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人是什么意思

流人是什么意思

  流人,流放之人也,犯人的一种,流放是古代刑罚的一种类型。看看下面这段文字,你可能会明白的更多点。

  齐齐哈尔流人

  流人奠基齐齐哈尔文化
  1906年5月塞外古城始建图书馆,在龙沙公园有一座重檐歇山楼阁式仿古建筑是其古籍特藏部,如今齐齐哈尔图书馆已经走过100个春秋了。这座雕梁画栋披着绿色琉璃瓦的藏书楼,屋脊饰鸱吻、楼檐雕象牙、白色檐柱上祥云缭绕。冬天翠屋与白雪为伴、交相辉映;夏日玉柱与绿树为邻、鸟语花香。这座塞外藏书楼为我们的城市平添了浓郁的书卷气,让人们感到这座城市魅力的底蕴。
  齐市图书馆藏有古籍善本四、五百种,12万册,涉及经、史、子、集各类,许多典籍还是流放到老卜奎的文人,经过千辛万苦从内地带到边陲的,书籍中有许多是关外难觅的善本、孤本。当我们翻阅这些散发浓郁古息芬芳的书卷时,总要被一些名字所感动。编修著名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的陈梦雷;流戍卜奎15年,共撰诗作250题、3134首,集为《葆素斋集》、《葆素斋古乐府》的方登峄;考据黑龙江风土人情,用笔记体写成《龙沙纪略》的方式济;撰写黑龙江第一部剧作《龙沙剑传奇》的程煐;在戍期间,赋《寒翠堂植物十二咏》,临写《大唐王居士砖塔铭》,深得原作神韵的王性存;著有《存悔斋集》28卷的刘凤诰;在戍所以“目验所及,询彼故老,征以旧闻”撰成《卜魁纪略》的英和;在戍边期间写有《龙江百五抄》,咏黑龙江风土、民俗甚详的朱履中;将出塞时期所作诗辑录成《龙江纪事诗》2卷的张光藻;以及多有诗篇词作流传的龚光瓒、李慎吉、宋树谷、章汝楠、王霖、傅鼐、李仁山……等许多因“书案”而流放到齐齐哈尔的落难文人。
  说到流人这个话题未免有些沉重。流人,流放之人也,犯人的一种。然而,即使是犯人,也有轻重之分,罪孽深重与小偷小摸之分,有欲加之罪与明知故犯之分。流放的人中,有反抗满清压迫而起义的回教徒,有反清复明的前朝遗老,有追随三藩叛乱的通谋人,有为官不正、或失职得咎、或渎职得罪、或官场角斗失宠的官员,也有因科场案、文字狱而获罪的文人雅士。流放王朝的罪人,是清朝的《大清律》中笞、杖、徒、流、死等五种刑罚之一,“流人”近的发2000里,远的可发至4000里。
  关外是爱心觉罗氏的发祥地,历来有“崇武轻文”之风,清顺治帝打下北京城以后,满人浩浩荡荡携家带口从龙入关,东北立刻实行封禁政策,山海关一带设关卡21处之多,严厉盘查、严惩不贷违禁越境的关里汉人。这样,习俗上、客观上都造成了,东北人一直在不施教化的原始蒙昧状态,另外,清王朝在政策上也不鼓励满族人追求知识,这就更加重了大东北的文教荒漠状况。
  清政府定制:东三省以骑射、满语为重,出身入仕,不靠科第阶梯。另外,“将军于甲兵内,调取身材魁梧、弓马精强者,补以骁骑校,领催诸职,咨送入都,……分别派差,并有以骁骑校荐擢为付都统者”,即便不能如此,又有规定:凡满17岁到35岁的满旗男子,都是八旗军队的后备兵员,射5枚步箭中3枚以上者,就可以提升或成为“披甲”,而“披甲”既是国家正式的八旗兵,凡八旗官兵每年由国家支付薪金俸禄,直至年迈而终。身为旗人不但生活无忧,而且还享有仕宦捷径。基于这种状况,使得旗人子弟求知欲望不强。
  东北大地,荒凉偏僻、原始未凿、人烟稀少,从沈阳直到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和瑷珲,遂被劈为流徙要地。盛京、宁古塔、伯都纳、黑龙江等,这些当时著名的流放地,时人听着就心灰意冷,如大难当头、死期将至的感觉。经过长途跋涉、历尽饥馑冻馁等千辛万苦而大难不死有幸存活的流人,一般被分配给驻防边疆的旗人当奴隶,受尽侮辱与歧视;有的在驿站做苦差,效力赎罪。
  其实如果真的有罪,杀也杀得,剐也剐得,何况流放又不至于一定毙命。只是这些流犯中有很多是因为“文字狱”而蒙冤含屈的文人。
  提到文人,大家的头脑中常常会出现:一个瘦削的人,留着半长不短的胡子,长期伏案有些驼背,反操袖、迈八字步走路,之乎者也地说话,遇事儿摇头晃脑地摆谱。风大些常常要把他们刮的站立不稳,如果说这风是来自至高无上的皇帝、是来自有权有势的王公大臣、是来自说一不二的总督巡抚、是来自独霸一方的府台知县、是来自富贾一方的乡绅土豪、是来自胡作非为的地皮无赖,瘦弱的“酸”文人就只有吃亏的份儿了。我们常说的就是:文弱书生,古代的文人更是“手无缚鸡之力”,他们的命运往往要在别人的操纵下改变轨迹。
