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走”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的字面意思是:明知道山中有老虎还是往山林中走去。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本意是:明明知道做这件事情非常的困难,但还是不轻言放弃迎难而上。形容人很勇敢、不怕困难、有毅力并且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决心。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中,武松探望哥哥途径景阳冈,喝了酒踉踉跄跄的前行,看见一棵树上写着:“近因景阳冈猛虎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应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武松还以为是店家吓唬人的,继续往前走。太阳快落山时,武松来到一破庙前,见庙门贴了一张官府告示,武松读后,才知道山上真有虎,如果等会返回去住店怕笑话,于是继续前行。这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这里的描写就突出武松的勇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31

意思是:

明知道山上有老虎,就是要往上山走,比喻不畏艰险。

出处:出自第二十二回“武松打虎”。

武松,绰号“行者”,因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郎,清河县(有记载武松早是阳谷县人,经近期考证为今邢台市清河县人)人。

他是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的弟子,其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一个下层侠义之士,崇尚的是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武松打虎,所著《水浒传》中的故事,主要讲述梁山好汉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至酒家沽饮十八碗,醉后欲行赶路。酒家告以冈上有虎伤人,劝其勿行。

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冈上果遇一条吊睛白额大虫。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后被世人传为佳话。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武松是清河县人氏,他有一个哥哥叫。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这武松兄弟虽是一母所生,但武松身长八尺,仪表堂堂,浑身上下有百斤力气。武大郎却身长不到五尺,面目狰狞,短矮可笑,诨名“三寸丁枯树皮”。

武松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在中也有登场,因其排行在二,又叫“武二郎”。血溅鸳鸯楼后,为躲避官府抓捕,改作头陀打扮,江湖人称“行者武松”。武松曾经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因此,“武松打虎”的事迹在后世广为流传。

曾与、杨志等人聚义青州二龙山,三山聚义时归顺梁山,坐第十四把交椅,为十大步军头领之一,后受朝廷招安随征讨辽国,田虎,王庆,方腊,最终在征方腊过程中被飞刀所伤,痛失左臂,被封为,最后在杭州六和寺病逝,寿至八十。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25

意思是:明知道山上有老虎,就是要往上山走,比喻不畏艰险。

出自《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武松打虎(见七十回本《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是《水浒传》中最著名的片断之一。

武松打虎,主要讲述梁山好汉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在路边的酒家喝了十八碗酒,醉后欲行赶路。酒家告知山冈上有虎伤人,劝其不要前去。武松不信,在冈上果然遇见老虎。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后被世人传为佳话。

扩展资料:

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意义相反的成语是:知难而退。

知难而退释义: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近义词:百折不挠

百折不挠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比喻意志坚强,品节刚毅。也作“百折不回。出自汉蔡邕《太尉桥公碑》。

相似的古文是:“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出自古训《增广贤文》。

意思是告诉大家面对困难时应该保持的理智态度就是不冒险,不逞强,这样做并不丢脸,也不是胆怯,只是对自我能力的客观评估,对宁静生活的智慧选择。知难而进与知难而退。在生活中会不断的遇到难题,我们总有很多无法实现的,许多不如人意的事。

而到底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了,在有意义的克服一些难题,而放过一些无意义的努力去获得的不重要的东西,是合理的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的重点。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是否应该努力的做这件事,而放弃另一件,不去花更多的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4-06

意思是:明知那样做很困难甚至很危险,但偏偏要这样做。一般用于褒义,表勇敢、不畏艰险,也可以用作贬义,指鲁莽。

出处:《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全书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如第一章中对几类主要的狐形象进行描写,体现狐世界的秩序和规范;第二章写纪昀构建狐世界的叙事手法;第三章写纪峋创作狐故事的原因。

在结语中,纪昀肯定了狐故事的艺术价值,并将其与以往及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指出其情理内涵和叙事语言、故事安排上的特点,总结小说创作受到的内外因素的影响及表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1798),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

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

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假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假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同时,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所有写作模式已经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说,到清代已经形成完备的发展体系,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30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走”的意思是:

明知那样做很困难甚至很危险,但偏偏要这样做.,
一般用于褒义,表勇敢、不畏艰险,
也可以用作贬义,指鲁莽。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出自:阅微草堂笔记 (清)纪昀 著
有个打柴的人,在山里走着走着遇到了一只老虎,他就躲到一个石洞里,老虎也跟着他进了洞。石洞本来幽深而曲折,打柴人辗转向里走,洞渐渐地容不下老虎了,可是老虎一心想吃了打柴的人,就拼力强行向里走。打柴人十分为难,他看到旁边一个小洞,仅能容下一人,就象蛇一样爬了进去,没想到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到光亮,最终,他反而走出山洞。打柴人就用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架柴堆来烧老虎,老虎被烟火熏烧,怒吼声震动山谷,不到一顿饭工夫,就死了。这件事也可做为当止不止者的警戒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