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中庸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的区别

如题所述

中庸之道虽同被亚里士多德与孔子所称赞,但在比较中可以发现,两人的思想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概而言之,相同方面主要有三点:(1)都视中庸之道为最高的德行与至善;(2)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评价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分别认为中道是种相对中道与权变中;(3)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所内涵的辩证法思想,寻求一种“德性之中”与“和而不同”。
不同:(1)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相对来说,在内涵上包含有更多的求知成分,可说是种理性中道;孔子的中庸思想则相对具有较浓的人性意味,可说是种性情中庸;(2)经验德性论与先验人性沦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德性并非是先天本有的,而是在后天的行为习惯中形成获得的,所以,要想实现好的德性,实现中道,就得注重习惯的作用,在日常行为中积累达到。孔子则认为作为一种至德中庸实际上是“仁”在同常生活中的流行与实现,是先天地内在于人自身的,是人生来就本有的,所以,只要通过个人自身的不断修养就能逐渐体认自身本有的德性,从而实现中庸之道。(3)德性自愿与道德自觉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是种自愿的德性,只有行为主体的自愿行为才可能称得上是种德性,强调意志自由在实现中道过程中的作用。孔子更多强调的是一种道德上的责任感、义务感,其中庸更大程度上可说是种自觉的中庸。 两人思想的同异主要源于人类实践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也因为此,两人在实践的追求上也有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亚里士多德的中道选择观在实践上走向了在尊重个人意志自由的基础之上寻求社会公正的理论探索之路,主张建立一个法治社会,为西方建立法制和民主制度社会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实践上最终走向了要求个人道德选择和道德修养必须有利于封建礼教伦理所要求的封建宗法统治秩序的维护和达致社会和谐的道路,力图实现一种德治社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