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做状元二十几天,为什么当时就被车裂而死了?

如题所述

陈安的命运之所以如此悲催是因为他那届科举正好发生“南北榜案”,此案发生之后陈安因他人的恶意陷害而被朱元璋下令处死。陈安也被叫作陈安阝,出生于地处南方的福建。刻苦学习的他在洪武三十年的那届科举考试中成功高中状元,而且十分凑巧的是这一届高中进士的考生与他一样都是来自南方地区,且负责评阅试卷的主考官也是出身南方。

如此凑巧的考试结果出来之后立刻引起了那些北方考生的不满,不满自己名落孙山的北方考生便纷纷联名投诉,声称这届科举存在舞弊现象。伴随着这些学子的抗议,这件事情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最后更是惊动了朱元璋。得知此事的朱元璋自身十分生气,于是下令彻查此事,为此他专门成立了一支由十二名官员组成的调查队伍,陈安便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一番调查之后,最后的调查结果证明此次科举并不存在作弊问题抑或是考官偏袒等问题。而朱元璋本想借由这次调查增录一些北方考生,但是最后呈阅给他的考卷都缺乏水平。这样的结果是那些北方考生无法接受的,而且一些出身北方的官员也开始加入抗议队伍要求再一次复查考卷。与此同时,还有人开始说朱元璋所看到的那些低水平试卷其实是陈安有意挑选出来蒙混朱元璋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朱元璋以为北方学子缺乏才情。

此番谣言一出,朱元璋再次震怒。不久之后,朱元璋突然下旨将此次科举主考官一一定罪,而身为本届科举状元的陈安最后也被处以极为残忍的车裂之刑。这之后不久又进行一次廷试,这一次录取的则都是北方学子。因为前后两次考试结果分别全是南方人与北方人,所以这次事件又被称为“南北榜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在古代能够成为一个状元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毕竟寒窗苦读十几年,才能换得一朝成名天下知。而在教育资源稀缺的古代,能成为状元的那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朝廷一般也会对状元十分重视,但是明朝的一位状元陈安在做状元二十几天之后,就被皇帝朱元璋下令车裂处死,这是为什么?

(一)状元陈安

说起来,陈安是福建人,自幼好学,而且十分聪慧,再加上十年寒窗苦读,在当地很有名气,被称为闽南十才子,最后不负众望考上了状元。他是洪武三十二年的进士,按道理说,这本来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励志故事,却最终成为了一桩悲剧。

原来,那一年会试录取的五十二名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却没有一名北方考生上榜,更加巧合的是,主考官刘三吾等人也是南方人。于是北方考生不服,怀疑这是主考官徇私舞弊,故意偏袒南方考生,才使得北方考生全军覆没,被南方考生霸榜,于是纷纷去礼部告状。

事情越闹越大,最后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再加上出身北方的大臣上奏折为北方考生说话,于是朱元璋成立了调查小组严查此事。调查小组十二人,除了宫里的侍读侍讲,还有新科状元陈安。其实,本来什么事都没有,但是有一些人却心怀鬼胎,反而搬起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陈安就成了城门失火被殃及的池鱼,说到底很是无辜。

(二)南北之争

实际上,所谓的“南北之争”历朝历代一直都有。从唐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也渐渐南移,南方的教育资源要远远多于北方,再加上北方常年战乱,异族统治,百姓生活艰难,有条件读书的孩子很少。在宋朝时,南方考中进士的文人就比北方多得多。只是此次科考北方考生全军覆没,令他们群情激愤,不断给朝廷施压。

朱元璋一开始也没有大开杀戒,成立调查小组的意思也只不过想让他们再录取几个北方考生,好平息他们的怒火。然而,这几个调查小组的人也是南方人,主考官为了证明自己的阅卷没有问题,故意将一些写的很差的答卷交了上去。朱元璋看了这些北方文人的卷子,发现里面很多写的没有道理,还有一些犯忌讳的语句,于是就不了了之。

