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姓的智姓先祖

如题所述

智庄子(约前635年—前583年)讳首,字季,谥号曰“庄”,史称智庄子。荀林父之弟,逝敖之子,荀息之孙。因智氏源出荀氏,故多称荀首,智氏始祖。
晋成公时,智首受封于智(山西省永济市西北一带),智首是稳健的政治家,后担任中军佐,智氏从此成为晋国六卿之一。
公元前597年,荀林父担任晋国执政,智首也顺势进入晋国政坛,担任下军大夫。并参加了当年的晋楚邲之战。先縠带领所部擅自南渡黄河,智首就分析这支军队要出危险。
智首曰:“此师殆哉!周易有之, 在师之临,曰:‘师出以律, 否藏, 凶。’ 执事顺成为藏, 逆为否。众散为弱, 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否藏,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天且不整,所以凶也。不行之谓临,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 此之谓矣。果遇,必败,彘子尸之,虽免而归, 必有大咎,”
晋军溃败,智首得知智罃被俘后,率领着亲兵冲入楚军阵中,智首亲手射杀楚国的连尹襄老,射伤公子縠臣,带着生俘与死尸,撤退而去,为日后换回智罃攒下本钱。此战中虽然晋军遭到惨败,但智首作战英勇,成为晋军在兵败阴霾之下为数不多的亮点。
前596年,先榖败亡,先氏家族被灭,荀林父利用职务之便,顺势将弟弟智首拉入六卿行列,为下军将,自此中行氏与智氏同为六卿。前594年智庄子辅助赵朔,升任上军佐。直至前591年,士会告老,郤克执政,智首将上军。就在几个月后,时任中军佐的赵朔猝死,智首也代替赵朔为中军佐,辅助中军将郤克。
前587年,郤克将死,临终前安排栾书为中军将。但是栾氏一直地位不高,必须依靠荀氏家族的支持才能在执政宝座上坐稳。中军佐智首和上军将荀庚成为栾书内阁的积极拥护者,自此晋国“栾氏当国,政出二荀”。
前583年,智首死于任上,谥号曰“庄”,史称智庄子。智氏良驹智罃继立,是为智武子,智氏家族的强盛气焰逐渐燃起。 智武子(约前618年—前560年)讳罃[yīng],字子羽,智庄子之子,谥号“武”,史称智武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罃,智氏二世祖。
春秋晋国卿士,政治家、军事统帅,智氏家族的第一位正卿,晋国霸业复兴的最著功勋之臣。
前597年,年轻的智罃同在下军服役,跟随着伯父荀林父与父亲智首参加邲之战。这时晋军阵中,赵旃、魏锜以和谈为名要前往楚军,荀林父应允,后又担心二人捣乱,急忙派侄儿智罃去将赵旃、魏锜接回。智罃来晚了,赵旃、魏锜二人在楚军阵前出丑卖乖,激怒了楚庄王。这时楚军的哨兵望见智罃率领的接人部队,以为是晋军发起了进攻,楚庄王下令,全军攻击,智罃因寡不敌众,被楚公子负羁生擒。
大约在前590年,晋国中军佐赵朔突然死亡,智罃的父亲智首升任中军佐。前588年,智首通过郤至提出,用连尹襄老的尸体并楚公子縠臣换回智罃。楚共王很爽快的答应了。
临行前,智罃与楚共王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
楚共王:“你怨恨我吗?”
智罃:“两军交兵,我没有本事,被你们俘虏,你们没有将我用来祭旗,而使我回国领罪,这已经是对我的恩惠了!被俘虏是我的无能,哪里还敢怨恨谁呢?”
楚共王:“那你感激我吗?”
智罃:“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百姓得到安宁,各自抑制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两国友好,下臣未曾与谋,又感激谁呢?”
楚共王:“你回去,打算怎么报答我?”
智罃:“下臣无所谓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既没怨恨,也没恩德,我不知道如何报答!”
