳卫左所、安陆卫右所官兵划归襄王府护卫官军。

此后这对叔侄一唱一和,彷佛二十年来突然发现了对方的好。天顺元年十一月,朱祁镇复辟之后的第一个生日,襄王派人送玲珑碧玉带作为礼物。天顺二年朱祁镇因偶尔感冒兼以足气举发染病在床,襄王派仪宾刘隆驰问。天顺三年,朱祁镇因襄王给自己的药方颇有效果,还专门派人再求数方,并不忘夸赞叔父"仁术之妙"。当年襄王上书朝廷,请求明年进京朝觐。正统四年二月,朱祁镇回复叔父说:"朕念至亲久别,亦欲一会。今遣太监王定,赍奉敕符金牌,敬往迎请。"四月,襄王朱瞻墡第三次进京。

这次见面,一共解决了三件朱瞻墡所忧心的问题。他首先提出自己府中食盐都是从商人手上所买,品质不佳,"味苦不堪。"希望皇帝能每年赐给淮盐数引,自己可以派人前去领取,并表示"非敢多求营利,但充食用"。对于这点小小的要求,朱祁镇豪气地下令户部每年让两淮运司遣人用官舟载白盐三百引,送襄府供给。不过皇帝还加了句"不为例",意思是别的王府不要眼红,也来跟自己要盐。

第二件要解决的事情是世孙的问题。当时襄世子妃李氏多病,一直未能生育。而襄王长孙朱见淑年已十岁,名号问题刻不容缓。因此皇帝下旨册封朱见淑为襄世孙,赐与郡王冠服。

第三件是皇帝特旨准许襄王每年可出城游赏三、五次,而且世子、郡王也可出游。这真是莫大的恩典了,自从宣宗上台以后各路宗室的日子是越发难过,出城游玩这种事是想都不要想。

四月二十九日,朱瞻墡向皇帝告辞,而这次辞别也是上演了一出肝肠寸断的离别苦情大戏。按《明英宗实录》的记载:"上亲送至午门外,握手泣别。王拜,上亦拜王。起行数步,顾,且拜。上使中官扶掖之。王起行,顾且拜者十数次。上目送出端门,乃还。"简单解释下,襄王回国,皇帝朱祁镇亲自送到午门外,握住皇叔的手垂泪不舍。襄王向皇帝跪拜行君臣礼,皇帝也向皇叔行家人礼。

襄王受皇帝如此大礼心中不安,一步一回头,一路拜出端门。而皇帝一直到皇叔的身影在自己眼中完全消失才回宫。而《明史》则有更戏剧化的描述:"帝亲送至午门外,握手泣别。瞻墡逡巡再拜,帝曰:「叔父欲何言?」顿首曰:「万方望治如饥渴,愿省刑薄敛。」帝拱谢曰:「敬受教。」目送出端门乃还。"

没想到的是叔侄关系如此之好,朝中居然还有不开眼的官员。在襄王回国途中,都督同知马显,都督佥事季铎道逢襄王竟然不下骑,六科十三道奉旨劾其轻侮亲王,失人臣礼。都察院论当赎徒,皇帝给出的判决是"固禁之"

天顺五年,京师发生曹吉祥之乱,襄王闻讯上书问安。皇帝先称赞一番叔父"亲爱至情",然后又忍不住吐苦经:"然吉祥此贼,朕初以其旧人而待之优厚,不知其包藏祸心如此。"曹吉祥之乱是朱祁镇心中的痛,这个时候也只能向最亲近的叔父吐槽一下了。此后皇帝还曾将自己御制的诗集和袍带送给叔父。天顺七年,皇帝次子德王朱见潾出府,襄王作为叔祖父也送上一份厚礼,令朱祁镇大为感动,专门回信表示:"已令德王佩服嘉训,用图成德。"

天顺六年,朱祁镇再次请叔父进京,但这次襄王"以老辞"。这份真挚的友谊一直到天顺八年正月朱祁镇驾崩,这才戛然而止。

第五阶段:宪宗朝成化年代

英宗驾崩之后,皇太子朱见深继位。当年五月,襄王朱瞻墡以宗室元老的身份请皇帝早行婚礼。奏章中写道:"大行皇帝遗诏内言嗣君以继承为重,婚礼不宜过期百日外。…臣忝宗室遗老,不容无言。并进玉斝,以备礼筵之用。" 朱见深回复说:"王为国家至亲,劝朕早行婚礼,以遵遗命为孝。宜从所请,还写书报王。"

