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文言文中带点的之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一个“之”指的是《左氏春秋》,应译做“它”。第二个“之”指的是“瓮”。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司马光砸缸,著名历史故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

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扩展资料

司马光砸缸这件事在《宋史》却有记载,上面写道:"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当时的司马光名声远扬,司马光救得这个孩子是谁呢?

这个被救的小孩,叫上官尚光,这个孩子在当时并不显眼,因为大家只看到了小英雄司马光,没人注意这个被救者。 据悉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担任过光山县令,司马光就是在光山出生的。这个事情还被记在了上官中的家谱中。

在司马光救人的第二天,上官一家提着礼物专程上门道谢。当时司马光救人的故事还被印刷称小书传播。不久全国都知道了司马光的故事,司马光也成了一个小名人。

后来司马光救下的孩子长大后,始终没有忘记司马光的救命之恩,上官尚光建了一座“感恩亭”,感谢当年的救命恩人,看来这上官尚光也是富甲一方的富豪,不然也没这资金大修亭子。看来善有善报,司马光当年砸缸的义举,不仅让司马光名垂青史,更让后人永远记住了他的美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砸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1
司马光砸缸的文言文中带点的之是,就是要翻译意思出来,文言文一个字代表好多意思
第2个回答  2018-12-12
一种小孩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上水缸,失足落入水缸中淹到水里,别的小孩都吓跑啦,只有司马光却填静拿起石头击猛水缸,水流了出来,小孩因此得救。
第3个回答  2017-01-07
《司马光砸缸》的文言文中,一共出现了两个之字:
1、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2、光持石击瓮破之。
两个之字都是代词,例1代《左氏春秋》,例2代瓮,都可以翻译为“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