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如题所述

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西汉: 内容:西汉改革管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僚的控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从而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 形成将帅用兵的自重局面。 宋元: 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以防武将专权。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派文官做知州,知州设通判,二者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职员。 元朝: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 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物;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治度明初:在中央、,废丞相 权分六部 ;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改大都督俯为立军都督俯,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制定《大明律》。 设厂卫特务机构。 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设内阁(明朝设立的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的内阁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 清: 沿用了明朝的内阁 六部 。 增设军机处,标志着我过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大兴宣政院。

参考资料:wang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18
1、秦汉: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

2、宋元:北宋—知州与通判相牵制;
辽—蕃汉分治(辽实行“蕃汉分治”,南面官任汉契人,统治汉人渤海人;北面官是契丹人,统治契丹少民人;北面大于南面官);
金—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蒙古地区为岭北行省;东北地区为辽阳行省)。

3、明清:
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按察司管监察司法,都司管军政);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最高僧官是法王);土司制度(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宣慰司、土知府长官)与“改土归流”(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袭、可调动的流动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但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 。

清—十八行省五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一个盟旗(蒙古)。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5-17

1政治,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建郡县制
2经济,实行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
3文化,书同文,坟书坑儒,以法为教
西汉
1政治,实行“推恩令”,刺史制,察举制
2军事,出兵匈奴
3经济,改革币制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贞观之治)
1政治,三省六部制
2经济,轻徭薄赋,劝客农商
3文化,实行科举制
北宋
1集中军权
2集中行政权,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3集中财政和司法权
4发展科举制

1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2在地方实行行省制

1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2改大都督府
3设锦衣卫,东厂,西厂
4八股取士
5颁布《大明律》

1雍正设军机处
2文化,大兴文字狱
第3个回答  2010-05-13
秦:郡县制
两汉:汉初,郡国并行制:武帝,颁布(推恩令)
唐:节度使—-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北宋:1军事:将地方军权收归中央,又编练禁军
2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进行监督
3财政:设转运使,赋税大部分收归中央
元:1行省制度2边远名族设宣慰司
明:废行省,设三司
第4个回答  2010-05-13
削藩,取消分封制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