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军队里出现大量养子现象,而其他朝代就不可能呢?

如题所述

唐朝经历了黄巢之乱以后已经名存实亡,公元907年,唐朝将领朱温登基称帝,建立后梁。之后的中原地区又相继出现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周世宗柴荣死,御前都检点赵匡胤在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历时54年的五代时期结束。

五代十国并不是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五代政权之中,不仅有一百多位的平民子弟,是以军阀养子的身份留名史册。更有四位养子,承继大统登基做了皇帝。全部五代政权14个君主之中,养子做皇帝竟然占到了君主总数的百分之三十,这是中国历朝历代都不曾有过的现象。

唐朝末年,收养异姓养子开始盛行,尤其是在军中。各个藩镇割据的政权的将领都有大量的养子,藩镇的养子,为各自的养父征战沙场,他是藩镇之间斗争的一个重要力量。养子就成了一个独特的政治群体,深深地融入了唐五代的历史进程。其中四位是以养子身份登基的皇帝,他们是后唐武帝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庙号后唐明宗,在位七年,号称五代明君。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是公元934年到公元936年在位,没有谥号庙,史家的把他称之为后唐末帝;后晋的高祖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在位五年,是后晋的出帝;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柴荣,号世宗,在位六年。

为什么只有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军队里出现大量养子现象,而其他朝代就不可能呢?这个就应该从魏晋以来的胡族风俗,以及唐中期以后的军事制度与形式的演变说起。养子制度是原始社会部落聚居的遗留,较弱的部落,只有从外族吸收更多的生力军,才能壮大本部落,在部落之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在游牧民族中血缘家庭的观念还是比较淡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游牧民族相继的进入中原,胡族的文化也相继渗透到了汉族的社会,养子制度也就出现在了汉族社会中。

从唐五代时期,藩镇的养子的情况来看,收养者和被收养者多多少少都是和胡族有一定联系的。而起所在的藩镇大多是在河朔地区。这个地区是深受北齐胡风的影响,也是唐代胡化最严重的地域。

唐代藩镇养子的盛夏,与唐中后期军事形势发展导致的兵制变化有关。唐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属于兵府,平时是务农的,到打仗的时候才出征,带兵将领是由朝廷临时调派,战事一结束,兵又回到兵府了,将又回到朝廷,士兵与将领之间是没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从武后开始,均田制就遭到了破坏,不断的战事时,使将士戍边的时间越来越长,士兵就大量的逃亡,府兵制也就逐渐地遭到了破坏,甚至于无法执行,到玄宗时期,兵府已经无兵可交了。

不得已,唐朝就开始实行招募兵制,为了便于戍边抵抗,在北方和西北的重镇设置了节度使,由节度使长期同领军队驻守。节度使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将一些心腹的将领收为养子笼络人心。因为胡族风情影响以及兵制变化的实际考量,藩镇养子制度才大行其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