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所谓“中世纪”就是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条顿族首领奥多阿克所灭亡开始,到15世纪之间的九百多年。
(按照文学史通常的分期方法)
中世纪的文化特征,从总体上来说,中世纪文化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意识形态因素的综合文化,三种主要文化在基督教前提之下相互融合。
这三种文化就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希伯莱文化和北欧民族文化(哥特文化)。
从这八百年文化演进的阶段性特征上看,又可以分作两个时期:一、北欧诸民族进入西罗马造成的“黑暗时代”,也就是贯穿公元5、6、7世纪的三种文化的逐渐综合时期;二、从八世纪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直到13世纪的文化综合完成期。
在中世纪的第一时期内,世俗文化被北欧民族破坏殆尽。
恩科斯描述早期中世纪文化特征的时候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
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
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
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获得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在中世纪的每一个欧洲国家中,教会都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教会是巨大的政治力量,僧侣阶级的代表广泛的出席中世纪的等级会议。
教会用自己的威信圣化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它是封建社会的精神领导者。
“教会现存封建制度的最高概括和承认。”(恩格斯:《(德国的农民战争)序言)
中世纪之所以被后世称为“黑暗时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一个废黜理性的时代。
当时的教会提出“科学是宗教的奴仆”“一切真理都在圣书上提出了”这样的口号。
这很明显的表明了,在那个时期,宗教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的绝大部分,宗教教义就是政治信条,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当时《圣经》的词句在任何一个法庭上都具有法律效力,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理性只是宗教的点缀。
这也说明了中世纪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教会统治。
中世纪文化的另一个最大特点是封建制度。
中世纪的欧洲是奴隶制解体,开始封建化进程并进入封建制社会发展阶段的时期。
所以,欧洲中世纪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得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是中世纪欧洲新质文化和文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包括文化,所以,在这种历史背景条件下,中世纪文化带有很大的封建性。
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欧洲各国都出现了一些歌颂民族英雄的史诗,突出了各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这时候,很多作品描写和反映欧洲封建国家在建成和形成时期的社会现实,歌颂了忠君爱国,保卫基督教的英雄。
代表著作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以及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这实际上是将爱国思想和英雄主义的中世纪化。
在中世纪人们的意识中,宗教精神和封建意识同时存在。
教会宣扬“原罪”、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为代表的宗教思想。
其中,按照禁欲主义,人类世界是罪恶和祸害的体现,教会提倡斋戒、忏悔、禁欲。
禁欲主义是中世纪宗教统治的一种自然表现,那个时候,人类对自然力量的统治还是很不够的。
所以人们只得在忍耐,等待中等待来世的幸福。
因此也可以说,中世纪的文化特征是:信仰(客服客观主义——波兰尼的个体知识论/郁振华)。
教会统治和封建制度的文化特征在文学上也有表现。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文学是正统文学,教会宣扬的来世主义,禁欲主义,反对世俗文学,阻碍了文学的发展,而骑士文学和新兴的市民文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禁欲主义的反抗。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典型的等级制度,而骑士制度就是这些等级制度的表现之一。
骑士阶级在历史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道德标准和人生信条。
他们效忠宗教却并不奉行禁欲主义,因此,那些反映骑士阶级的文学作品表现了骑士精神,具有明显的个性解放性质,表现了追求现实幸福和荣誉的精神,对基督教的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随着手工业的的发展,在12世纪以后,出现了工商业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形式的改变将促进新的反映现实社会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于是,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
城市文学这种文学是取材于现实社会,用来揭露、讽刺教会僧侣以及封建领主的残暴、贪婪,而赞美市民的机智,反映市民的道德观和生活趣味,其反封建和反教会的倾向十分鲜明。
《列那狐传奇》是其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在这部小说中,把封建主描写成一只饥饿、贪婪的狼,时常受到狡猾的狐狸的欺骗,而这里的狐狸就是市民的象征,这样就很明显的显示了努力摆脱教会势力束缚的新兴市民的艺术创造力。
总的来说,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特征,主要是教会通知和封建制度。
宗教思想和封建意识同时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
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所以这种文化特征表现在文学中,一方面是维护宗教统治的正统文学:教会文学(又称为僧侣文学);另一方面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进步,出现的反教会封建统治的世俗文学(包括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等)。
