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会败给800亲兵起兵造反的朱棣?

如题所述

在整个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明朝靖难之役都是一场结局堪称神奇的战争,拥有全国资源且有天子名分的建文帝朱允炆,竟然会在四叔朱棣面前败的体无完肤,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

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采纳亲信儒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建议,开始着手削藩。在年轻的建文帝眼里,自己那位实力雄厚的亲叔叔、燕王朱棣就是第一块要啃的硬骨头。由于明廷咄咄逼人的削藩政策彻底激化了中央与藩王们的矛盾,双方的关系已经如干柴烈火,一点就着。诸藩与明廷已经公然决裂,而已成朱允炆眼中钉的燕王朱棣俨然已成众藩之首。

建文元年七月,在奇僧姚广孝的策动下,朱棣横下一条心,以“清君侧”的名义公然起兵造反。朱棣大造舆论,以力主削藩的大臣齐泰、黄子澄为讨伐目标,实则是冲着他觊觎已久的建文帝的龙椅去的。

这场朱明皇室内部为争夺最高权位而发生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开始之时,朱棣一方是几乎不被人看好的。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还没有藩王造反成功的记录。而然四年后,结果却出乎意料。嫡孙继位,坐拥天下的朱允炆败给了藩王朱棣,丢了皇位不说还落得个下落不明。以一国之力消灭一个藩王,在所有人眼里是一点问题没有的,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却创造了一个历史,坐拥天下的他输了,而且输的极惨!

在靖难之役打响前,建文帝接盘的不只是一个国力空前富强的大明王朝和训练有素的精良军队,更有他皇爷爷朱元璋为他精心挑选的文武人才团队!

在朱元璋晚年的布局里,早就预料到了建文帝可能面对的麻烦,因此为他精心选拔的阵容虽然比不上明朝开国时的豪华阵容,却也绝非历史上所说的那么不堪。以武将说,明朝开国战争中最擅长骑兵战的悍将郭英,正是朱元璋苦心留下来辅佐建文帝的,更有当时堪称明朝防御战实力最强的耿炳文,有这两位老将坐镇,就等于给了建文帝一矛一盾两把神器,攻守都进退自如,另外还有后起之秀的盛庸,平安等人,哪怕对手强悍如朱棣,理论上说,也是翻不了天的。

至于文臣团队,后人大概只记得朱允炆身边,诸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些败事的腐儒们,但事实上,朱元璋留在朱允炆身边的,更有卓敬这样的战略天才,他的削藩战略曾经叫朱棣惊出一身冷汗,却被朱允炆轻松抛弃。一个文臣武将荟萃的团队,足以保护朱允炆扛过任何叛乱灾难。而然朱允炆还是败了。

建文帝朱允炆,只能说是一个好人,但绝不是一个拥有治国能力的好皇帝,从他后期的一系列昏招就可以看出他的失败是必然的,他的失败也不外乎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过分信任腐儒

朱元璋曾亲手给朱允炆组建了一个参谋班子,这一班子由三人组成: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齐泰,忠诚有余能力平庸,如果放在和平时期倒也能凑合的过去,但在国家危难之时却难发挥作用。方孝孺,学识渊博但过于迂腐,学识难以转化成治国才能。最让人哭笑不得的便是黄子澄,前两位虽然能力上有欠缺倒也不会帮倒忙,可是此公却从头至尾都在坏事。当初,燕王朱棣知道朝廷准备对他动手,先以病重为借口,请求朝廷容许留在京城的三个儿子返回北平。齐泰反对放还三子,黄子澄却说:“不若遣归,示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结果朱棣三子获准回去。从此,朱棣再无后顾之忧,不久便起兵“靖难”。“靖难”开始之后老将耿炳文在吃了几次败仗之后与朱棣在河北真定形成了对峙局面。面对着以擅长防守著称的耿炳文,朱棣毫无办法,攻城三日,一直没有攻下,于是对诸将说:“攻城下策,徒旷时日,钝我士气。”遂解围而去。但就在这时,黄子澄却向建文帝提出了一个足以让朱棣手舞足蹈的建议:撤换耿炳文,以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接任。这个李景隆没打过什么仗,只会纸上谈兵。也正是军事白痴李景隆的上场,使得朝廷损失数十万大军,大伤元气。

