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谈其色变,到底“三厂一卫”残害了多少忠良

如题所述

明末学者沈起堂曾说:“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厂卫”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的合称,是明代最具特色也最臭名昭著的政治创设,其中又以东西厂和锦衣卫最为有名。依仗着皇帝的宠信和器重,太监组织东、西厂以及充当耳目和打手的锦衣卫在二百多年的明朝历史上占据着浓墨重彩的地位。

那么,东厂、西厂、锦衣卫到底有多神秘呢?哪个机构更厉害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锦衣卫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更名为“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负责皇帝的依仗和侍卫工作。
洪武十五年开始(公元1382年),随着统治的日益稳定,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铁桶般稳固的江山,朱元璋开始罗织罪名来向自己的功臣集团下手。
为了便于操控和指挥,朱元璋将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一并裁撤,正式设立了在后世颇具盛名的锦衣卫。
锦衣卫的职责有明暗两条,明的就是皇帝最贴身的卫队和仪仗队,穿飞鱼服、配绣春刀,随侍皇帝左右;暗的就是秘密侦缉调查,主要负责这一任务的是锦衣卫北镇抚司,这一机构可以不经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大国家司法机关,直接根据皇帝的旨意,执行侦察、逮捕、关押、审理,等于独立于三法司之外的一套司法部门,也就是后来让人闻之胆寒的“诏狱”。
短短几年的时间,锦衣卫发展迅猛,在许多朱元璋督办的大案要案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让朝中文武为之侧目。加上锦衣卫屈打成招、骄横不法指事时有发生,让戒备心很重的朱元璋有些忌惮,因此便下令废除锦衣卫,将尚未处理完毕的案件移交国家有司。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登上了皇位,为了监视和打击朝中的反对政治力量,他又将锦衣卫重新恢复。此后锦衣卫的职能和影响不断扩大,不但可以逮捕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还介入军中,参与搜集军事情报、策反敌对将领等工作。
官职等级
明朝实行“卫”和“所”的军制,作为十二个亲军卫中最重要的锦衣卫,编制非常完整,其下辖十六个所,在编人数达到六万人之多,分布在天下各地,另外锦衣卫还直辖经历司和南、北镇抚司三个部门。
锦衣卫中的官职主要包括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镇抚使(从四品)、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等。
制服配置
锦衣卫高级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飞鱼服是次于蟒袍的一种隆重服饰。至正德年间,如武弁自参(将)游(击)以下,都得飞鱼服。嘉靖、隆庆年年间,这种服饰也颂及六部大臣及出镇视师大帅等,有赏赐而服者。官员要有一定品级才允许着飞鱼服。
这也是最常见的锦衣卫的服装,在明朝,身着飞鱼服,腰挂绣春刀,这样的穿着便是锦衣卫中的权贵分子!
方孝孺是朱允炆最亲近的大臣,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南京城破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朱允炆穿丧服啼哭。
朱棣招方孝孺来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嚎啕大哭,声彻殿宇。朱棣走下殿来安慰:“先生不要再痛苦了,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朱棣答:“已自焚”。方再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答:“国赖长君。”方逼问:“何不立成王之弟?”被戳到命门的朱棣只好撒泼:“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方孝孺投笔于地,哭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气急败坏的朱棣凌迟了方孝孺,并将方的朋友门生也列为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除此之外,发配充军的无数。
方孝孺殉难之时,他的朋友景清因为与朱棣有旧,不但活了下来还官复原职,虚与委蛇,等待机会。
一天,景清身穿红衣,暗藏利剑入朝,奋跃而前准备刺杀朱棣,被左右拿下。景清知道行刺失败,遂大骂朱棣,朱棣命卫士敲落景清的牙齿,景清以血口喷龙袍。朱棣命令处死景清,并将景清剥了皮,在腹中装进茅草,悬挂在长安门示众。接着朱棣又诛灭景清九族,大肆株连,凡景姓的族人几乎斩尽杀绝。景清的故居也被付之一炬,村庄成了瓦砾遍地、满目疮痍的废墟。这种妄引株连式的残酷诛戮像瓜蔓般延伸,因此得名为“瓜蔓抄”。
“诛十族”、“瓜蔓抄”的具体执行者,正是沉寂了一段时间的锦衣卫和其下重新开张的诏狱。
东厂
东厂是在明成祖朱棣时候设立的,由于锦衣卫驻守在宫外,遇到一些紧急的事宜,传召不是很方便,同时也为了对锦衣卫的活动有所监督。朱棣打破了其父朱元璋定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开始重用沟通、联系比较方便、忠诚度也比较高的宦官。
在进一步加强皇权、打击反对政治力量的大背景下,东厂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十二月正式设立,全名“东缉事厂”。
方孝孺是朱允炆最亲近的大臣,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南京城破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朱允炆穿丧服啼哭。
朱棣招方孝孺来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嚎啕大哭,声彻殿宇。朱棣走下殿来安慰:“先生不要再痛苦了,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朱棣答:“已自焚”。方再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答:“国赖长君。”方逼问:“何不立成王之弟?”被戳到命门的朱棣只好撒泼:“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方孝孺投笔于地,哭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气急败坏的朱棣凌迟了方孝孺,并将方的朋友门生也列为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除此之外,发配充军的无数。
方孝孺殉难之时,他的朋友景清因为与朱棣有旧,不但活了下来还官复原职,虚与委蛇,等待机会。
一天,景清身穿红衣,暗藏利剑入朝,奋跃而前准备刺杀朱棣,被左右拿下。景清知道行刺失败,遂大骂朱棣,朱棣命卫士敲落景清的牙齿,景清以血口喷龙袍。朱棣命令处死景清,并将景清剥了皮,在腹中装进茅草,悬挂在长安门示众。接着朱棣又诛灭景清九族,大肆株连,凡景姓的族人几乎斩尽杀绝。景清的故居也被付之一炬,村庄成了瓦砾遍地、满目疮痍的废墟。这种妄引株连式的残酷诛戮像瓜蔓般延伸,因此得名为“瓜蔓抄”。
“诛十族”、“瓜蔓抄”的具体执行者,正是沉寂了一段时间的锦衣卫和其下重新开张的诏狱。
东厂
东厂是在明成祖朱棣时候设立的,由于锦衣卫驻守在宫外,遇到一些紧急的事宜,传召不是很方便,同时也为了对锦衣卫的活动有所监督。朱棣打破了其父朱元璋定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开始重用沟通、联系比较方便、忠诚度也比较高的宦官。
在进一步加强皇权、打击反对政治力量的大背景下,东厂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十二月正式设立,全名“东缉事厂”。
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官职等级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
除此以外,设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锦衣卫拨给,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东厂不仅在机构及人员配置上更加精干合理,而且在侦缉行动上制订了相当严密的制度。如每月初一东厂都要集中布置当月的侦缉工作,厂役在东厂内抽签决定所负责的地盘。在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东厂厂役的工作种类都有特殊的名称。例如监视朝中各部官员会审大狱及锦衣卫拷讯罪犯者名为“听记”,在各处地方官府访缉者名为“坐记”,还有某位官员有何举措,或某城门捕得要犯,胥吏记录上报东厂者名为“打事件”。
明代大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曾统领东厂。除了冯保在后世的名声不错外,其他人都是劣迹斑斑、恶名远扬。
职能范围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一人掌理,委以缉访刺探的大权。
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不经司法审判,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西厂
明朝成化年间,发生了道士李子龙潜入皇宫、意图不轨的事情,虽然此人最终被抓获并被问罪处死。但是经历了叔叔景泰帝在位时期担惊受怕日子的明宪宗朱见深还是心有余悸,因此他对东厂的工作甚是不满,东厂厂公尚铭也被狠狠的训斥了一顿。
为了加强大内的保卫工作,明宪宗命另一位亲信太监汪直从锦衣卫中挑选精干人手,除了负责皇宫的警戒工作外,还要乔装深入民间,探查百姓的风闻动向等。汪直派遣大批人手潜伏民间,到处捕风捉影,投明宪宗所好,搜集了大量的“秘密消息”向明宪宗做了汇报。明宪宗觉得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因此指示汪直正式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以便行事,为了与东厂相区分,便被命名为西厂。

