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斯科特的资料

要全面

  斯科特目录
  1 英国海军上校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
  最后的跋涉——斯科特海军上校日记片断
  美科学家为英南极探险家正名
  2 美国女排老将斯科特

  [编辑本段]1 英国海军上校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是一位英国海军上校。他未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壮志。他的竞争对手罗阿尔德·阿蒙森抢先一个月到达那里。
  1910年6月,斯科特乘坐“特拉·诺瓦号”启程。途中,他听说阿蒙森也正在前往南极。
  右图:这幅斯科特的照片是由英国南极探险队队员赫伯特·庞廷拍摄的。不久,庞廷和一部分队员奉命回到基地,留下斯科特和他的10名同伴向南极挺进。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一队人马离开自己的宿营基地,前往南极。暴风雪使旅行十分艰难。因此,1912年1月3日,斯科特决定只带4位同伴前行,他们是爱德华·威尔逊、享利·鲍尔斯和埃德加·埃文斯、劳伦斯·奥茨。
  1月17日,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但是,阿蒙森的挪威国旗已经在那里飘扬。他们深感失望,踏上了归途。埃文斯因精神失常死去;奥茨因患严重的冻伤,不愿连累别人,主动要求出去走一圈,在这种环境下,出去只会....剩下的3个人不得不扎营,以躲避恶劣的天气。但3月29日这天,斯科特等3人都死在离开他们的宿营基地几千米处。
  人们知晓斯科特最后一次旅行的详情,因为他的日记记到了最后一天。1912年11月,一支搜寻队发现了这本日记,以及斯科特等3人的尸体。3人的尸体被就地掩埋,如今于南极冰下的深处。奥茨的尸体始终未被找到。

  探险英雄

  斯科特被英国人称为20世纪初探险时代的伟大英雄。1910年6月1日,他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向南极点发起冲刺。当时,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也率领着另外一支探险队向南极点进发。两支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都想争取“国家荣誉”。结果阿蒙森队于1911年12月14日捷足先登,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抵达,比阿蒙森队晚了一个多月。不幸的是,在返程途中,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斯科特队供给不足,饥寒交迫。他们在严寒中苦苦拼搏了两个多月,终因体力不支而长眠于皑皑冰雪中。
  早在最后一次南极远征之前,斯科特就已经是英国的民族英雄。他在1902-1904年间首次进行南极探险,相关游记《发现之旅》曾是英国最畅销的书。而他最后一次南极探险的悲壮故事更是激励了一代代英国人。
  [编辑本段]最后的跋涉——斯科特海军上校日记片断
  1月27日,星期六
  上午我们是在暴风雪肆虐的雪沟里穿行。该死的雪拱起一道道的波浪,看上去就像一片起伏汹涌的大海。威尔逊和我穿着滑雪板在前边开路,其余的人步行。寻找路径是一件艰巨异常的工作……我们的睡袋湿了,尽管湿得不算太快,但的的确确是在越来越湿。我们渐渐感到越来越饿,如果再吃些东西,尤其是午饭再多吃一点,那将会很有好处。要想尽快赶到下一个补给站,我们就得再稍微走快一些。下一个补给站离我们不到60英里,我们还有整整一星期的粮食。但是不到补给站,就别指望真正地饱餐一顿。要走很长的路,然而,这段路程又无比艰辛……
  2月1日,星期四
  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艰苦跋涉。用4小时45分走完了8英里。晚上8点我们还在走。我们只在12月29日才草草吃过一次午饭,当时离开补给站才一星期。按一天三顿计算,我们手里还有8天的粮食,到达下一站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埃文斯的手指头现在情况很糟,掉了两个指甲。是冻伤……
  2月17日,星期六
  今天情形很坏。埃文斯睡足一觉以后显得好些了。他像往常一样说自己一切正常。他还是走在原来的位置上,但半小时后他弄掉了滑雪板,不得不离开雪橇。路面情况极为恶劣。后来我们停了大约1小时,埃文斯跟了上来,但走得很慢。半个小时后他的鞋又丢了,我们站在纪念碑岩半腰眺望埃文斯,后来又扎下帐篷吃午饭。饭后埃文斯还是没露面,我们四处张望,看见他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这下我们警觉起来,四个人一齐往回滑去。我第一个来到这个可怜的人身边,被他的样子惊呆了。他跪在雪地上,衣装不整,手套没了,手上结满了冰凌。他眼里射出疯狂的目光。我问他出了什么事,他慢慢地说他也不知道,只说他觉得自己一定是昏过去了。我们扶他站了起来,走了两三步他又倒了下去。他完全被冻僵了。威尔逊、鲍尔斯和我回去拖雪橇,奥茨留在原地照顾他。我们回来的时候,埃文斯失去了知觉。我们把他抬进帐篷后,他依旧不省人事。午夜12点30分,他平静地死去了。
  2月22日,星期三
  不用说,我们命定要经历归途中最严峻的时刻了。今天出发以后不久,东南风变得异常猛烈,风狂扫着地面。我们马上失去了本来就模糊难辨的路标。午饭时根本没见到期望中的圆锥形石头路标。……但这些倒霉事并没让我们心灰意懒,这的确应该记录下来。晚上,我们喝了一顿马肉做的浓汤,美味可口,真叫人气力倍增、精神振奋……
  2月26日,星期日
  现在是夜间,冷极了。我们双脚冰凉地出发了,因为白天穿的鞋袜根本没有晾干。我们谨慎地消耗着食粮,但我们的食物还应当再多一点才够用。我巴望着下一个补给站,现在离我们只有50英里。到了那里,我们就能够带足补给,继续前边的路程了。