第二:建文帝优柔寡断、心慈手软,过于被名声所累

从性格方面来看,朱允炆确实不适合当皇帝。因为他有着皇帝最不该拥有的一个性格缺点:优柔寡断、心慈手软。当初,李景隆第一次大败归来的时候,连推荐他的黄子澄都想宰了他。可是建文帝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让他“戴罪立功”,再一次把军权交给了他。这样一来,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军事白痴李景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又一次大败而归。这时,朝廷已经彻底丧失了歼灭朱棣的最好时机。到了这个地步,要是在朱元璋手上,李景隆就是有八个脑袋也早就搬家了。可是,朱允炆还是放过了李景隆,到后来居然还让他负责南京的城防,后来朱棣打南京的时候,他也是第一个开城投降的。如此一个赏罚不分、用人不当的皇帝,怎么能指望打败朱棣?

除此之外,他还犯了另外一个不可弥补的大错误,便是对每一个前去征讨朱棣的将领发出了一个“勿伤吾叔”的指示,因为他担心被上一个“杀叔”的恶名。这样一来,朝廷大军在面对朱棣时再也不敢痛下杀手,使得朱棣多次死里逃生。

建文二年,作为朝廷后起之秀的大将盛庸,在东昌组织过一场大会战,成功地包围了朱棣。燕军死伤惨重,连朱棣手下最得力的将领张玉也被击毙。如果没有那道“勿伤吾叔”的指令,朝廷大军完全可以一举击毙朱棣。但是朱允炆的心慈手软使得朱棣大摇大摆地突围而去,给自己一方留下了一个最大的遗憾。

反观朱棣一方,朱棣本人就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后来又驻守北平,军事指挥能力和智勇谋略不知胜过朱允炆多少倍。另外在出谋划策方面,朱棣任用足智多谋的姚广孝为谋主,他能在朱棣作战不利时警醒其有进无退成生败死,还能在参谋军机时屡出妙计屡献良言。

后来在朱棣在济南大败时也是姚广孝出谋划策,助朱棣登上了皇位,姚广孝认为,朱棣与侄儿朱允炆争夺天下,与朝廷诸大臣乃至普通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所以,不必在意一城一池之得失,当务之急是集中力量直捣明都南京,毕其功于一役。朱棣采纳了姚广孝的建议,大军休整一番后,再次挥师南征。这一次朱棣率燕军主力绕过各大中城市,一门心思的扑向帝都南京。经过一番浴血苦战,南京陷落,建文帝朱允文于熊熊烈焰中不知所踪。

之后也正如姚广孝所料,帝都南京被燕军攻陷后,驻守各地的明军纷纷望风而降,不再拼死抵抗。朱棣顺利地坐上龙椅,大明的江山轻易的换了主人。

从种种迹象表明,朱允炆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朱允炆适合成为一个乖学生,好孩子,却不适合成为一个好皇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6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朱允炆打仗经验远不如叔叔朱棣。在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本来是想把朱标作为继承人的,而其他几个儿子守护边疆。所以对于朱标一脉都施以帝王之道,而对于朱棣也是施以行军之道。

所以朱允炆学习的是如何治理国家,而朱允炆性格也是像朱标,是宽厚之人。而朱棣已经领兵打仗这么多年,经验老道。当然他自己军事才能也很突出。所以朱允炆自然打仗没他叔叔这般熟练。

第二,没有好的良臣将帅辅佐朱允炆。朱允炆毕竟还年轻,在很多事情上都不如他爸爸和叔叔们那么老道,需要人来辅佐。原本朱元璋给朱标培养了一群良臣,并清除了其他阻碍朱标的人臣。而朱标后来又死了。朱元璋怕这批良臣不听朱允炆的话。只能把这些臣子全杀了。结果呢?没人会阻碍朱允炆登基了。但是也因为这样,出了事也没人教他怎么做了。

第2个回答  2018-06-30
这么些一起、一定程度不!这么样我是个、一切为了自己喜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