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言传身教的经典例子

如题所述

父母言传身教的经典例子常言道“父母是老师的第一任老师。”那么,怎么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呢,在此,我想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

首先,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结构基本上是三代人。孩子都成为长辈的掌上明珠,长辈对孩子的宠爱超越了极限。这样,促使孩子养成了“惟我独尊”的不良倾向。孩子成为家庭中的主子。他们的话,长辈必须依从,否则,他们就要翻天,不是长辈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算。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对孩子来说,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例如,他们不把长辈,他人放在眼里,心里想要的东西就随意去拿;只要自己方便就可以随手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等。这些就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品行。这样的孩子长大就很难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一个正直的人。这样,对孩子乃至对社会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青少年的犯罪率高居不下,我们为人父母的是不是应该好好深思、反思呢,因此,我认为我们做长辈的喜欢孩子,只能喜欢在心里,对孩子绝对不能放任自流,他们的不良行经,我们不能听之任之,要加以遏止。要求孩子不说谎话,不说虚话。做错事情要承认错误,必要时应该给予适度的惩罚。例如,有一次,我的孩子从他的大伯家将他小堂哥小时候玩的玩具顺便带回自己的家中,被我发现后,我严厉批评了孩子,告诉他未经过别人的同意就随便拿人家的东西,那不是拿,是偷。并罚他面壁15分钟。从此,他再也没有随便拿过别人的东西。所以,我认为,小孩子的良好言行从小就应该养成。同时,我们长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也是潜移默化的。例如,我们老家邻村的一对夫妇,喜欢赌博,好吃懒做,对人蛮不讲理。孩子与他人吵架,总认为自己孩子是对的,不分青红皂白就责骂他人。因为一件小事,引发大人之间的争吵,甚至打架。其结果是,他的孩子长大后,和他父母几乎是一样的,蛮不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9
今年春节,儿子从南方回来过年,到家的当天晚上就给他母亲洗脚。他说,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亲手给母亲泡泡脚,以尽孝道,因为他小时候经常看到母亲给奶奶洗脚、剪指甲。原来,大人孝敬老人,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关爱老人的种子。

平心而论,当我们做家长的满怀希望期待孩子成长、成才、成人的时候,孩子的眼睛也在盯着我们,在仰望我们的高度,在寻觅我们在他们心目中的坐标、定位。有时候,我们想做点什么其实是做给孩子看的。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风家训再完美,家长的言传身教也是第一位的。

当年,我是一个拿工分的民办教师,膝下有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很紧张,用每一分钱都要记账。我决心努力奋斗,改变这种拮据的生活状况。机会说来就来。那年10月底的一个晚上,广播喇叭里传来国家恢复高考的喜讯。那个年代,上大学就等于是捧上了金饭碗,高考是非常有诱惑力的。我心想自己是老三届,数理化功底扎实,在校又拿过作文竞赛一等奖,拼一拼也许会金榜题名。夫人也鼓励我,每天晚上陪伴我,大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浪漫。夫人还从娘家拿回鸡蛋煮荷包蛋犒劳我,在那贫穷的年代,这可是十分奢侈的享受。高考结果很快出来了,当时全公社参加高考的考生有三千多人,考上的只有我一个,可谓“三千宠爱在一身”。就这样,知识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每当提及此事,孩子们都感到很自豪,在他们的心目中,我就是一个敢打敢拼的英雄。

当然,我们不奢求孩子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但要求他们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要求孩子不仅要有才,更要有政治立场,要有理想信念,要有人格品位,要有高尚的情操。无论家徒四壁还是富可敌国,理想信仰不能丢;无论时乖命蹇还是春风得意,人生目标不能偏。我家的家风家训第一条就是坚信马克思主义,政治上不准当叛徒。当初儿子谈对象时,征求我们大人的意见,我说,颜值高不高无所谓,政治上一定要可靠,要是我们的同路人。半年后,儿子带回的女朋友是研究生学历,还是中共党员,我们满心喜欢,一眼就认可了。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经常抓住生活中鲜活的事例进行解读,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有一次坐公交车,与我们一块挤上车的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一个人抢占了两个位置,口中还振振有词,“这是我妈妈的座位”。小孩的妈妈挤上车后,翘起大姆指对他赞赏:“以后就这么干!”我当时想,为人父母怎能如此教育孩子呢?回家后,我与孩子认真讨论这个事情,得出的结论是,那个小男孩抢座位孝敬妈妈是对的,但一人占着两个座位也太自私了。

就这样,我们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教育孩子,用水滴石穿的工夫滋润他们的人品,既让孩子知道一加一等于二的知识,更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大于两个人的道理。一次,我们正在装修刚买的房子,儿子大学时一个同学的姐姐患了癌症,到处筹钱治疗,儿子动员我们把装修房子的钱挤出一部分接济他的同学。我们觉得孩子想得对,应当支持他的善举。于是,我们调整了装修方案,调减了部分预算,挤出一点钱给了儿子的同学。虽不是什么大数字,但对孩子来说,却丈量出了他的思想境界:孩子长大了,成熟了。