后来调查小组的小动作不知怎么传了出去,有人向朱元璋告发他们。朱元璋本身就是穷苦出身,对官场上徇私舞弊的行为深恶痛绝,于是气愤难当,杀心顿起,主考官刘三吾年老,免去死罪,发配边疆,将其他调查小组的人处死,倒霉的陈安被除去功名,车裂而死,此时距离他成为状元郎才过去20多天。

这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南北榜案,在处死陈安等人之后,朱元璋又亲自策问,新取录六十一名北方进士,所以称为北榜,而之前录取的南方进士称为南榜。这次事件之后,明朝就不再全国统一划线,而是实行分南北取士的政策,南方考生在南方排名,北方考生在北方排名,之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朱元璋这样做,是为了笼络北方士族,限制南方士族的目的。而一开始成立调查小组让其选录几个北方考生,也是为了安抚北方士族,结果其中的一些人却没有领会其中的意思,还自作主张耍小聪明,最后身死名灭,令人叹息。

第2个回答  2020-09-15

在朱元璋去世的前一年,发生了一件怪事,这件怪事引发了一场血案,虽然这个血案与之前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相比,温和了许多,但也算得上是科举考试中的大事件。

1397年的春天,朱元璋钦点翰林学士刘三吾带着纪善白信蹈等人主持会试,会试成绩出来之后,宋琮为第一名,考中会元,除此之外,还有五十个考生考中成为贡生,奇怪的就是,这五十一人全部都是南方人,竟没有一个北方人考中,而这些南方学子准备接下来的殿试考试,也就是朱元璋主持的策问。

最终的结果出来,福建的陈安(也可能是陈䢿)为状元,应天府的尹昌隆为榜眼,浙江的刘仕谔为探花。自然,在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中,中进士的全部都是南方人,这样的情况在科举考试中是绝无仅有的,要知道,科举考试自唐朝开始成为一种制度后,一直到发展到明朝,经过了七百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但要说会出现这样的地域不均,却也是谁都不曾想到的,北方学子全军覆没,怎么说都有点惨,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是不是一场舞弊案,但若真的是舞弊案,无一名北方学子进士及第也太明显了些,任谁看到这样的结果都会忍不住多想。

科举考试发榜日,历来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这一年春榜出来,欢喜和忧愁之外,还多了其他的声音,即愤怒,北方学子怒了,于是主考官刘三吾、白信蹈等人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说起来刘三吾的一生也真是跌宕起伏。

1385年,73岁的刘三吾被朱元璋起用,作为宿儒的他很得朱元璋的尊重,自此“一切礼制及三场取士法多所刊定。”但这个时候的刘三吾毕竟年迈,才能有所减少,但性情越发固执,对于自己坚持的东西越发看中,往往会得罪人,包括朱元璋,所以刘三吾在明朝为官的日子也是时起时落,但是刘三吾本人又是“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这是一个有赤子之心的可爱老头。

由这样的一个人来主持会试,如果他徇私舞弊,是很难让人相信的,但是这个考试的结果又实在太过奇怪,北方的学子们在殿试成绩出来之后就组织起来,撕榜的撕榜,上疏的上疏,街头闹事的闹事,在他们看来,刘三吾、白信蹈等主考官也是南方人,自然是偏袒南方人而歧视北方人的,可怜85岁高龄的刘三吾再次被搅进了是非之地。

北方学子空前团结,背后或许还有部分官员的推波助澜,给朝廷制造了不小的麻烦,而朱元璋很快也知道了事情的经过,下令成立了一个十二人的小组,“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长者第之”,这等于是给了北方学子一个机会,朱元璋让儒臣对落第学子的部分好的考卷重新进行阅卷,这次阅卷官选取了十二人,包括侍读张信﹑侍讲戴彝等在内的九名官员以及殿试的一甲陈安、尹昌隆和刘仕谔。他们每人需要复阅十份落第考生的卷子。

在朱元璋成了这个复阅小组后,组内的成员自然就有人想要迎合朱元璋,想要从落第试卷中选取一些不错的进行补录,但是侍读学士张信坚持秉公处理,不得徇私,有好的卷子就挑出来,没有就是没有,也不必勉强。结果出来之后,令人震惊的事情再次发生了,因为经过复阅,他们给出的结果是维持原榜。

