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时期,封常清和高仙芝是否应该在潼关外与叛军决战?

如题所述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封常清由西域入朝,正好赶上安禄山反叛,连喘息的机会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派往洛阳招兵买马抵御安禄山。到洛阳,封常清十来天就募得六万士兵。


当时,安禄山从范阳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渡过黄河,往洛阳而来。封常清与其大战数次,然而却屡战屡败,直到洛阳彻底沦陷,回天乏术后才退回陕州。


屡战屡败让封常清意识到,唐军难与安禄山军队争锋。为什么会如此呢?原因在于封常清招募的士兵多是市井无赖之徒,缺乏训练,毫无战斗力可言。而安禄山的部队则常年驻守边疆抵御外敌,乃久经战阵之师,战斗经验极其丰富。乌合之众实在难敌虎狼之师。


封常清败回陕州,见到了曾经的老搭档高仙芝。高仙芝率大军刚从长安到陕州,同样是为征讨安禄山而来。与封常清相比,高仙芝所统率的部队也不好到哪里去。因此,封常清依据连日血战的经验和目前的形势说服高仙芝退守潼关。


然而退守潼关的后果应该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最终两人以临阵退缩,逗留不进之罪被唐玄宗派人斩杀。


封常清屡战屡败已经说明于潼关外与安禄山应战无多大胜算。唐军除非有险可守,不然难与安禄山争锋。对于退守潼关这一决策,《旧唐书》对高仙芝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其称赞道:“贼骑至关,已有备矣,不能攻而去, 仙芝之力也。”




如果说封常清战败还不能说明问题,那哥舒翰于潼关外与安禄山部队大战就证明了退守潼关的正确性。当时,哥舒翰接管高仙芝旧部,号称二十万大军,然而在潼关外与安禄山部队一战却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连哥舒翰也被俘虏。


当然,如果知道退守潼关有如此严重的后果,我想封常清和高仙芝一定会选择于潼关外与安禄山决一死战,也不愿那么窝囊,憋屈地死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