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散文 匆匆 评析 要1500字的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时当五四运动落潮之际。朱自清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心情苦闷,念旧、低徊、惋惜和惆怅之情不能自己。但朱自清毕竟是一个狷介自守、认真处世、勤奋踏实的人,虽感伤而并不颓唐,虽彷徨而并不消沉。他在1922年11月7日致俞平伯的信中曾披露了自己矛盾的思绪:“极感到诱惑的力量,颓废的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深感时日匆匆到底可惜”,决心“丢去玄言,专崇实际”,实行“刹那主义”。俞平伯曾评论朱自清的“这种意想,是把颓废主义与实际主义合拢来,形成一种有积极意味的刹那主义”,这种刹那观“在行为上却始终是积极的,肯定的,呐喊着的,挣扎着的”(《读〈毁灭〉》)。了解朱自清写作《匆匆》时的心态,有助于把握作者对光明流驶而触发的独特审美感受。
时间,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在人们身边无情而匆匆地流逝。朱自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捕捉住时光逝去的踪迹。文章起首,作者描绘了燕子去了来,杨柳枯了青,桃花谢了开的画面,以自然物的荣枯现象、时序的变迁作渲染,暗示时光流逝的痕迹。作者由此想起自己二十四年共八千多个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无影无踪,“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作者再进一步,具体而微地刻绘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饭、洗手,上床乃至叹息的瞬间,时间就此“逃去如飞”,自己过去的日子犹如“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那样消逝。作者深感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层次井然地揭示了题旨。朱自清珍惜寸阴的思想无疑与古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箴言的精义暗合,但因朱自清“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山野掇拾”》),这一写法就使空灵而抽象的时间概念化为具体的物象,给人以真切的质感和强烈的流动感,仿佛成为人们朝夕与共的伴侣,鲜活灵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引人注意的是,在时间的悄然流动中,在仅只六百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朱自清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委曲尽致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清晰地把握住他的意念流动的脉络。文章开头,作者以三个排比句来描写春景,把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跟与之相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相映衬,使人想起时光的流逝,引动思绪,点出题眼,以抒情性的设问句式,提出时间是被人“偷了”,还是“自己逃走了”的问题,深感时不我待。然后,在第二、三段,紧接着前面的设问,引出另外的问题,作者把自己过去生命时间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时间的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两相对比,抒发了伤时而又惜时的感叹。在时光来去匆匆中间,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时光的象征太阳以生命,说太阳在自己身旁悄声地挪移,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作用为此而感到茫然和惶恐。他借饶有情味的太阳之匆匆出没,寄托奔涌的情思,深化题旨。最后在第四段内,作者全用设问句来追寻自己过去生命”游丝样的痕迹”,显示了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和对生活执著的追求,并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结,与开头反复和呼应,表现了难以平静的心情。作者一方面发挥奇妙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用贯穿全篇的十一个设问或反问句,作为情绪发展的线索,借有限的物象,展示无限的思绪,并借助于精巧的构思,把“磅礴郁积,在心里盘旋回荡”已久的感情加以极尽“层层叠叠、曲折顿挫之致”(《短诗与长诗》)的表达,叩人心扉,耐人吟味。
朱自清凭籍对客观事物的精微观察和体验,以流动的传神的笔触,通过融情入景的写法,显示了绘画的美和诗意的美。譬如,他笔下的太阳,已非通常的自然景物,而是作者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作者将主观感情和客观外物融合而成的主客观统一体,形神兼备,情韵独特。语言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在朴素平淡中散发出浓郁的抒情气息,达到富于诗情画意的美学境界。全文以格调、词藻、情意和风神的美,深深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读者。
朱自清以“匆匆”为题来抒写时间是难得而易失的感受,这题目本身既蕴含有浓冽的情味,又潜隐着生活的理趣。他是大学哲学系毕业生,往往情不自禁地以哲人的眼光观察和思索社会人生问题,在不少散文中以诗人一般的抒情笔调描写日常生活,蕴理于情,使作品带有哲理意味,意蕴趋于深厚。在本篇中,作者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围绕着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进行探索,在其间流露的寂寥惆怅而又激情难抑、苦恼彷徨而又切实追求的矛盾心情,固然代表了“五四”时期追求进步,一时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反映了时代情绪,但他那种珍惜寸阴、热爱生活、励志向上的人生态度,更给广大读者以启迪,由此引发联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只有捕捉住现在,才能把握住未来。由于朱自清努力追求生活的真趣,萌生了新异的感受,作品就会富于理趣,警世醒人。
《匆匆》的格调委婉、流畅、轻灵、悠远。全文篇幅短小,结构较为单纯,句式大多简短,燕子、杨柳、轻烟、微风、薄雾、初阳、蒸融、游丝等词语飘忽灵动,意境清隽淡远,通篇显得和谐匀称,融洽得体,而这一切又是与作者为寻觅时光流逝的踪迹,以表现思想情绪的微妙流动相一致。
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 细腻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 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惋惜, 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 但又为前途不明而苦闷彷徨的复杂心情。他关于时光匆匆的思考, 不仅对当时的年轻人有触动, 对今天的读者也一样产生巨大的警醒作用。