那这个结果北方学子能接受吗,是否是公平公正的呢?按理来说刘三吾能够从徇私舞弊中被摘出来了,但真会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有人说了,这是因为刘三吾、白信蹈等人选出来复阅的试卷属于陋卷。简单来说就是这些被复阅的试卷也被动了手脚,不好的被拿出来复阅,好的则没有拿出来。

朱元璋气得不行,《明史·刘三吾传》中记载:“帝益怒,信蹈等论死,三吾以老戍边,琮亦遣戍。”这样的处罚不可谓不重,白信蹈、张信等人都被处死,刘三吾因为年老的原因被流放,中进士的宋琮也被流放,而在《明朝小史》中有这样的记载:“考官信等俱磔杀之,䢿等亦伏法削籍。”状元陈安也被处死。

在这场科举案中,朱元璋并没有查到谁真的犯了错,但是他还是杀了很多人,会试的主考官、复阅官、进士及第的学子等,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全身而退,被杀的被杀,被流放的被流放。很多人认为朱元璋这样做是为了收买人心,稳定北方士人和官员的心,但是如果真的只是这样,再重新补录就是了,用不着杀死这么多人,给予一定的处罚就可以了。

而事实上朱元璋也真的补录了,在这一年的夏天,朱元璋再次进行殿试,录取了六十二人,这些被录取的学子全部都是北方人。

如果单单是稳定人心,为何还要杀死这么多人呢?《二十五别史·明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上疑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有私,指为胡、蓝馀党,逮拷讯。”圣意难测,果真是伴君如伴虎。只是可惜了陈安这个状元,状元及第,这本来是极致欢喜的一件事,没想到还没来得及春风得意,朱元璋就要了他的命。

第3个回答  2020-09-18

状元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古代学子通过层层选拔,通过乡试、会试、殿试,最后殿试第一者被称为状元。直到今天,我们高考排名第一的学生都会被称为状元,而且当年科举考试要比今天的高考还要困难很多。自唐朝武德年间开始有状元的称谓,一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除去武状元和女状元,唐、五代、宋、元、明、清这一千多年来一共有504人,可见状元之稀少。

因为稀少所以珍贵,古代考上状元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情,即可以光宗耀祖,一朝成名天下知,又可以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前途一片光明。在教育资源稀缺的古代,能成为状元的那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朝廷一般也会对状元十分重视,好好地将其培养成栋梁之材。然而,明朝的一位状元陈安在做状元二十几天之后就被皇帝朱元璋下令车裂处死,这是什么缘故呢?

陈安是洪武三十二年的进士,在众多考生中名列第一,高中状元。陈安是福建人,自由好学,而且十分聪慧,再加上十年寒窗苦读,在当地很有名气,被称为闽南十才子,最后不负众望考上了状元。这本来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励志故事,却最终成为了一桩悲剧。

原来,那一年会试录取的五十二名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没有一名北方考生上榜,更加巧合的是,主考官刘三吾等人也是南方人。于是北方考生不服,怀疑这是主考官徇私舞弊,故意偏袒南方考生,才使得北方考生全军覆没,被南方考生霸榜,于是纷纷去礼部告状。

事情越闹越大,最后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再加上出身北方的大臣上奏折为北方考生说话,于是朱元璋成立了调查小组严查此事。调查小组十二人,除了宫里的侍读侍讲,还有新科状元陈安。

本来,自唐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也渐渐南移,南方的教育资源要远远多于北方,再加上北方常年战乱,异族统治,百姓生活艰难,有条件读书的孩子很少。在宋朝时,南方考中进士的文人就比北方多得多。只是此次科考北方考生全军覆没,令他们群情激愤,不断给朝廷施压。朱元璋一开始也没有大开杀戒,成立调查小组的意思也只不过想让他们再录取几个北方考生,好平息他们的怒火。

