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元朝实行郡县制,明朝实行分封制。明朝的行政区划, 开历史的倒车呢?

如题所述

楼主可能没搞明白,明朝仍然是“郡县制”,只是初年朱元璋的时候分封诸王。下面可以简单谈谈两个草莽皇帝和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

1.中国历史上一共有两个通过农民起义,直接跃居帝位的草莽皇帝。一个是汉高祖刘邦,另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刘邦从某一个角度可以说就是个流氓,他可以骑在文人雅士脖子上撒尿,可以在别人要烹煮他父亲的时候说“愿分一杯羹”。而朱元璋最有名的是杀功臣,他前后近二十年的时间杀了5万多功臣宿将。他本想这样可以让他的子孙更好的统治。而戏剧性的是这样以来朝中就没有知兵的大臣了,导致朱棣起兵的时候,建文帝朱允炆都没有将可派,而朱棣仅用了四年便攻陷了京师。

一般说来,打天下的开国皇帝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这两位草莽皇帝也不例外,而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以为只要把自己的至亲分封到周边建藩拱卫京师,便可永保太平。这也就导致了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和建文帝时的靖难之役。而不同的是,景帝有周亚夫,而建文帝则无将可派。还有一点很有意思,那就是朱元璋做过两件事,一个是废除宰相这个职务,另一件是朱元璋不允许侍官(太监)干政。而他的后代倒没再设宰相,却十分依赖宦官,这就导致中后期宦官权势颇重。

2.夏商周都实行分封制,也就是“封建”制,当时分封的诸侯国少则六七十,多则上百。到秦统一六国时,嬴政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这是秦始皇非常高明的一点。而郡县制在后来执行的时候虽有所不同,但大体还是如此。

秦时的郡大概不到四十个,且秦朝的时间较短,就不提了。汉朝初年的时候郡的数量变化不到,到七国之乱的时候一共有54个郡,而当时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后来平定后,中央便逐渐将郡收归中央。武帝时将郡的规模减小,而把数量增加到一百二十多个。大郡的户口可达百万以上。郡的长官太守为二千石高官,地位和中央九卿一样,下面一级便是县。这样汉代的官阶很少,升迁优越,所以官员可以各安其职,效率很高,所以汉代的地方行政永为后世传为美谈。另外,汉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各区派一刺史,而刺史开始只是六百石的小官。

唐代则将全国设为358个州,虽然州的地位和郡相等,但唐代的州的规模比汉时的郡就相去甚远了,在唐代,户口超过十万的便称为上州,而下州户口不足两万。然后中央划分了十道,各道派一观察使监察。而后来观察使逐渐演变成州的更上一级了。这样地方上实际有了三级,而下县长官要升迁,先要做中县长官,然后做上县长官,最后才能去下州担任职务。这样官阶较多,虽然升迁机会多,但下级的永沦为下级,则人浮于事,效率低了很多。而边疆地区赋予观察使军权,即演变成节度使,造成后来的藩镇割据。

宋多沿袭唐旧制。在全国设置路,相当于唐时的道。一开始有15个,后来又二十多个。路下面是州,州下面还是县。而每一路有四个监司官:仓、宪、帅、漕。这样州长官上面便有四个上司,处事更难。

元代同宋一样,也分为路、州、府、县。但元统治者为了控制地方,将中央即中书省的官员派到地方,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时则长期驻扎。这也是现代咱们所说的省的由来。但实际上省的划分只是为了军事统治,而和道、路是很不同的。

明朝明知行省制度不合理,却不知怎的沿袭了下来。明在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即十三个省,但明人不称为省。省的长官为布政使。而与承宣布政使司并列的还有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合成三司。司即省部又向下派分司(清时称为道台)监察地方,这样凭空又多了一级,地方官更难做。

清代为了控制地方,则又将明代非常设的巡抚总督规定为常设官员,这样地方上又多了一级。而真遇事时,中央又会派遣经略大臣、参赞大臣之类的钦命官员,巡抚和总督不过听命而已。

所以,综上所述,我觉得地方官阶越来越多,地方官越来越难做是趋势,但郡县制的本意并没有变,朱元璋的分封建藩只是个插曲罢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03
谁跟你说明朝时分封制的,明朝时三级行政制的,省-州-县三级的。明初是分封过很多王并且有实权但是在成祖时期就结束了。
第2个回答  2010-05-03
秦朝 郡县制
元朝 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
分封制是周时期的……还有西汉刘邦时是半分封,半郡县
第3个回答  2010-05-05
明朝是“郡县制”
秦汉以后的诸王只是爵位,不是行政的一级。
第4个回答  2010-05-07
安徽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