短命
西厂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是后来,西厂的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
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学士商辂为首的辅臣集体上书,向宪宗痛陈西厂之危害,并将汪直办下的不法之事一一举报。宪宗收到奏章后为之震惊,于是撤销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
但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觉得没有安全感,一个奸臣戴缙在得知皇帝心思后,主动上书,大肆吹捧汪直。宪宗大喜,立刻恢复西厂,废与开之间,只相隔一个月。汪直复出后,更加严酷地办案,戴缙也得以升职。
在此后的五年里,汪直领导西厂又办下了无数“大案”,将反对自己的朝臣如商辂、项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权势也达到了极点。然而,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几年以后,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复开
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正德元年(1506年),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
好笑的是,西厂与东厂虽然都受刘瑾的指挥,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两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大,甚至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一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平存,缇骑四出,天下骚动。
正德五年,刘瑾倒台,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内行厂

明武宗正德初年,以当时八虎之一的马永成掌管东厂,以八虎的另一成员谷大用掌管西厂。当时司礼监太监刘瑾因与他们有矛盾,又在京师荣府旧仓地(即四司之一的惜薪司)另设内行厂,自成系统,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监察之例,权势居东、西厂之上,用刑尤为酷烈。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视东厂,内行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套侦察特务体系。

谁更厉害?
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属于外臣。而东厂、西厂的首领是宦官,即内臣。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锦衣卫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东厂可口头直达;皇帝还赋予东厂督主以监督锦衣卫人员的权力。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共同点是 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即“巡查缉捕”
总之,出于专制政权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供自己使用,东厂、西厂与锦衣卫都是这样的机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