  关于斯科特临死前的书信(茨威格)

  那些书信写得非常感人。死亡在即,信中却没有丝毫悲哀绝望的情意,仿佛信中也渗透着那没有生命的天空下清澈的空气。那些信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也是说给全人类听的;那些信是写给那个时代的,但说的话却是千古永垂的。
  他给自己的妻子写信。他提醒她要照看好他的最宝贵的遗产——儿子,他关照她最主要的是不要让儿子懒散。他在完成世界历史上最崇高的业绩之一的最后竟作了这样的自白:“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他仍然为自己的这次决定感到光荣而不是感到遗憾。“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他怀着最诚挚的友情给那几个同他自己一起罹难的伙伴们的妻子和母亲写信,为他们的英勇精神作证。尽管他自己即将死去,他却以坚强的、超人的感情——因为他觉得这样死去是值得纪念的,这样的时刻是伟大的——去安慰那几个伙伴的遗属。
  他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谈到自己时非常谦逊,但谈到整个民族时却充满无比的自豪,他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儿子——一个称得上儿子的人而感到欢欣鼓舞。他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他在临死时还对朋友作了友好的表白,这是他在一生中由于男性的倔强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他在给他的最好的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您表示过,您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他最后的也是最精彩的一封信是写给他的祖国的。他认为有必要说明,在这场争取英国荣誉的搏斗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却无个人的过错。他一一列举了使他遭到失败的种种意外事件,同时用那种死者特有的无比悲怆的声音,恳切地呼吁所有的英国人不要抛弃他的遗属。他最后想到的仍然不是他的命运。他写的最后一句话讲的不是关于自己的死,而是关于活着的他人:“看在上帝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以下便是几页空白的信纸。
  (摘自《夺取南极的斗争》,舒善昌译)
  [编辑本段]美科学家为英南极探险家正名
  新华网2001年9月14日电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署的一位科学家日前推出一本新书。这本新书提出的观点是,近90年前英国人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进行的南极探险活动之所以失败,罪魁祸首并不是斯科特决策的失误,而是变幻无常的寒冷天气。
  以前的评论总是说,是斯科特的决策失误导致他和他的4位队友用雪橇拉着设备,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公里之后,最终走上黄泉路。但是在本月新书《最寒冷的三月》中,作者苏珊·所罗门说,1911~1912年的冬天,长达几周最低温度为-37°C的天气要比往常的天气寒冷得多,正是这严寒的天气打乱了斯科特经过周密研究的探险计划。
  身为大气研究化学家的所罗门分析了寒冷天气对斯科特一行人的设备所产生的影响,并检查了她从世界各地找到的书籍和日记对当时的天气状况的记载。所罗门本人1999年因发现南极洲上空臭氧层减少的原因而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她在首次前往南极洲进行臭氧层研究之前,就开始阅读斯科特和他的队友写下的日记。
  所罗门把这些信息与南极洲自动气象站过去17年内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其中一些数据收集的地点距斯科特的探险路线仅几公里。自动气象站显示的数据表明,这些年里,只有1988年的气温下降到了和斯科特前往南极探险时一样低的温度,而且持续的时间一样长。所罗门对斯科特一行采取的正确决策和失误之处进行了客观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这并不是在为他(斯科特)贴金”。
  所罗门说,斯科特一行在研究了规模较小的探险活动和历史记录的基础上,估计到了南极洲的天气会十分糟糕。
  他们因此计划在雪橇上使用帆来增速,以便能够“一路飞奔回家”。所罗门称,这个计划很不错。在斯科特南极之行的几周前,由罗阿尔·阿蒙森率领的挪威探险队已登上南极大陆,他们用的是狗拉雪橇;而斯科特一行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斯科特一行人在抵达南极后,才意识到他们为此行要付出的代价。
  在返程中,斯科特和他的两名队友在距大本营只有275公里的地方倒下了,而另外两名队友也在此前“先行一步”了。
  然而,《纽约时报》登载的有关所罗门研究结果的文章引发了读者的来信,该报后来发表了其中几封。信中指出,阿蒙森和他的队友面临的是同样寒冷的天气,他们成功的原因只不过是准备更加充分,因而成为登上南极大陆的第一人。
  他们此次 去南极极点被称为"伟大的悲剧"他们的精神很伟大他们充分表现出一名敢于为人类献身的英雄的精神与对事业的执著和伟大的集体主义.