文中作者用以抒情的物象“时光”, 因虚无缥缈而极难把握、体现。然一向以笔触委婉、细腻、深刻著称的作者, 却做到了用生花妙笔赋予无影无形的时光具体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 且在此基础上酣畅淋漓地抒发了郁郁情怀。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了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文章一开篇便是一气呵成的三个排比句, 以有去有回、枯了又青、谢了再开。燕子、杨柳、桃花来借物起兴, 反衬匆匆逝去、无迹无痕的时光。此处作者用意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是要让读者进入画面, 情绪受到感染, 了解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 诗人进一步追寻时光的行踪: 日子为什么会一去不复返? 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 被偷了能藏在何处? 逃走了现在会在哪里? 一连串疑问, 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是扪心自问, 也极自然地将“我”融入文中, 开始以“我”的生活为叙写内容。“八千多日子”是作者已走过的人生二十四度春秋, 它们“象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是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 进一步烘托、渲染了“匆匆”的气氛。八千多日子悄无声息“溜去”, 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 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因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羞赧得额上汗流如注, 为光阴虚度无所成就悔恨得涕泪纵横。
《匆匆》简介: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朱自清《匆匆》原文及赏析?
题目:朱自清《匆匆》赏析 摘要:本文主要赏析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所抒发的对时光逝去的无奈,劝诫人们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的主题。 关键字:无奈,焦虑,彷徨,时光,惋惜 正文: 这篇文章给人的第一感觉很活泼,但全文又在文笔得生动之间表现了作者的无奈与焦虑。文章开头便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原文及赏析是什么
《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
朱自清 散文 匆匆 评析
朱自清以“匆匆”为题来抒写时间是难得而易失的感受,这题目本身既蕴含有浓冽的情味,又潜隐着生活的理趣。他是大学哲学系毕业生,往往情不自禁地以哲人的眼光观察和思索社会人生问题,在不少散文中以诗人一般的抒情笔调描写日常生活,蕴理于情,使作品带有哲理意味,意蕴趋于深厚。在本篇中,作者对时...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简介与赏析
散文诗抛弃了这一切外在的形式,它的音乐美,从诗人的内在的情绪的涨落和语言的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亨特认为:“虽是散文,有时也显出节奏之充分存在,因而它岔出了它的名义上的类型,而取得了‘散文诗’的名义,就是在诗的领域里的一种半节奏的作品”。(《美学概论》傅东华译)《匆匆》就是这样的“半...
朱自清《匆匆》主要内容(10字以上,30字以下)
解释如下: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主要围绕时光这一主题展开。作者细腻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时光匆匆的感慨。文中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无情,对时间的珍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提醒。整篇文章通过清新质朴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时间流转的无奈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详细解读如下:一、《匆匆》开篇即描述...
朱自清散文《匆匆》的赏析是什么?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和《执政府大屠杀级》。二是以《背影》《儿女》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
匆匆作品赏析
朱自清在1922年创作的散文《匆匆》中,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时间的匆匆流逝。面对“五四”运动后的现实失落,他以“中和主义”的立场,坚持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追求。他认为每个瞬间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就像“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诗人通过简练的笔触,描绘出淡淡的画面,引导...
匆匆的名家点评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于1922年3月28日创作的散文《匆匆》,作为短短600余字的散文, 题为《匆匆》, 却非“匆匆” 之作, 饱含着深刻的文学意蕴。从历史内容层面读《匆匆》, 掠过“五四” 知识青年忙于追求进步的匆匆身影; 从哲学意味层读《匆匆》, 饱含时间流逝的思辨;...
朱自清书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匆匆》,他的这篇散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朱自清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他于1922年3月28日创作了散文《匆匆》。作为一篇600多字的短文,它的标题是《匆匆》,但它不是一部“匆忙”的作品,它充满了深刻的文学意蕴。从历史内容的角度来看《匆匆》,略读一下忙着追求进步的“五四”知青这个匆匆忙忙的身影。从哲学意义层面...
求朱自清 《匆匆》的原文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时间流逝的无情与无奈。文章告诉我们,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但我们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仿佛针尖上的水滴融入大海,无声无息。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悄然溜走,如同太阳轻轻挪移,无声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时间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