楚共王:“尽管这样,我还是要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
智罃:“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晋国,寡君如果要诛杀我,我死而不朽,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我,把我赐给您的外臣智首,智首向我们的国君请求,而把我杀死在智氏宗庙里,我也是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寡君诛杀的命令,而且让我继承为智氏宗子,按次序承担晋国的政务,率领一部分军队以保卫边疆,虽然碰到了君王的左右,我也不敢违背礼仪回避,要竭尽全力以至于战死,没有二心,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所报答于君王的。”
楚共王:“晋国啊,不可与之争衡了!”于是加重礼仪,将智罃放回晋国。
智罃回到晋国后,在智首之后继承为智氏家主。公元前583年,智首去世后,智罃则接替父亲,入八卿,为下军佐。
公元前574年,士燮去世,郤至等三郤被诛杀,智罃由下军佐进升为上军佐。
公元前573年,中军佐中行偃和中军将栾书一起弑杀晋厉公后,智罃到成周迎立晋襄公之孙周为晋悼公。后来,栾书去世,中行偃降级,智罃晋升为中军佐。
公元前571年,智罃联合鲁、齐、宋军攻打郑国,郑成公刚刚去世。智罃听从鲁国孟献子进言,在郑国边境近筑虎牢城,威胁郑国,郑国不战而归附晋国。
面对郑国人一贯望风使舵,晋悼公召集四军八卿汇聚一堂,智罃提议以上军、下军、新军为基础,将中军一分为三,编入以上三军中,分立为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一旦楚军进犯中原,晋第一军出征中原;中原再有战事,晋第二军出征;中原又有战事,晋第三军出征,周而复始。这样,晋只有一军在中原应战,而有两军在国内休整。然则每有战事,楚全军出征中原,长此下去,必然疲惫。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楚国欲战不能,拖垮楚军。
公元前566年,为了让智罃毫无妨碍的实现他的计划,韩厥让贤,主动提出告老,中军佐智罃继承中军将,成为荀氏家族第二位、智氏家族第一位正卿。就在智罃要实现他“三驾疲楚”时,智罃的嫡子智朔不幸早逝,好在在智朔留有一子智盈。
前560年,晋国一代贤臣智罃功德圆满后,寿终正寝,国人赞之,谥之曰“武”,故史称智武子。 智朔(约前592年—前566年)智武子之子,智庄子之孙。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朔,智氏三世祖。
前566年,儿子智盈出生不久后,智朔不幸英年早逝,无谥号。 智悼子(前566年—前533年)讳盈,子伯夙,智朔之子,智武子之孙,谥号曰“悼”,史称智悼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盈,智氏四世祖。
智盈刚刚出生,其父智朔不幸英年早逝。前560年,智武子寿终,智氏地位大跌,幸得伯父中行偃护佑,才得以茁壮成长。因智盈尚未成年,智氏之卿位由同出于荀氏的程郑代理。
前548年,智盈继程郑为下军佐,复入六卿。智盈为人温和、低调,与执政赵武、韩起等人关系亲密,并多次出访各国,智氏渐有复兴之势。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533年,年仅30余岁的智盈病重身亡,只留下一个十余岁的孩子智跞,智氏家族在晋国的崛起再度搁浅。 智文子(前548年—前493年)讳跞,字文伯,智悼子之子,谥号曰“文”,史称智文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跞,智氏五世祖。
春秋晋国卿士,官至中军将,智文子是智氏家族的第二位正卿,智氏家族复兴的奠基人。
前533年,智盈早亡,晋平公为加强公族,欲废黜智氏卿爵,幸智跞的堂伯中行吴念及同宗之情,多加呵护,使尚未成年的智跞担任下军佐。智氏由于智朔、智盈两代人的过早夭折,步履维艰,年幼的智跞依靠着中行氏,才得以保全。
前519年,伯父中行吴辞世,智跞孤苦伶仃,深恐被赶出六卿行列,在晋国六卿当中始终保持低调,不与其余强族进行明刀明枪的争斗。直到公元前501年,正卿士鞅死去,智跞荣登执政,智氏时隔60年再次执政晋国。
前497年,赵氏发生内乱,赵氏与旁支邯郸氏火拼,中行寅与士吉射反叛,围攻赵鞅于晋阳。智跞审时度势,联合魏侈、韩不信奉晋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救赵氏于倒悬。
公元前493年,智跞去世,谥号为文,史称智文子。经历过智跞长达40年的政治拼斗,智氏才得以在晋国复兴,为他的孙子智瑶执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智宣子
智宣子(约前529—前483年)讳申,智文子之子,谥号曰“宣”,史称智宣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申,智氏六世祖。
春秋晋国卿士,智跞去世后,智申继承智氏之位,担任下军佐。
智宣子喜欢儿子智瑶,立智瑶为继承人时。智申去世后,谥号曰“宣”,史称智宣子。
智果
智果(生卒年月不详)智文子之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称其荀果。春秋晋国大夫,智氏家族军师,智氏六世祖。因别族于太史而为辅氏。
春秋末期晋国大夫,智果为人多智,颇有政治远见,看人看事入木三分。智氏宗主——智宣子智申召集族人,选举智氏家族的接班人。智申已经有了好的人选,那就是次子智瑶,这是智氏的族人智果表示反对:“智瑶不如智宵!”智申反驳:“智宵面相凶狠。”
智果解释:“智宵狠在表面,而智瑶是狠在内心,不如立智宵比较好。智瑶有五大优点:智瑶,须髯飘逸,身材高大;擅长弓箭,力能驾车;技能出众,才艺超群;能言善辩,文辞流畅;坚强果断,恒毅勇敢,此五贤别人无法能比,惟独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不用仁德去施政,而用以上五贤才能去强行统治,谁能拥护他?如果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然有灭门之祸!”