  临终遗书

  斯科特给妻子凯瑟琳的最后一封信分几天写成,记录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这位探险家在信的开头写道,他和队友“身体很好,充满活力”。随后,他告诉妻子,“亲爱的,这里只有零下70多华氏度,极其寒冷。我几乎无法写字。除了避寒的帐篷,我们一无所有……你知道我很爱你,但是现在最糟糕的是我无法再看见你——这不可避免,我只能面对”。
  随着处境恶化,斯科特更加绝望,他在信中劝妻子改嫁:“如果有合适的男人和你共同面对困难,你应该走出悲伤,开始新的生活”。
  但是,他也告诉妻子,面对死亡,他没有任何遗憾和后悔,“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斯科特非常挂念当时仅3岁的儿子彼得,他写道:“可能我无法成为一个好丈夫,但我将是你们美好的回忆。当然,不要为我的死亡感到羞耻,我觉得我们的孩子会有一个好的出身,他会感到自豪。”他还嘱咐妻子要培养彼得,让他热爱自然,喜欢户外活动。

  慷慨捐赠

  这封遗书写于1912年3月,收信人是“我的遗孀”。1913年,人们在斯科特遗体旁发现了它。
  斯科特的祖母达斯拉·斯科特说,遗书表明斯科特身处绝境时仍充满勇气和斗志,“看着这些字迹,你无法相信它们是在遥远的南极,在严寒中写下的。我热泪盈眶”。
  这封遗书连同斯科特在探险途中所写的其余300多封信件,已经由斯科特的儿子,已故爵士彼得·斯科特的夫人捐赠给剑桥大学斯科特极地研究所。
  研究所所长朱莉安·多德斯韦尔说:“我们非常感激斯科特家族;要不是他们慷慨捐赠,斯科特临终前最心酸的家书很容易就会流落到私人收藏家手中。”
  据英国《泰晤士报》11日报道,这些书信将从17日开始首次完整展出,公众可以亲身解读探险家悲壮的心路历程。
  参考地址:http://www.baidu.com/s?wd=%CB%B9%BF%C6%CC%D8%B5%C4%C8%D5%BC%C7&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rsp=1————斯科特的日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22
摘要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是一位英国海军上校。他未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壮志。他的竞争对手罗阿尔德·阿蒙森抢先一个月到达那里。 1910年6月,斯科特乘坐“特拉·诺瓦号”启程。途中,他听说阿蒙森也正在前往南极。 右图:这幅斯科特的照片是由英国南极探险队队员赫伯特·庞廷拍摄的。不久,庞廷和一部分队员奉命回到基地,留下斯科特和他的10名同伴向南极挺进。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一队人马离开自己的宿营基地,前往南极。暴风雪使旅行十分艰难。因此,1912年1月3日,斯科特决定只带4位同伴前行,他们是爱德华·威尔逊、享利·鲍尔斯和埃德加·埃文斯、劳伦斯·奥茨。 1月16日,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但是,阿蒙森的挪威国旗已经在那里飘扬。他们深感失望,踏上了归途。埃文斯因精神失常死去;奥茨因患严重的冻伤,不愿连累别人,主动要求出去走一圈,在这种环境下,出去只会....剩下的3个人不得不扎营,以躲避恶劣的天气。但恶劣天气没有结束的迹象,终于在3月29日这天,斯科特等3人都死在离开他们的宿营基地几千米处。 人们知晓斯科特最后一次旅行的详情,因为他的日记记到了最后一天。1912年11月,一支搜寻队发现了这本日记,以及斯科特等3人的尸体。3人的尸体被就地掩埋,如今于南极冰下的深处。奥茨的尸体始终未被找到。
探险英雄
斯科特被英国人称为20世纪初探险时代的伟大英雄。1910年6月1日,他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向南极点发起 冲刺。 当时,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也率领着另外一支探险队向南极点进发。两支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都想争取“国家荣誉”。结果阿蒙森队于1911年12月14日捷足先登,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6日才抵达,比阿蒙森队晚了一个多月。不幸的是,在返程途中,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斯科特队供给不足,饥寒交迫。他们在严寒中苦苦拼搏了两个多月,终因体力不支而长眠于皑皑冰雪中。 早在最后一次南极远征之前,斯科特就已经是英国的民族英雄。他在1902-1904年间首次进行南极探险,相关游记《发现之旅》曾是英国最畅销的书。而他最后一次南极探险的悲壮故事更是激励了一代代英国人。
