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败仗,却让对手主动割地赔款,契丹人为啥能这么厉害?

如题所述

一提到契丹,大部分人首先想到一定是金庸先生的武侠经典《天龙八部》,里面的主人公萧峰,就是一个契丹人。在《天龙八部》中,萧峰被塑造成了一个顶天立地,慷慨豪迈的大英雄,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


除此之外,我们对于契丹的了解可能无非就是,契丹是草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族人个个高大威猛,能骑善射。


其实,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契丹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是个举世闻名的存在。

据说在十二,十三世纪的时候,从中亚到西欧的数十个国家,都把中国叫做“契丹”。因为在他们眼里,契丹就是古代中国的统治者,是古代中国的代名词。因此,他们对契丹都十分的向往。足以可见,当时的契丹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多大。

也许你要说,契丹不过是草原上一个不起眼的游牧民族。虽然说后来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辽国,但是他们还是向宋朝俯首称臣了。那么契丹的名气怎么会比宋朝还大呢?

虽然宋朝根基深厚,人多地广。但在当时,他们对于契丹就已经不是“忌惮”,而是“害怕”了。

当时的辽国不满宋朝的统治,倾全国之力攻打宋朝。带队的大将军萧挞凛十分自负,觉得宋人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懂得带兵打仗。

可谁知,战争刚一开始,萧挞凛就被宋军的一个神射手一箭射中额头,手下拼死抢救才把它救回了大营,当晚就咽气了。

萧挞凛的死对辽军的士气打击非常大,可以说是一落千丈。萧太后非常悲痛,辍朝五日。辽兵锐气大伤,军心涣散,结果宋朝大获全胜。


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宋朝明明是打赢了,可是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不但主动派遣使者向辽国求和,而且还签下了一份极为屈辱的合约: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此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这简直是太奇葩了,战胜的一国主动“割地赔款”,战败的一方享受“胜利成果”。

盟约签订之后,当时宋朝的皇帝宋真宗,为了讨好辽国,一回去就下了道圣旨:所有带“戎”,“虏”字样的地名,全部都改成和谐的地名。

一时间就掀起了一阵狂热的改名潮,比如“静戎”改成了“安肃”,“平戎”改成了“保定”等等。有不少的地名现在还在用。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大宋王朝若大一个国家,对战,一个小小的游牧民族,结果战胜了还卑躬屈膝,签下了不平等条约。宋朝明明知道这是很丢人的事,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是做了呢?

宋朝宋太宗时期,为了从辽国手中夺取幽州之地,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就御驾亲征,在高梁河与辽军展开了一场大仗。

当时的辽国皇帝听说幽州被围困,立马就派全兵增援。

辽国的援军从左右两翼合击宋军,守卫幽州城的辽军也出城参战,形成了三面合围之势。宋军一时军心恐惧,阵脚大乱,惨遭失败。死难将士的鲜血,染红了高粱河。


御驾亲征的宋太宗就更悲剧,御驾没多久,部队就被打没了。他不知道从哪找了一辆驴车,才得以落荒而逃。

堂堂一朝天子,御驾亲征不但惨败了,还是靠着驴车逃跑,这事要是说出去,那就丢人丢大了。所以宋太宗就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辽人杀个片甲不留。

于是,接下来的几十年,他不断出兵北伐,攻打辽兵。现在家喻户晓的杨家将就是北伐的主力。他们多次与辽国开战,经过大大小小数百场厮杀,结果是败多胜少。就连杨家将第一人,人称“杨无敌”的杨业,最后也被契丹人俘虏了,在契丹营帐中绝食而亡。


久而久之,在宋太宗以及他儿子宋真宗眼里,契丹人就成了不可战胜的怪物了。

所以即便澶渊之战中,宋朝即便是打赢了,他们还是觉得这不大真实,还是觉得辽国随时可能绝地反击,将他们一网打尽。

于是,为了保住大宋的江山,更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宋真宗就主动低头求和,签下了澶渊之盟。

数百年来,有关宋辽澶渊之盟的评价,依然争论不休。在我看来,澶渊之盟签订的实质原因在于北宋统治者避战求和的软弱的外交模式,其弊端远大于积极意义,放在充满丛林法则的当代国际关系中,也足以引以为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