智申听不进去,仍然立智瑶为嗣卿。忠言逆耳的智果已经预感到智氏危亡的来临,为了保全智氏,带领着自己的一小部分族人到晋国太史那注册,改智氏为辅氏,表示脱离智氏,另立宗庙,因此建立辅氏家族。
秦朝统一六国后,有部分族人恢复智姓,世居山西榆次县,在宋金壬子年(公元1132年)自榆次县徙居元氏县北范村,历居四世有祖智进者自北范徙居北岩村,发展成当今的北岩智氏。
也有部分族人恢复智姓,祖居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明朝定鼎中原,先祖智福奉旨迁至山西太原府太谷县北郭村,发展成当今的太谷智氏。
智徐吾
智徐吾(生卒年月不详)智文子之子,因“智”古文同“知”,所以也多称知徐吾,春秋晋国大夫,智氏六世祖。
前514年,晋国的祁氏和羊舌氏被六卿消灭。中军将魏献子将祁氏的封邑分为七个县,魏献子认为智徐吾是卿的庶子中不失职、能够保住家业的人,提拔他担任涂水大夫。智徐吾后裔以涂为氏,别为涂氏。 智宵
智宵(?-前453年)智宣子长子,智襄子之兄,智氏七世祖,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公元前455年,智瑶遣其兄智宵求蔡皋狼之地于赵氏,赵氏不许,智伯奏请晋出公,和韩氏、魏氏一起发兵讨伐赵氏。
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灭智,智宵亡于晋阳之战。
智襄子
智襄子(前506-前453)讳瑶,智宣子之子,智文子之孙,谥号曰“襄”,史称智襄子,后世多称智伯、智伯瑶,由于智氏出于荀氏,故又称之荀瑶,智氏七世祖。
春秋晋国卿士,智瑶是继智罃、智跞之后,是智氏家族的第三位正卿 。
智瑶继位后,在晋出公三年(前472年)率师伐齐,发动两次伐郑战争,壮大了智氏的势力。晋出公十一年(前464年),智瑶第二次攻击郑国,郑向齐求援。齐国援军刚至,晋国撤退。
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率军灭中山国的属国仇由国(今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中山有一个名叫夙繇的属国,成为智瑶的预定攻击目标,只是苦于道路崎岖,不好行军。经过一番思考,智瑶命人在晋国为夙繇铸造了一口大钟,钟的口径,专门设计的有一辆战车的两轨那么宽。钟铸好后,请夙繇国的国君派人来取,夙繇命人开路取钟。结果此路一修通,智瑶就率领晋军攻破夙繇国,夙繇灭亡,智瑶并其地而有之。
前458年,智氏联合赵氏、魏氏、韩氏三大夫,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和财产。智氏占领了大部分范氏、中行氏故地,成为四卿中最强的势力,居晋国四大卿之首,并自称“伯”。在晋出公二十年(前455年)联合韩氏、魏氏两卿,攻打赵氏,赵襄子不敌,退守晋阳,到了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三月丙戌日,韩氏、魏氏临阵反水,联合赵氏大败智氏,智襄子兵败身亡。赵襄子还将智襄子的首级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 智国
智国(?-前453年)智宵长子,智氏八世祖,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前457年,智伯瑶与韩康子虎、魏桓子驹在蓝台举行宴会,智瑶戏弄韩康子并侮辱韩氏家臣段规。智国请求智伯多加提防,智伯不听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智国举出郤氏遭受车辕之难,赵氏被孟姬进谗言致死,栾盈被母亲叔祁诉说他想作乱,范氏、中行氏在亟治被杀害的例子。说连蚊子、蚂蚁、黄蜂、蝎子(蜹蚁蜂虿)都能害人,更何况是君主、国相呢。
前453年,段规帮助韩氏背叛智瑶,韩魏联合赵氏,击杀了智瑶,是为三家灭智。在晋阳之战中,智国为保护智瑶,溺水而亡。
智宽
智宽(生卒年月不详)智宵次子,智氏八世祖,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灭智,智伯瑶被杀。智宽依靠自己的封邑抵御韩赵魏三家入侵。
前448年,晋阳之战六年后,智宽率他的邑人逃奔秦国,秦厉共公接纳他。
智颜
智颜(生卒年月不详)智瑶长子,智氏家族继承人,智氏八世祖。