[编辑本段]1 英国海军上校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是一位英国海军上校。他未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壮志。他的竞争对手罗阿尔德·阿蒙森抢先一个月到达那里。 1910年6月,斯科特乘坐“特拉·诺瓦号”启程。途中,他听说阿蒙森也正在前往南极。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一队人马离开自己的宿营基地,前往南极。暴风雪使旅行十分艰难。因此,1912年1月3日,斯科特决定只带4位同伴前行,他们是爱德华·威尔逊、亨利·鲍尔斯和埃德加·埃文斯、劳伦斯·奥茨。 1月16日,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但是,阿蒙森的挪威国旗已经在那里飘扬。他们深感失望,踏上了归途。埃文斯因精神失常死去;奥茨因患严重的冻伤,不愿连累别人,主动要求出去走一圈,在这种环境下,出去只会死亡。剩下的3个人不得不扎营,以躲避恶劣的天气。但恶劣天气没有结束的迹象,终于在3月29日这天,斯科特等3人都死在离开他们的宿营基地几千米处。 人们知晓斯科特最后一次旅行的详情,因为他的日记记到了最后一天。1912年11月,一支搜寻队发现了这本日记,以及斯科特等3人的尸体。3人的尸体被就地掩埋,如今于南极冰下的深处。奥茨的尸体始终未被找到。 探险英雄
斯科特被英国人称为20世纪初探险时代的伟大英雄。1910年6月1日,他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向南极点发起冲刺。当时,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也率领着另外一支探险队向南极点进发。两支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都想争取“国家荣誉”。结果阿蒙森队于1911年12月14日捷足先登,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6日才抵达,比阿蒙森队晚了一个多月。不幸的是,在返程途中,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斯科特队供给不足,饥寒交迫。他们在严寒中苦苦拼搏了两个多月,终因体力不支而长眠于皑皑冰雪中。 早在最后一次南极远征之前,斯科特就已经是英国的民族英雄。他在1902-1904年间首次进行南极探险,相关游记《发现之旅》曾是英国最畅销的书。而他最后一次南极探险的悲壮故事更是激励了一代代英国人。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他们一行人写了一篇传记《伟大的悲剧》,收录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课
[编辑本段]最后的跋涉——斯科特海军上校日记片断
1月27日,星期六 上午我们是在暴风雪肆虐的雪沟里穿行。该死的雪拱起一道道的波浪,看上去就像一片起伏汹涌的大海。威尔逊和我穿着滑雪板在前边开路,其余的人步行。寻找路径是一件艰巨异常的工作……我们的睡袋湿了,尽管湿得不算太快,但的的确确是在越来越湿。我们渐渐感到越来越饿,如果再吃些东西,尤其是午饭再多吃一点,那将会很有好处。要想尽快赶到下一个补给站,我们就得再稍微走快一些。下一个补给站离我们不到60英里,我们还有整整一星期的粮食。但是不到补给站,就别指望真正地饱餐一顿。要走很长的路,然而,这段路程又无比艰辛…… 2月1日,星期四 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艰苦跋涉。用4小时45分走完了8英里。晚上8点我们还在走。我们只在12月29日才草草吃过一次午饭,当时离开补给站才一星期。按一天三顿计算,我们手里还有8天的粮食,到达下一站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埃文斯的手指头现在情况很糟,掉了两个指甲。是冻伤…… 2月17日,星期六 今天情形很坏。埃文斯睡足一觉以后显得好些了。他像往常一样说自己一切正常。他还是走在原来的位置上,但半小时后他弄劣。后来我们停了大约1小时,埃文斯跟了上来,但走得很慢。半个小时后他的鞋又丢了,我们站在纪念碑岩半腰眺望埃文斯手套没了,手上结满了冰凌。他眼里射出疯狂的目光。我问他出了什么事,他慢慢地说他也不知道,只说他觉得自己一定是昏过去了。我们扶他站了起来,走了两三步他又倒了下去。他完全被冻僵了。威尔逊、鲍尔斯和我回去拖雪橇。我们回来的时候,埃文斯失去了知觉。我们把他抬进帐篷后,他依旧不省人事。午夜12点30分,他平静地死去了。 2月22日,星期三 我们命定要经历归途中最严峻的时刻了。今天出发以后不久,东南风变得异常猛烈,风狂扫着地面。我们马上失去了本来就模糊难辨的路标。午饭时根本没见到期望中的圆锥形石头路标。……但这些倒霉事并没让我们心灰意冷,这的确应该记录下来。晚上,我们喝了一顿马肉做的浓汤,美味可口,真叫人气力倍增、精神振奋…… 2月26日,星期日 冷极了。我们双脚冰凉地出发了,因为白天穿的鞋袜根本没有晾干。我们谨慎地消耗着食粮,但我们的食物还应当再多一点才够用。我巴望着下一个补给站,现在离我们只有50英里。到了那里,我们就能够带足补给,继续前边的路程了。