  改变命运如果是自己想改的,当然欣慰,如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很痛苦。
  文字狱就给许多文人改变了非他们本意的命运。回顾历史,方家两代人方登峄、方式济一起流放卜奎,居十余年“冬无裘帛,或阅日不举火,洒然忘身之在难”。父子俩住在低矮狭窄,四面漏风的草房子里,“笃志经学,吟咏不辍”。身处逆境还割舍不去文人情怀。方氏父子来卜奎就带来了大量书籍,并著书《易说未定稿》6卷、《五经一得》若干卷。吕留良后代一大家子12户110多人流放黑龙江。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其著述《书用晦事》中称:“初,开原领外皆胡地,无读书识字者,……齐齐哈尔人知书,由用晦后裔谪戍者开之。”对吕氏在老卜奎的教化之功,予以了高度评价,其实,这也是对流戍黑龙江所有起到此作用的中原名士、江南文豪的赞誉。
  300多年前的齐齐哈尔,是一个因为战事而建立的城池,当时的东北大地,荒凉偏僻、原始未凿、人烟稀少。在人们的心中,她的美丽是与原始、荒僻、寂寥、寒冷相伴的,人们往往以蛮荒来形容这里。
  但是,自从一些江南名士、中原文豪在“流放”的背景下,拖着沉重的书箱来到这片沃土,文人雅士用书墨的芬芳、用知识的智慧把她重新装扮以后,她就在原初的荒寂中开出了文明的花朵。
  这些江南才子,从四季花香的南国,来到"百里无人断午烟,荒原一望杳无边。行来白草黄沙地,正是严霜朔雪天。"的荒原,最常见的是以教私塾训蒙童为生,在“一片沙昏数尺墙,断埤烟景亦苍苍。”的塞北寒山雪谷中求生存。他们以“破荒出宏抱,但凭愿力坚”的精神磨砺自己的身心。他们像一朵朵苦涩的小花在凝寒的北疆绽放,把卜奎装点的春意盎然。随着流放文人的教化,齐齐哈尔能武善文的子弟开始有了“骑马讴吟诗”那动人的景象。
  一位叫崔璠的乡官,不惜重金购买《尔雅》、《管子》、《广博物志》、《明史》、《词林典故》、《通鉴纲目》等经史书籍,聘请家塾老师每年花用百余两银钱,被人称道为“巨擘”。从中我们可以窥得齐齐哈尔有识之士,尊师重教之风。身为水师营四品的果德兴,虽为朝廷命官,在求知方面却礼贤下士,当听到谁《四书》、《五经》讲的好,就啧啧称赞,并让自己的晚辈后生终日跟随其左右,学而不倦。汉军八旗佐领崔姓——达兴阿,非常重视学习汉书,能写汉诗,并尊贤礼士。
  先是1744年,时任黑龙江将军傅玉,奏请朝廷并获批准设立满官学;续而黑龙江将军永琨于1796年,即满官学成立52年之后,设立了汉官学;接着1806年在卜奎驿站附近建起了“文昌阁”,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祭祀文昌星;再又于1851年内城东南角又建立一座“孔庙”,每年由将军亲率文武官员祭祀。每到祭祀文化的节日,全城的私塾先生几乎都走出低矮简陋的茅草屋,大家在一起泼墨挥毫、纵情歌吟,大有扬眉吐气、潇洒一回的意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齐齐哈尔人正逐渐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有文化的流人的地位也在步步高升。
  文明之花,经过达斡尔族人、满族人、蒙古族人、以及鄂伦春、鄂温克、汉族人等“土著”兄弟姐妹的共同浇灌,经过流人的汗水和泪水的精心培育,在这片生荒的土地上不但开出繁花朵朵,而且枝叶茂盛生机勃勃。流人用屈辱的身心点燃的文明之火,照亮了老卜奎蒙昧混沌的天空。
  在清朝三百年中,齐齐哈尔接纳流人数以万计,同时也接受了他们带来的各种本领和技能。流人在一个原本荒凉的土地上,在悲惨的境遇中勉强生存的同时,他们也为边疆的经济建设、文化、教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些流人的奠基,就没有了齐齐哈尔三百年的文化史。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25665.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