也可以说,中世纪文化是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典型的神圣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学、哲学、教育、政治、法律都毫无例外的打上了神圣的烙印,即使在后期因为出现了异教、出现了城市的发展、作为特殊的“第三等级”的市民阶级的加强以及市民和封建主之间的社会矛盾的加深这些情况,在文学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反教会反封建的现象,但都包含了宗教性的内容,都显示出了与基督教文化强烈融合的关系。
中世纪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其历史地位如何?(800字)
5. 中世纪的思想特征是蔑视物质,重视记号所表达的意义。宗教物品如十字架,原本是罗马帝国的刑场标记,但基督教赋予其新的意义,成为教民崇拜的对象。这种崇拜行为是符号性的,表达的是宗教观念和权威。6. 在这样的价值观引导下,中世纪的艺术作品主要反映宗教题材,而人的现世生活则很少被表现。中世纪文...
中世纪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其历史地位如何(800字)
中世纪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封建制度的建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中世纪文化显示出浓厚的封建性。随着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封建地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也影响了文化形态的发展。在文学方面,中世纪出现了歌颂民族英雄的史诗,如《罗兰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体现了爱国主义和英...
中世纪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其历史地位如何(800字)
中世纪文化的另一个最大特点是封建制度。中世纪的欧洲是奴隶制解体,开始封建化进程并进入封建制社会发展阶段的时期。所以,欧洲中世纪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得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是中世纪欧洲新质文化和文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中世纪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 中世纪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2. 这一时期对于西欧历史而言,不仅是关键的组成部分,而且在文明传承与发展中扮演了桥梁的角色。3. 它不仅继承并发扬了古典文化,而且将外来文化、古典遗产与基督教、日耳曼传统相结合。4. 同时,中世纪文化对后来的欧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催生了...
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基本特点
中世纪欧洲文学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1、由于不同性质文化的交融,各种题材进入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拓展了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2、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文学艺术形式得到长足发展,诗歌形式更为精雅和完备,叙事性作品的艺术形式开始由“繁杂”向“简约”转变。3、艺术表现手法进一步开拓,如寓意...
什么是中世纪
一、中世纪的历史背景 中世纪始于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基督教的兴起。这一时期,欧洲各地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封建制度逐渐发展并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此外,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也为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二、中世纪的主要特征 1. 政治格局的变化:中世纪早期,封建制度在欧洲各地逐渐...
中世纪西欧历史基本特征
1. 政治上,中世纪西欧的政治环境相对黑暗,农民群体承受着来自教会和地主的双重压迫。频繁的各国战争与农民起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性。国王的权力往往受到教会的控制,政治中心并未完全独立。2. 经济方面,地主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农民则需承受沉重的赋税负担。特权阶层常常不劳而获,这种不...
中世纪文学的特征有哪些
主要特点 第一:基督教思想 基督教信仰影响着中世纪文化。虽然当时的作家所受的影响有深浅的不同,但是,在基督教思想逐渐深入到各个文化领域,并成为中世纪精神支柱的过程中,各类文学无不打上了它的印迹。有些文学作品公开宣扬禁欲主义和虔诚思想,表现了封建领主和地主阶级及其精神上的代表僧侣阶级的意识...
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基本特点
一、 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 毫无疑问,欧洲中世纪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得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是中世纪欧洲新质文化和文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但也要看到,欧洲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这种...
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 中世纪欧洲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从罗马帝国时期的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演变为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和文学形态。2. 欧洲中世纪文学并非孤立存在,它是多种文明与文化交融的结果。其中,蛮族文化的融合,特别是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等部落的文化融合,为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