关于斯科特临死前的书信(茨威格)
那些书信写得非常感人。死亡在即,信中却没有丝毫悲哀绝望的情意,仿佛信中也渗透着那没有生命的天空下清澈的空气。那些信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也是说给全人类听的;那些信是写给那个时代的,但说的话却是千古永垂的。 他给自己的妻子写信。他提醒她要照看好他的最宝贵的遗产——儿子,他关照她最主要的是不要让儿子懒散。他在完成世界历史上最崇高的业绩之一的最后竟作了这样的自白:“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他仍然为自己的这次决定感到光荣而不是感到遗憾。“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他怀着最诚挚的友情给那几个同他自己一起罹难的伙伴们的妻子和母亲写信,为他们的英勇精神作证。尽管他自己即将死去,他却以坚强的、超人的感情——因为他觉得这样死去是值得纪念的,这样的时刻是伟大的——去安慰那几个伙伴的遗属。 他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谈到自己时非常谦逊,但谈到整个民族时却充满无比的自豪,他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儿子——一个称得上儿子的人而感到欢欣鼓舞。他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他在临死时还对朋友作了友好的表白,这是他在一生中由于男性的倔强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他在给他的最好的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您表示过,您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他最后的也是最精彩的一封信是写给他的祖国的。他认为有必要说明,在这场争取英国荣誉的搏斗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却无个人的过错。他一一列举了使他遭到失败的种种意外事件,同时用那种死者特有的无比悲怆的声音,恳切地呼吁所有的英国人不要抛弃他的遗属。他最后想到的仍然不是他的命运。他写的最后一句话讲的不是关于自己的死,而是关于活着的他人:“看在上帝的份上,照顾好我们的家人!”以下便是几页空白的信纸。 (摘自《夺取南极的斗争》,舒善昌译)
[编辑本段]美科学家为英南极探险家正名
新华网2001年9月14日电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署的一位科学家日前推出一本新书。这本新书提出的观点是,近90年前英国人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进行的南极探险活动之所以失败,罪魁祸首并不是斯科特决策的失误,而是变幻无常的寒冷天气。 以前的评论总是说,是斯科特的决策失误导致他和他的4位队友用雪橇拉着设备,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公里之后,最终走上黄泉路。但是在本月新书《最寒冷的三月》中,作者苏珊·所罗门说,1911~1912年的冬天,长达几周最低温度为-37°C的天气要比往常的天气寒冷得多,正是这严寒的天气打乱了斯科特经过周密研究的探险计划。 身为大气研究化学家的所罗门分析了寒冷天气对斯科特一行人的设备所产生的影响,并检查了她从世界各地找到的书籍和日记对当时的天气状况的记载。所罗门本人1999年因发现南极洲上空臭氧层减少的原因而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她在首次前往南极洲进行臭氧层研究之前,就开始阅读斯科特和他的队友写下的日记。 所罗门把这些信息与南极洲自动气象站过去17年内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其中一些数据收集的地点距斯科特的探险路线仅几公里。自动气象站显示的数据表明,这些年里,只有1988年的气温下降到了和斯科特前往南极探险时一样低的温度,而且持续的时间一样长。所罗门对斯科特一行采取的正确决策和失误之处进行了客观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这并不是在为他(斯科特)贴金”。 所罗门说,斯科特一行在研究了规模较小的探险活动和历史记录的基础上,估计到了南极洲的天气会十分糟糕。 他们因此计划在雪橇上使用帆来增速,以便能够“一路飞奔回家”。所罗门称,这个计划很不错。在斯科特南极之行的几周前,由罗阿尔·阿蒙森率领的挪威探险队已登上南极大陆,他们用的是狗拉雪橇;而斯科特一行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斯科特一行人在抵达南极后,才意识到他们为此行要付出的代价。 在返程中,斯科特和他的两名队友在距大本营只有275公里的地方倒下了,而另外两名队友也在此前“先行一步”了。 然而,《纽约时报》登载的有关所罗门研究结果的文章引发了读者的来信,该报后来发表了其中几封。信中指出,阿蒙森和他的队友面临的是同样寒冷的天气,他们成功的原因只不过是准备更加充分,因而成为登上南极大陆的第一人。 他们此次 去南极极点被称为"伟大的悲剧"他们的精神很伟大他们充分表现出一名敢于为人类献身的英雄的精神与对事业的执著和伟大的集体主义.