成化二年三月,因荆襄流民作乱,襄王派人向当时提督荆襄军务、工部尚书白圭传报贼情。皇帝派抚宁伯朱永协助白圭相机灭贼。对于这位叔祖,朱见深还是延续了自己父皇对其的尊敬之情。成化十年五月,以湖广襄阳县闲田三十顷给襄府。成化十一年十一月,又赐襄王世子朱祁镛南漳县祭田。

此前英宗特旨允许襄王、襄世子和其他郡王一年可以出游三五次。但是成化七年宁乡王朱祁鐄去世的时候,襄世子朱祁镛、枣阳王朱祁钲出城送葬,却被巡抚都御史王恕弹劾。襄王为此上书朝廷请仍如旧敕。礼部会议认为襄王出城没有问题,但世子和枣阳王须请旨才可出游。朱见深特批世子和枣阳王春秋可各出游一次,当日回府,不得在城外过夜。

成化十四年正月十六,襄王朱瞻墡去世,享年73岁。巧合的是此前英宗朱祁镇是在天顺八年正月十六病危,正月十七去世。两人的忌日,只差了一天。对于襄王的盖棺定论,《明宪宗实录》是这样写的:"王于诸王中为最亲,故朝廷所以眷爱之者为最优。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所钟爱。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收到讣告后,朱见深为叔祖辍朝三日,赐谥曰宪。

成化十五年正月,襄世子朱祁镛请朝廷财政拨款为父亲修建王府庙社,以供奉襄宪王神主。工部以湖广岁荒为由予以拒绝,皇帝朱见深特令所司以银五百两与之。另外襄王妃靖氏没有殉葬,直到成化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才去世。

襄王三次接近皇位,却始终小心谨慎,终于能够颐养天年,安享富贵,为襄王府带来了两百年的繁荣昌盛。

第2个回答  2021-03-02

朱瞻墡,是仁宗第五个儿子,嫡出。素有“贤”名,历经七朝,由于其嫡出的身份以及其贤的名望,先后三次在国无长君的情况下,而被强行议储。身处风波中,仍能守住本心,小心应对,遵礼法,远嫌疑,赢得皇室的尊敬。故也是明代最后一个能对朝政具有有效影响力的藩王,可以称得上是“最牛皇叔”。

三次皇位候选人

宣德十年,宣宗朱瞻基病逝,年仅三十八岁,太子朱祁镇只有9岁,大明首次迎来幼主当国的情况,难免会被人揣测主少国疑,也不知是从哪里产生的谣言,传太后欲召襄王朱瞻墡回京继位。一时间宫里宫外都有耳闻,而这件事的主角襄王朱瞻墡却远在一千多公里以外的长沙,对此事一无所知。

幼年朱祁镇剧照

实际上,不管怎么论都轮不上朱瞻墡,即便是担忧太子年幼,考虑由宣宗的弟弟继位,朱瞻墡上面还有一个嫡亲的哥哥越王朱瞻墉,而且一直居住在北京,继位也方便,不用千里召回。可见谣言传的委实离谱,笔者查阅史料,也并没有发现谣言中一丁点阴谋的气息。因为关于谣言的起始,《明史》中起自宫中,《明通鉴》中起自外廷,既然没有直接的利益指向者,笔者只能猜测此次谣言只是大明民众盼着有贤君执政的美好祝愿。因为朱瞻墡在就藩之前,曾参与过两次监国,一次是仁宗驾崩时,另一次是汉王叛乱,宣宗御驾亲征时,两次表现都比较得体,加之自身人品修养在宣宗的一众兄弟中拔尖,如果继位,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贤明人选。

当然朱元璋定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是不存在假设的,宣宗遗诏也明确指明由太子朱祁镇继位,为了平息谣言,三杨率百官进宫要求面见太子,张太后也就当场宣布,朱祁镇为新任大明天子。

朱祁镇的确是一位让人意想不到的皇帝,正统十四年,朱祁镇效仿先祖御驾亲征蒙古,兵败土木堡,自己也被抓了俘虏。明廷震惊,此时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也只有两岁,更加无法担负起监国重任,关外铁骑还虎视眈眈,国难当头,更需要有一国之君带领。这时的孙太后又想起了襄王朱瞻墡。

这次不是谣言,孙太后已经命人将襄国金符取回宫中,以备随时召襄王入朝了。但是百官更属意的是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所以太后的想法并没有实现。太后的想法也颇为奇怪,朱祁钰虽然不是自己的亲儿子,但也会尊自己这个嫡母为正宫太后,如果朱瞻墡做皇帝,那她这个嫂子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呢。

