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为何被宋太祖罢相,难道是他没有洞悉人性?

难道是他没有洞悉人性?

不是,是他当时没有看清局势,没意识到自己其实只是臣子的身份,他当时忘记了君臣有别这四个字。在赵匡胤称帝之后,赵普可以说是他的左膀右臂,凡事赵匡胤都会和他商量,可以看出赵普在他心中的分量,不过毕竟没有血缘关系,所以不管他能力再强也只是臣子,不是他的亲兄弟,赵匡胤唯一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是赵光义。

在局势稳定后,赵匡胤明显不再需要这个帮他出谋划策的人了,但此时的赵普已经习惯这种帮助赵匡胤处理朝政的感觉,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为臣子已经越权的事实,当时赵普把赵光义当做是自己的敌人,因为他极力反对赵匡胤把皇位传给赵光义,不过血缘摆在那,赵普不同意根本没有什么影响。

自此赵光义就非常讨厌赵普,当时赵光义在朝廷担任要职,自然明里暗里的给赵普制造麻烦,不过他大多都是私下给他找麻烦。让人耳熟能详的就是“金瓜子”事件了,当时赵普手拿一个盒子,赵匡胤问他时他回答里面是海鲜,但是打开后里面是金光闪闪的瓜子,赵普当时脸色煞白,非常害怕跪在地上,虽然赵匡胤当时没有说什么,不过这也是他们二人产生嫌隙的开始

没过多久赵匡胤就罢免了赵普的丞相之位,当时找了一个光面堂皇的理由,说是怕他过度操劳,让他好好休息,其实真正原因就是那盒“金瓜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8
赵普是北宋设计者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主人。
在赵匡胤、赵光义和赵普三人集团中,赵普的地位一度居于赵光义之上,真正居宋太祖之下的二号人物。
北宋初期的“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大事件,都是赵普策划的杰作,当时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还属于小角色。
有能力,有智慧的赵普,何以被宋太祖罢相,贬到地方任节度使。其实,这只是必然中的偶然。
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初,赵普可谓其左右手,赵匡胤几乎到了朝政无论大小事都征求赵普的意见,赵普可谓权倾一时。但是,兄弟也是分远近和亲疏的,虽然宋太祖赵匡胤一路走来,都有赵普的功劳,但是赵普与赵匡胤没有血缘关系,赵匡胤的亲兄弟是赵光义。所以,赵普再怎么能干,再怎么做贡献,他的身份只能是“臣”,这就说明了一切问题,杯酒释兵权释掉的是“臣”的权力。
所以,赵普的权力总有一天要被释掉的。因为今天或者明天,北宋需要能够治国安邦的赵普,而到了“后天”随着国家形势安定,人才辈出,也许就不需要了。
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惯性的,赵普再有政治智慧,也不能出其桎梏。已经习惯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已经习惯了宋太祖的器重,已经习惯了日理万机。这时候的赵普,没有急流勇退的意识,没有把自己划到“臣子”之列。
意识不清醒是主观原因。主观上的不清醒导致客观行为的偏差。赵普潜在的最大敌人是宋太祖的亲弟弟赵光义,或者说赵光义最大的敌人是赵普。因为赵普旗帜鲜明反对赵光义继承赵匡胤的皇位。
想想,这是皇帝家事,你一个外人能管得着吗?弟弟赵光义继承哥哥赵匡胤的皇位,这是哥俩的亲老妈杜夫人的交待。俗话说,血浓于水,母子三人说好的事情,你有反对的必要吗?
赵光义非常非常不喜欢赵普,当时的赵光义是开封尹,是北宋首都城市一把手,自然而然明里暗里给赵普使绊子,当然,赵光义算得上宽厚之人,没怎么明着来。

一个人在关键权位上呆久了,自然要滋生腐败,赵普更不例外。

有一天,吴越王钱淑派人送信和礼物,单子说是“海物十瓶”。恰巧皇帝主子兼好兄弟到赵普家做客,赵普匆忙迎接,没有将礼物说收起来,正好被赵匡胤看见,问是什么东西?赵普说是钱淑送来的海物,宋太祖说钱淑送来的海物一定很好,赶快打开来看看。结果,发现瓶里全部是金瓜子(小颗粒的瓜子黄金)。
试想,这时候的宋太祖赵光胤是什么样的心情。好在,北宋不是一个嗜杀的朝代,赵普也没有“享受”与徐达和蓝玉(朱元璋杀掉的大臣)待遇,已经算是善始善终了。
第2个回答  2019-10-21
赵普是北宋设计者之一,他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成为千古名句。
在赵匡胤、赵光义和赵普三人集团中,赵普的地位一度居于赵光义之上,真正居宋太祖之下的二号人物。
在北宋初期的“黄埔加身”和“杯酒释兵权”大事件中,都是赵普策划的杰作,当时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还属于小角色。
有能力,有智慧的赵普,何以被宋太祖罢相,贬到地方任节度使。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初,赵普可谓其左右手,赵匡胤几乎到了朝政无论大小事都征求赵普的意见,赵普可谓权倾一时。
但是,兄弟也是分远近和亲疏的,虽然宋太祖赵匡胤一路走来,都有赵普的功劳,但是赵普与赵匡胤没有血缘关系,赵匡胤的亲兄弟是赵光义。
所以,赵普再怎么能干,再怎么做贡献,他的身份只能是“臣”,这就说明了一切问题,杯酒释兵权释掉的是“臣”的权力。
所以,赵普的权力总有一天要被释掉的。
只不过不是今天,不是明天,但可能是后天。
因为今天或者明天,北宋需要能够治国安邦的赵普,而到了“后天”随着国家形势安定,人才辈出,也许就不需要了。
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惯性的,赵普再有政治智慧,也不能出其桎梏。
已经习惯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已经习惯了宋太祖的器重,已经习惯了日理万机。
这时候的赵普,没有急流勇退的意识,没有把自己划到“臣子”之列。
意识不清醒是主观原因。
主观上的不清醒导致客观行为的偏差。
第3个回答  2019-10-20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州(今天津蓟州)人,后徙居洛阳。[1]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
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第4个回答  2019-10-22
不是他没有洞悉人性,只是再厉害的人才,都躲不过生老病死这一关。因为身体原因,赵普辞退了宰相这一职。被封为魏国公。也就在同年,赵普因病去世。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