在良好的传统、严格的家训熏陶约束之下,我们全家人都奋发向上,老少都有更高更好的追求。

为了给孩子做榜样,我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惟一的嗜好是写文章,虽年届七十,但退而不休,操作电脑键盘写作如行云流水,每星期不写出三两篇文章心里就感觉空落落的。老伴也好学上进,快70岁的人了,每晚坚持看央视财经频道,关注海内外经济信息,什么中美贸易战、美联储加息、英国退欧进行时、卡塔尔断交风波、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中央2018年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她都谈得头头是道。此外,她还是一个热心肠,在小区里,为孤寡老人修剪指甲,冒雨为我们单元的保洁阿姨买日用品。在今年初春铲雪大会战中,她一个人悄悄地爬上26楼楼顶铲雪,一干就是两个小时,那里是邻居们晒被褥衣物的地方,利己达人,方便别人,也方便自己。

耳濡目染之下,两个孩子也都有理想有追求。一个在一家公司搞自媒体创作,也特别喜欢写财经评论,这和我一样,我们父子俩的文章经常在同一份报刊的同一个专栏上“撞脸”。另一个挥洒个性写小资文章,曾获得过孙犁文学奖,现在在省级机关一家行业协会内刊任编辑,集采编校排通联于一身。

我这个年龄的人已经到了“看家护院”的时候,守住精神家园,不迷茫不迷路可能就是很大的贡献。百年之后,我们带不走房产,也带不走银行存款,惟一能带走的是欣慰和无悔,是家规传承的信心,是初心不改的执着,是家庭梦依托伟大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第2个回答  2020-12-05
:教育子女俭以养德

三国时期西蜀丞相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禅两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远,希望自己的儿子"志存高远"。

诸葛亮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但同时又对他的成长充满了担忧。他在给其兄诸葛瑾的信中曾说道:"今年八岁了,十分聪慧可爱,但我又担心他过于早熟,最后成不了大器!"可见,诸葛亮十分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

诸葛亮虽高居相位,却一生俭朴,他曾经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此外别无积蓄,而这些也足够家人使用的了。我保证在我死后,家里家外都不会留有多余的财产,不辜负陛下对我的厚恩。"诸葛亮亲自履行着自己"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政要都选择以书信的形式教育子女。诸葛亮就在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09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是他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影响巨大,古时便有孟母三迁,曾子杀猪等故事。可见中国的家庭十分重视教育。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一个人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将会影响到他以后的发展历程。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的教育典故,后人总结,给后人留下很多珍贵的经验教训。

一、曾国藩:寒门出人才

曾国藩是我国清朝位高权重的大臣,家庭肯定是非常富有的。那么既然家里非常有钱,他的子孙们便很有可能变得骄奢淫逸,好吃懒做。但是他的子孙后代,却没有一个不成材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于他教育孩子的方法和里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觉得,子女不能沉迷在安逸舒适的生活中,这样会让他们失去斗志。所以他的孩子的日常生活都和普通百姓一样,如果只想着享受,就很难成为有用的人才。如果只是说说的话,这的确是很难让子女们服气。所以他是怎样做的呢。

曾国藩在朝廷拥有着那么高的地位,那么他一天所要处理的事情自然是不少。但是,无论事情再怎么多,他再怎么劳累,他都依然坚持,每天抽空教育孩子。在他的悉心教育下,曾家子孙没有一个不成才!

曾国藩一直相信一个治家道理:一个家庭如果都很节俭,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兴旺;一个人如果很勤劳,那么这个人就健康。如果既节俭又勤劳的话,那么就永远不会衰败。他严格要求子孙,无论春夏秋冬,都要早起打扫卫生,打扫完之后再回房间写一千个字,在这一千个字中,“俭”列居首位。



有一次用餐,他的儿子吃到了没去外壳的的米粒,于是就拿出来放到了一旁。曾国藩看到儿子的做法后,并没有责怪儿子,而是将米粒拿起来除去外壳,然后吃了。由此可见,曾国藩教育孩子,并不是只给他们讲所谓的大道理,而是用实际的行动来教育。仅仅只是一个动作,便让孩子们明白了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

曾国藩每天从早到晚地努力工作,从不偷懒,从不放松丝毫,也是为了做孩子的标杆。教育孩子的之前,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曾国藩便是用此方法来教育后代的!

二、梁启超: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梁启超是我国非常出名的一位人物,是维新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不仅自己在历史上贡献很大,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而且他的孩子们,也个个是了不起的人物,这与他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所以,他的教育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梁启超一反传统的教育理念,主张父母要跟小孩做朋友。他经常和孩子们讨论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孩子友好相处,没有一点父亲的样子,和孩子俨然成为了彼此的挚友。他从不给孩子们施加压力,让孩子们以身体为重,不能用了有绩,却累坏了身体。

梁启超一直相信,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收获。他告诫他的孩子不能骄傲,也鼓励他们不要放弃,尽力而为就好。他其实只是想告诉子女们,只要现在努力的,不求回报地付出,未来便会是一片光明!

三、宋嘉树:言传身教

宋嘉树,我想应该没几个人知道,可是如果提起他的子女们,我想大家都在熟悉不过了,因为他的孩子们,都是当时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小时候,宋嘉树很不喜欢父母对他的培养,所以他对他的子女,向来都很宽容,他给了孩子们对生活强大的信心;他经常跟他的子女讨论,说他年轻时的经历,告诉他们只要有自信,不轻易说放弃,并且有勇气去努力,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

他让孩子们在困境中成长,养成独立的品质。他为了提高子女耐力和意志力,陪他们一起在雨天跑步,在美食面前,他整天的不吃东西。这种挫折式教育,对孩子们后来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成就了他们的一生。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平白无故的,一般的家长在别人询问时,都会推三阻四的说没什么。但是人家从小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付出的,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到的。

了解完他们的教育之道后,我们不难发现: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家长的行为,将会影响到他们后来的发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