临终遗书
斯科特给妻子凯瑟琳的最后一封信分几天写成,记录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这位探险家在信的开头写道,他和队友“身体很好,充满活力”。随后,他告诉妻子,“亲爱的,这里只有零下70多华氏度,极其寒冷。我几乎无法写字。除了避寒的帐篷,我们一无所有……你知道我很爱你,但是现在最糟糕的是我无法再看见你——这不可避免,我只能面对”。 随着处境恶化,斯科特更加绝望,他在信中劝妻子改嫁:“如果有合适的男人和你共同面对困难,你应该走出悲伤,开始新的生活”。 但是,他也告诉妻子,面对死亡,他没有任何遗憾和后悔,“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斯科特非常挂念当时仅3岁的儿子彼得,他写道:“可能我无法成为一个好丈夫,但我将是你们美好的回忆。当然,不要为我的死亡感到羞耻,我觉得我们的孩子会有一个好的出身,他会感到自豪。”他还嘱咐妻子要培养彼得,让他热爱自然,喜欢户外活动。
慷慨捐赠
这封遗书写于1912年3月,收信人是“我的遗孀”。1913年,人们在斯科特遗体旁发现了它。 斯科特的祖母达斯拉·斯科特说,遗书表明斯科特身处绝境时仍充满勇气和斗志,“看着这些字迹,你无法相信它们是在遥远的南极,在严寒中写下的。我热泪盈眶”。 这封遗书连同斯科特在探险途中所写的其余300多封信件,已经由斯科特的儿子,已故爵士彼得·斯科特的夫人捐赠给剑桥大学斯科特极地研究所。 研究所所长朱莉安·多德斯韦尔说:“我们非常感激斯科特家族;要不是他们慷慨捐赠,斯科特临终前最心酸的家书很容易就会流落到私人收藏家手中。” 据英国《泰晤士报》11日报道,这些书信将从17日开始首次完整展出,公众可以亲身解读探险家悲壮的心路历程。 参考地址:————斯科特的日记
第2个回答  2010-05-20
1910年斯科特南极探险队挑战世界首批抵达南极的纪录,却在最后阶段深陷于坏天气及成员精神崩溃的恶梦中。在面对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一行已于一个月前率先抵达的事实,失落之余,斯科特一行在回程途中全体罹难。如果以为在南极探险只有苦难,没有欢乐,那就大错了。事实上,探险者们会品尝到许多不寻常的快乐,并且不只是与苦难作斗争的意义上的快乐,更多的是完全正面性质的轻松的快乐。快乐的一个重要源泉是别的地方所看不到的景物。彻里常常情不自禁地描绘他所看见的美景:在阳光普照的日子,由于光影作用和大海、天空、云彩、积雪、冰峰之间的互相映射,万物都染上了奇妙的色彩。他说得对:南极绝非一片纯白,到处呈现的是亮蓝、翠绿和紫红。到过南极的人也一定会熟悉他的这一感受:面对眼前的奇丽景色,人们很难回想起也许昨天还支配着自己的沮丧心情了。他对企鹅的生活习性观察得特别细致,在书中有极为有趣的描述,很值得一读。在南极生活还有另一种特殊的快乐,便是摆脱了对现代社会中所谓必需品的需要,不为物所累,真正做到无忧无虑。由于这个原因,彻里把在哈特岬度过的日子视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最感人的是这些遇难者在临终时日的表现。斯科特大约是最后一个死去的,他的日记坚持写到1913年3月29日。3月17日,在奥茨走进暴风雪之后,他写道:“我们都希望自己能以相似的大无畏精神去迎接末日的到来,并且我们确信,终了之日已经不远了。”写完最后一日的日记,他加上一条补充:“看在上帝的面上,照顾好我们的家人。”他还分别给两位难友的夫人写了热情的慰问信,给英国公众写了沉痛的告别信。在后一封信中,他表示:“我并不后悔进行这次远征,它展示出英国人能够承受苦难,互相帮助,即便在面临死亡时也可以一如既往地保持坚忍和刚毅。”搜寻组看到的情景是:帐篷内十分整洁,三具尸体的表情和姿势都显得平静,各人的日记本以及气象日志、地质标本、摄影底片等物件安放得井井有条。一切迹象表明,他们是安详从容地离去的。他想明白了一点: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竞赛,而是对南极进行科学研究,以填补空白。这的确是事实,他们这个探险队有一半成员是科学家,沿途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更重要的理由是,驱使人们去南极的真正动力是精神上的需要,包括对新知识的渴望,也包括战胜自身弱点的愿望。世上并无天生的勇士,恐惧之心人皆有之,而正是在各种形式的探险活动中,人们以向恐惧挑战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勇敢。

