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征剿方腊是童贯完成的,那宋江大败童贯真的发生过吗?

如题所述

北宋历史上的童贯,与蔡京以及南宋的秦桧一样,留给后世的是一副奸臣、坏人形象。被认为是“北宋权宦、‘六贼’”之一。



现今人们对童贯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古典名著《水浒传》。书中第七十七回“梁山泊十面埋伏·宋公明两赢童贯”,写得非常精彩。按说,当时童贯官拜掌控朝廷军事大权的枢密使,围剿梁山草寇责无旁贷。《水浒传》中写了童贯统帅十万大军围剿水泊梁山,结果中了宋江、吴用布下的十面埋伏,被杀得如丧家犬般大败而逃,并几次险些丢了性命。

其实在真实历史记载中,童贯并没有统兵与梁山好汉发生过交战,说他征剿水泊梁山,纯属小说虚构。换句话说,区区梁山小寨,根本不需要童贯这样的朝中高级别军事主官出兵征讨。因为宋江的梁山起义规模比较小,历史记载仅有36人,不至于让朝廷动上十万大军干戈。

在历史记载中,童贯是北宋唯一一位以军功进太师,封王爵的太监。他在朝中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他虽不是良臣名将,但他确有统兵征战的才能。

《水浒》小说中,述说宋江等梁山好汉被招安后,奉命去剿灭了方腊起义。这也与史实相悖,真实记载中,方腊的起义军是由童贯率兵剿灭的。

但小说就是小说,是可以演绎虚构的。如果把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当成真实历史,则会成为笑谈。

史料介绍,童贯是河南开封人,少年时期拜投宋神宗亲信宦官李宪门下,也成为一名宦官。但李宪不但是一名宦官,还是一位军事天才。他曾经率领宋军一度打到西夏国都城兴庆府附近,收复千里失地,战功赫赫。童贯生性巧媚,聪明善学又会巴结,加上是李宪的同乡,因此尽得其真传。

据史料记载,童贯可能因为成年之后净身入宦,其身材魁梧,皮骨强劲如铁,双口炯炯有神,面色默黑,长着胡须,阳刚气十足,与一般像太监形象大不相同。



(剧照)

宋徽宗继位后,经童贯举荐的蔡京升任宰相。当时正值宋朝派大军进攻西夏,投桃报李的蔡京力荐童贯为监军,开始征讨西夏。

童贯监军西北进攻西夏时,还发生了一件不小的插曲。当时军至湟川,因宫中起火,宋徽宗皇帝下旨命童贯回师。

童贯看过皇帝手诏后,若无其事的折起来塞进靴筒。军中主将问他,诏书说了些什么?童贯从容回答说:皇帝希望我们早日成功。

在这次征战中,童贯沉着冷静,支持、配合领军将领,打了一连串漂亮仗,平息了西北部族的叛乱。

后来在庆功宴会上,童贯拿出皇帝的诏书,传示军中将领。众将一看,无不大吃一惊,惶恐地问他为什么敢这样做?童贯解释说:“那时军中士气正盛,半途止兵,今后还怎么打仗?”主将问:“那要是打败了可怎么办?”童贯说:“这正是当时下官不给你们看的原因。打败了,所有罪责我自己承担。”

据说,当时众将领听了,“呼啦”一下子跪了一地,无不佩服童贯的智慧和勇气。

与此同时,童贯还收养了阵亡将领的孩子为义子,这让那些在生死场上搏杀的将领们十分感动,认定童贯是一位值得为之卖命的统帅。

童贯这次抗旨行为,也深得宋徽宗赏识,他被皇帝破例任命为节度使,又因收复积石军、洮州,再加衔为检校司空。

童贯以战功成为宋朝西北地区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他还发掘和提拔了后来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随着军功的累积,宋徽宗又任命童贯为开封府仪同三司。

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进太尉,领枢密院,以宦官之身份而位列三公。这年,他作为郑允中的副手出使辽朝,得到燕人马植,归来后把马植引荐给皇上,依计制定平燕的计划,选精兵良将,决定出兵平燕。

这时,爆发了方腊的睦州起义。因为官员隐瞒迟报,致使义军威势壮大,朝廷马上改任童贯为江、浙、淮南宣抚使,派其率准备平燕的十五万兵马前去征讨方腊。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腊部将方七佛率六万人攻打秀州,统军王子武据城固守,不久,宋大兵到来,合兵一处攻打方腊义军,斩杀义军九千人,筑起五座高台,迫使义军退守杭州。二月,童贯的前锋到达清河堰,宋军水陆并进。方腊放火烧官舍、府库、民宅,并趁夜逃离杭州。宋将刘延庆、王禀、王涣、王惟忠、辛兴忠相继率兵赶来,收复了所有被义军占领的城池。四月,方腊及家属邵氏、儿子方毫、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在梓桐峒的石涧中被俘,义军七万人被杀。

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方腊余部都被平灭。童贯因功迁为太师,改封为楚国公。宋军从出兵镇压到凯旋归来,前后历时四百五十天。

随后,童贯又在联金灭辽战役中收复燕地,凭此不世之功被封为徐、豫两国公。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遵宋神宗遗言:能收复全燕之地者赏以封地、给以王爵,下诏封童贯为广阳郡王。童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进太师,封王爵的太监,这也是他人生的巅峰时期。

这之后,童贯的命运便急转直下,在金国背盟南侵之时,童贯不但没及时率军抵抗防守,反而避战逃跑。

童贯逃回京城,宋钦宗已即位,下诏亲征,安排童贯为东京留守,童贯不仅没受命履职,而是同徽宗一道离京南逃。

逃途中,童贯招募青少年组成胜捷军,有近万人,他把他们作为亲军,守卫他的住所。一天,忽闻敌兵袭来,童贯命亲军跟着他作护卫。他与徽宗过浮桥出城时,随行及百姓等紧随后面,有往桥上爬的,有抱怨的,有号哭的,生怕被丢下。



(剧照)

童贯见影响行走速度,残忍下令亲军射箭,致使一百多人中箭而死,造成一路啼哭声。对于此举,谏官、御史和人们议论纷纷,无不控诉童贯的罪恶。

不久,朝廷贬童贯为左卫上将军,连续降官,谪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发配到英州、吉阳军。还没走到地点,皇帝又下诏历数他十大罪状,命监察御史张澄沿他所走路线,到途中斩掉他,终于在南雄斩杀了童贯。童贯被杀,他的头被带回京城悬首示众。至此,他的一世之名毁于一旦。

童贯一生功过兼有、毁誉参半。他因“收复”燕京,封广阳郡王。至于后来的失败和他的议和投降主张及行为,则有着许多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并不能完全把历史责任都推到童贯一人身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