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说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才开始推求天的根源,并提出“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所引《老子》,只注章名)关于道生万物的过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对于老子的 “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末分的统一体,理由是老子说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的则认为是超时空的精神性的虚无本体,因为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一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事实上,这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矛盾,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分化的内在原因.归结起来,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

老子论“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作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作出了最高概括.他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变动不居的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祸福,刚柔,强弱,损益,兴衰,大小,轻重,智愚,巧拙,生死,胜败,进退,攻守等.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弧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老子还深刻地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认为正常能转化为反常,善良能转化为妖孽,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下反能充满,少取反能多得.中国传统思维中通常所说的“物极必反”,就是对“反者道之动”的通俗表达.

老子论“道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是“贵柔”.他说: “弱者道之用.”(四十章)认为柔弱因循是“道”的作用.老子虽然讲对立面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但不讲对立面互相斗争.他反复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也就是说,他揭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主要是为了说明静可以转化为动,柔可以转化为刚,弱可以转化为强.因此,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并提出了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少胜多等政治、军事方面的战略原则.这些战略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具有相当的片面性.
请采纳,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