然而,这几个调查小组的人也是南方人,主考官为了证明自己的阅卷没有问题,故意将一些写的很差的答卷交了上去。朱元璋看了这些北方文人的卷子,发现里面很多写的没有道理,还有一些犯忌讳的语句,于是就不了了之。

后来调查小组的小动作不知怎么传了出去,有人向朱元璋告发他们。朱元璋本身就是穷苦出身,对官场上徇私舞弊的行为深恶痛绝,于是气愤难当,杀心顿起,主考官刘三吾年老,免去死罪,发配边疆,将其他调查小组的人处死,倒霉的陈安被除去功名,车裂而死,此时距离他成为状元郎才过去20多天。

这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南北榜案,在处死陈安等人之后,朱元璋又亲自策问,新取录六十一名北方进士,所以称为北榜,而之前录取的南方进士称为南榜。这次事件之后,明朝就不再全国统一划线,而是实行分南北取士的政策,南方考生在南方排名,北方考生在北方排名,之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朱元璋这样做,是为了笼络北方士族,限制南方士族的目的。而一开始成立调查小组让其选录几个北方考生,也是为了安抚北方士族,结果陈安他们没有领会其中的意思,还自作主张耍小聪明,最后身死名灭,令人叹息。

第4个回答  2020-09-17

在古代的时候,所谓的车裂,其实就是大家口中所说的五马分尸。只有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才会用这种方式处死。状元陈安的确被车裂了,不过他没有犯罪。

陈安高中状元那年,碰巧爆发了明朝最大的南北榜案。这起事件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那年殿试录取的全是南方人,北方学子不服,所以他们联名上书皇帝,请求彻查此案。

榜发,泰和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于是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
主考官刘三吾和来自南方的陈安负责调查这件事,经过复核,发现调查的结果和从前没有什么区别。面对这种情况,北方学子不服,于是他们造谣刘三吾和陈安徇私舞弊。最后的结果是刘三吾被流放,刘安及其他调查人员全部被杀死。

学富五车的陈安刚高中状元,还没有来得及享受人生,就被杀死,这不禁令人叹惋。实际上,这个结果是偶然,也是必然。

朱元璋性格使然

赵翼对朱元璋的评价其实是比较客观的。即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

朱元璋性格当中有光辉的那一面,但也有嗜杀的那一面。他的手段有时也很残暴的,一些时候他信奉的原则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对于这种说不清的事情,朱元璋的选择大多是一刀切,直接当做有罪处理。

而且在晚年的时候,朱元璋有些时候是比较随便的。他年轻的时候可能还会去追寻事情的真相,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做事已经变得随心所欲了。


为了平息民愤

当时天下的格局就是南方的学子要比北方的学子更有文化,所以南方学习霸占榜单这种事是非常有可能出现的。这个理由朱元璋知道,但是他说出去之后其他人未必会相信。

朱元璋知道自己在阐述实情,但百姓就是觉得朱元璋在骗人,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的选择就是把刘三吾还有陈安等人当做牺牲品。尽管他们没有做错,但是为了缓解舆论的压力,他们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

刘三吾人缘差

朱元璋主要是针对刘三吾,陈安等人不过是顺带倒霉被牵连的。朱元璋最开始对这件事的态度是半信半疑,可是后来在朝堂当中当官的北方学子纷纷站出来抨击刘三吾,这让朱元璋开始重点关注他。

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
刘三吾被北方学子抨击,自然有地域的因素在,但这和他的人缘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三吾没有城府,史书记载,为人慷慨,不设城府。

这在生活当中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官场当中这种性格可是非常容易得罪人的。有句话说得好,叫墙倒众人推,在刘三吾落难的时候,那些被刘三吾得罪过的人自然是上去补刀。

有趣的是,皇帝杀他和这件事没有太大的关系。在调查刘三吾的过程中,朱元璋发现他曾为胡惟庸伸过冤。

刘三吾犯了朱元璋的忌讳,正好赶上南北榜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所以朱元璋干脆就把他给流放了。至于陈安等人,只是受到牵连,没有犯任何的错误。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