参考资料:

第3个回答  2010-05-23
斯科特,60年代他就职于英国广播公司,70年代他曾是欧洲商业电视片领域最富创造力的人。涉足影坛的里德利·斯科特很快成了70年代最有希望的导演之一,1977年的《The Duellists》是一部真实再现拿破仑时代的战争题材影片,该片在戛纳电影节赢得了大奖。1979年的《异形》,再次大获成功,成为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奠定了他重量级导演的地位,也为他迎得了科幻、恐 怖片大师的美名。1982年他拍摄《2020》(Blade Runner)陷入了麻烦的泥潭,为了影片过于复杂的内容他多次与摄制组发生冲突,最终影片还是遭到了电影艺术家们的抨击,票房也遭惨败,直到90年代早期,这部影片在家庭市场中发行,才重新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幻电影的杰作。

此后斯科特继续他的事业,1986年拍摄了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诡秘怪谈》(Legend)。1989完成了《黑雨》(Black Rain),迈克尔·道格拉斯在片中扮演一名在日本执行任务的堕落警官。1991年,他的《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获得评论界的赞誉,同时赢得了票房上的成功,影片由吉纳·戴维和苏珊·萨兰登主演,获得最佳导演奖在内的六项奥斯卡提名,影片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了斯科特的价值。不过好景不长,1992年的影片《1492:天堂的征服》(1492:Conquest of Paradise)又一次让他走入了低谷,之后的几年中,他一度息影。

1996年,斯科特重整旗鼓,执导了动作片《巨浪》(White Squall),讲述了一群十几岁的男孩在海上的历险故事,影片表现不佳。1997年,斯科特执导影片《G.I. Jane》仍不走运,不得已斯科特暂时当了制片人与他的兄弟汤姆·斯科特(曾于1986年执导《壮志凌云》,1998年执导《国家的敌人》)合作,在1998年他们制作完成黑色喜剧片《Clay Pigeons》后,斯科特再一次回到了导演的位置。2000年他拍摄了《角斗士》(Gladiator),影片由拉塞尔·克罗主演,是一部预算成本达1亿元,长达154分钟的巨作。影片放映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评论家大多给予了好评,认为它重现了大制作的辉煌,但也有一些人不以为然认为它渲染过了头。
第4个回答  2010-05-22
搞不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