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一剪梅》 整首词是何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3]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1] 鉴赏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4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衫,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晚秋时节,凉意渐浓。
   清晨,有薄薄的雾在空气中飘缈不散,看不到远处的情景,只能在微薄的晨曦中依着往昔的记忆,勾画出不远处的景致。依旧是往日的亭台楼阁,舞榭歌台!曾经有多少欢愉在这里展现,那时的歌声与欢笑也曾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枝蔓摇曳,树影婆娑,还有善解人意的月光,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不远处,荷塘里渐渐残败的荷叶,枯褐色的破碎,在深深的秋意中延伸向池塘的深处。一阵涟漪掠过,惊醒残破的秋梦,上下起伏,虽仍有些许徐娘的风韵,却早已不复往昔的风情万种。摇曳的身姿,划过水面的寂静,遗落处是点点的记忆碎片。偶尔的波光,似散发出盛夏的味道。残香,残香,好一番无奈!慢慢褪去罩衫,轻轻置于石阶上,移步入舟。摇摆,恰似我的人生,该平静时却袭来阵阵微波。没有惊慌,只是无可奈何的撑一下竹篙,荡漾开来。不禁有些迷惘,究竟是我随荡漾远去,还是它随我漂流?船儿悄悄划开黛色的水面,行进于一池的颓败中,静静地分开两旁的残叶。躺下来,满眼烟灰色的天空,分不清远近,时不时掠过眼前的荷叶,让那层灰色忽远忽近,忽隐忽现。浮在空中的云朵,没有了往日的神情,慵懒的维持着固有的姿态,不肯变化一下身躯起伏的节律,一动不动,好似凝固一般。渐渐地,没有了掠过眼前的荷叶,便不知是船在走还是云儿开始走了。这一刻,时间似乎停止了,天地间没有了生气。眼帘不知不觉地沉重起来。似梦似醒,似真似幻,遥远的天边一串黑点慢慢移近,在灰色的幕布上一上一下的跳动,时而隐匿在云中,时而显现在天际,不一会儿竟似滴于纸面的墨汁,渐渐散开,却是越发清晰了。是南来的雁啊!雁儿啊,你可是要将远方的牵挂带于我?将我漂浮的心收归胸膛?若是如此,为何不语?为何匆匆飞出我的天空?若非如此,却为何自北而来?却为何又来勾起我的愁思?雁儿啊,你究竟是为何而来呢?你看那,月下的西楼,隐隐泛着微光,你看那,楼中的人影。。。哦,楼中的人影,竟不知去向何处了!
   惊醒!
   不知何时起风了。
   眼前似不是那片天空了,那片云儿呢?她竟然翻过身继续睡去了!轻叹一声,缓缓起身,发现船儿不知何时漂靠池边,停了。只剩下风携着池水,一遍遍地抚着船身。不对,不仅是池水,还有散落的桂花瓣。寂寥的飘来,寂寥的飘去,没有欢快的旋转,下沉,浮起,仅仅是随着涟漪荡开,无声无息。似是明白我的心,这眼前的景象竟也令人伤神!月盈月缺,花谢花开,人世间的繁琐如何逃脱得了这简单的轮回?唉,展不开的眉宇里深藏着多少思念的泪儿,望不穿的眼底里深埋着多少相思的豆儿,不同的景象,同样的愁绪,这叫世人如何才能解开?
   算了吧,一切都付清风,随它去吧,“醉了由他”!舒展眉头,弃舟上岸,大步而去,小路一转,又见西楼!西楼,竟还是西楼!!!
  
  自己瞎写的,还请大家海涵。
第2个回答  2013-12-14
秋天到了,荷花谢了,自己划船,心情不HIHG。大雁飞过,书信来否?选我的,姐姐
第3个回答  2013-12-14
想老公呗!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以看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