朱瞻墡此时已经44岁了,是朱瞻基这一辈的藩王中,最长且贤,如此国难当头,作为皇叔有必要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于是上书,“请立皇长子,令郕王监国,募勇智士迎车驾”,表明了自己并无染指皇位的意图。只不过奏疏到京时,郕王朱祁钰已经即位了,这个建议就稍显尴尬,不过朱祁钰也并没有在意。

代宗朱祁钰剧照

第三次风波是景泰八年,朱祁镇病危,膝下无子,且迟迟不愿将皇位交还朱祁镇一脉,于是朝臣们再次就继承人的问题展开讨论,一部分建议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太祖定下的规矩是“兄终弟及”,既然朱祁钰绝嗣,就应该往下从弟弟中找继承人,顺次下来就轮到了襄王朱瞻墡的世子朱祁慵。我想朱瞻墡知道此事一定会很无奈,怎么又轮到我这儿来了,不是惦记我就是惦记我儿子,皇位跟狗皮膏药一样,甩也甩不掉。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第三波投机取巧的人拥立囚居在南宫的太上皇朱祁镇复位,风波结束。

备受尊敬的襄皇叔

襄王朱瞻墡虽然三次莫名其妙的卷入议储风波,但是坐怀不乱,坚守礼法,且心存善念,这也是他后来备受尊敬的主要原因。

朱祁镇复位后,翻阅景泰年间的诸多文书,发现襄王不仅没有觊觎皇位,还在自己囚居南宫时,上书朱祁钰“景帝宜旦夕省膳问安,率群臣朔望见,无忘恭顺”,在自己失势时还能表达对自己的关怀,这让朱祁镇颇为感动。襄王在宣德四年就前往封地了,那时朱祁镇还是两岁的小娃娃,想来自己继位这么久了,还没有见过这位嫡亲的叔叔,早就听闻这位皇叔有贤名,于情于谊,都要与皇叔见上一见。于是,朱祁镇下旨,请襄王进京一叙。

朱祁镇囚于南宫剧照

朱祁镇是个重感情的人,认准了你是对我好,我就会加倍回报过去,在北狩期间,伯颜帖木儿的一家待他很好,复位之后还送去不少礼物,何况是自己的亲叔叔。故此次襄王进京提出的各项建议,朱祁镇自是无有不允,还为襄王增设了护卫。

首先接风宴上,襄王提出,路过汴京的时候,有父老乡亲拦路说,按察使王槩是个好人,却被诬陷入狱,还望皇帝能够明察,朱祁镇二话不说当即下旨释放王槩,并晋升为大理寺卿。其次襄王祭拜祖灵之后,提出应毁掉代宗朱祁钰已故皇后杭氏的陵寝,因为此时朱祁镇已废除代宗朱祁钰的帝号,那么杭氏就不应该继续葬在皇室的陵寝中,属僭越。此举正中朱祁镇的下怀,立即采纳。

襄王作为宗室长辈,提出捍卫宗室礼法的建议,自是无可厚非。但是自朱棣夺位后,大力削藩,皇室是非常介意藩王参与政事的,甚至不愿藩王随意入京,可见朱祁镇对襄王的信任和尊敬。临别之时,襄王还不忘嘱咐朱祁镇要“省刑薄敛”,朱祁镇均受教。

天顺四年,朱祁镇再次召襄王入京,叔侄俩的情谊又增进了一步。特敕襄王父子每年出城游猎无需提前向朝廷报备,这是其他藩王没有的恩宠。此次离别,叔侄俩更是依依不舍,朱祁镇亲自送到午门外,想来也知道叔父年纪比较大了,经不起旅途劳顿,再见就难了。握着叔父的手,止不住的掉眼泪,襄王执君臣礼,朱祁镇执家人礼,坚持目送襄王离去,襄王只得几步一回头,几步一揖首,一直目送襄王之端门,方才离去。

襄阳襄王府

重感情如朱祁镇,当不是惺惺作态,发自真心耳!

其实在每次皇位更替中,朱瞻墡都不属于第一顺位继承人,只要没有妄想,坚持维护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就可以独善其身。直到最后,他依然在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朱祁镇驾崩后,朱见深继位,襄王上书称希望新帝能遵行大行皇帝遗诏,尽快成婚。也因其守礼、有度,直到成化朝依旧得到尊敬,并得以善终。

享年73岁,谥号襄宪王。

第3个回答  2021-03-11
朱瞻墡是一个很传奇的人,也是一个贤者,他三次竞争皇位,虽然最后没竞争上,但是积极辅佐帝王,深受大臣和百姓爱戴。
第4个回答  2021-03-11
这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且他帮助当时的统治者巩固了皇权。而且实力也非常的强,并且在朝堂上的地位也比较高深。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