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角大角之战

如题所述

沙角大角之战

沙角、大角是虎门的关键要塞。定海失陷后,道光帝开始准备与英国进行谈判,但双方的要求相差太大,谈判最终破裂。1841年1月7日,中英两军发动对沙角、大角炮台的攻击,虎门战役爆发。炮台守将陈连升英勇抵抗,最终壮烈牺牲,沙角、大角炮台也随即被攻陷。

道光二十年八月下旬,道光帝委任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与英国侵略军继续谈判。九月初八,道光帝又革除了林则徐、邓廷桢的职务,任命琦善为两广总督兼海关监督。十一月初六,琦善抵达广州,当时他仍然是主战派,于是增兵虎门,并加强了防卫工作。

英军展开猛烈的炮击,轰炸沙角和大角炮台。尽管琦善派出的守军奋力抵抗,但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不幸失守。英军乘胜追击,进入虎门。伯拉特下令攻入琦善守卫的旅顺牌坊,展开激烈的搏斗。然而,琦善的奋勇抵抗使英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经过多次激战,英军不得不退回到虎门城外。他们在悲痛中意识到,与琦善的抵抗不容小觑。然而,这场突袭对于后续事件产生了重要影响,加速了香港的割让进程,使英国最终掌握了香港的主权。

英军兵力众多,同时向沙角和大角两岸阵地发起进攻。14艘大兵船和4艘武装轮船携带462门炮向岸上炮台发动正面进攻,舢板小船和轮船则运载登陆部队绕至后山进行强行登陆。进攻沙角的英军联合汉奸,汉奸充当向导,通过穿鼻登陆的方式,利用竹梯攀爬后山,向驻扎在沙角的清军炮台发动进攻。

清军在此处布设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原本驻扎在沙角炮台的清军,共有600人。后来,琦善感到此处孤立无援,派遣了巡抚标兵200人和陆路提督标兵200人增援,使得该处部队的人数在开战前达到1000人,火炮共29门,其中12门在沙角,19门在大角。整个行动由陆军三江口协副将陈连升指挥,他是土家族人,出生于湖北鹤峰,寄居在恩施。

陈连升在广东增城营任职多年,因为在抗击英舰时表现出色而升任参将。尽管已经年近古稀,但他依然精神矍铄,斗志昂扬,坚决坐镇在炮台后卫。

根据英方的说法,他们在无人的情况下登陆,并攀登了4公里的山路,到达清军后方的山脊,架设了火炮。他们几乎是单方面屠杀射击,顺利夺下了炮台。中方几乎没有火炮可以还击,仅有的几门火炮由于射角问题无法发挥作用。

而根据中方的说法,陈连升凭借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使用扛炮和埋藏的地雷,使用掺杂炭屑的劣质炮弹与数量上远超自己的英军进行殊死搏斗。他们还用弓箭堵击来敌,数次击退了英军。

战斗从早晨8时直至下午4时前后,守军一直顽强抵抗,但终因敌众我寡,火药已竭,无力退敌。陈连升及其所属兵勇终因兵力单薄,战术呆板,炮台侧后暴露,经不起英军正面炮击和侧后登陆包围而陷入被动。陈连升胸部中弹牺牲。其子武举陈举鹏英勇不屈,见父死,更奋勇力战,誓不投降,被英军戮数刀而死。守备张清龄也英勇奋战,直至身死。

沙角炮台陷落

英军进攻沙角炮台的同时,从海上以104门炮击大角炮台,摧毁胸墙、炮洞、山后围墙多处,火药局被烧,并延及兵房。同时,英军纠集汉奸多人从大角后山南北两侧登陆包抄炮台。守军没有交战,被迫将大炮推入海内,突围撤退。

大角炮台陷落

当时驻守二线靖远炮台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威远炮台的总兵李廷钰共有8500兵勇180门炮,但各率兵数百防守,无法前往支援。关天培深感前线兵力单薄,按兵不动,坐视海防被突破。

英军突破两角炮台后,又迫不及待的扑向第二线守备的三门口的水师,后者释放的火船在宽阔的江面上不起作用,最终英军将该地的11艘战船完全击毁,并从上面缴获82门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