智襄子打算攻打卫国,让儿子太子颜假装流亡卫国。南文子对卫敬公说,太子颜是智伯的爱子,没有大罪而逃亡,一定有缘故。派人到边境迎接,吩咐来人超过五辆车,就不要接纳。智伯听说了,就停止了计划。
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灭智,智颜流亡郑国。
智开
智开(生卒年月不详)智瑶次子,智氏八世祖。
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灭智,智伯瑶被杀,智开守卫智氏封邑,抵御韩赵魏三家入侵。
前452年(晋出公二十三年、秦厉共公二十五年),智开率他的邑人逃奔秦国,秦厉共公接纳了他,居南阳郡。
智镗
智镗(?-前453年)智瑶三子,智氏八世祖。
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灭智,智镗亡于晋阳之战。
智欣
智欣(?-前453年)智瑶四子,智氏八世祖。
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灭智,智欣亡于晋阳之战。
智珏
智珏[jué](生卒年月不详)智瑶五子,智氏八世祖。
智珏母亲为赵娣,是赵襄子的妹妹。公元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灭智,智氏家臣豫让受命护卫幼主,将智珏藏于北山后川,智氏得以延续。
北山后川在山西定襄县柏树岭,又名漆郎山,山上有豫让庙一座,庙前有对联一副:
伏桥如厕守主德,漆身吞炭报君恩。
山西定襄智氏老家谱记载,智珏传五十二代至智兴:
智珏 智里 智胜 智珩 智冲 智璡 智堰 智武 智璎 智虞 智赢
智松 智遂 智膑 智嗣 智煜 智聪 智盾 智斐 智珣 智琰 智璿
智琩 智乾 智弘 智厥 智双 智邝 智璵 智墉 智贤 智巍 智煦
智裴 智重 智虎 智克 智孝 智礼 智佶 智渊 智享 智卿 智儒
智通 智玄 智臻 智坤 智嶶 智晟 智泽 智兴
智嗣:智氏二十二代,曾任西汉零陵郡太守。
智兴:智氏五十九代,在定襄开谱立宗,为定襄智氏始祖,至今已延续32代。 春秋晋国智氏家族世系表智庄子关系周文王先祖姬原叔(文王十六子)  远祖荀息(原黯,姬原叔十四世)始祖之祖父荀逝敖始祖之父长子荀林父
中行桓子(中行氏) 次子荀骓
程文子(程氏) 幼子荀首
智庄子(智氏) 始祖
第一代 中行宣子 荀庚程驩子 程季 智武子荀罃第二代中行献子荀偃程季子 程郑智朔荀朔第三代中行穆子荀吴 智悼子 荀盈第四代中行文子荀寅子华子程本智文子荀跞 第五代 智宣子 荀申智果(辅氏) 智徐吾(涂氏)第六代荀子
荀氏八龙 智宵智襄子 荀瑶 第七代智国智宽智颜智开智镗智欣智珏第八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02
智姓并不算一个很古老的姓氏,直到东周春秋中期它才形成于晋国。
智姓的祖源是姬姓,具体地说他的老祖宗是周文王。西周初立,武王将弟弟(周文王第十六子)封到“原”(今河南省济源市),称为原国,后来被晋国吞灭。在晋武公时期,有一个叫“原黯”的原国公族追随晋武公,被封在“荀”(荀国是文王第十八子的封国,一样也被晋国灭掉),他的后人以邑为氏改为“荀氏”,原黯也被称为“荀黯”。原黯是智姓的奠基人,他的第三个孙子就是智氏的得氏始祖荀首。智氏的兴起和发展如下:姬姓(文王)—原氏(原叔)—荀氏(原黯)—智氏(荀首)—辅氏(辅果)—智氏(辅果后裔)
原黯(荀黯)的儿子叫荀逝敖,当过晋国大夫。荀逝敖生三子:荀林父、荀骓、荀首。这三个儿子在晋文公时期都得到了任用,分别开枝散叶,形成了“中行氏”、“程氏”、“智氏”。其中,智氏是荀首的后裔,是荀氏的最小一房。不过,智氏的正式形成是在荀首的儿子荀罃时期,当时他与伯父荀林父的孙子荀偃(中行偃)同时在晋军中任职,军旗标识不好区别,遂分别改称“中行氏”(荀偃的祖父荀林父曾任中行将军)和“智氏”(荀罃以父亲荀首的采邑“智”为氏),分别属于以官职为氏和以邑名为氏。因为这两家的分支始于荀林父和荀首那一辈人,所以智罃把父亲追认为创氏始祖(荀首本人未称智氏)。
智氏共有七代宗主。智氏在同宗中行氏的帮扶下,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在晋国后期甚至两度获得执政地位(智跞和智瑶)。特别是在智瑶时期,由于利用执政官的权力私吞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大量土地,从而实力大涨,超越了其余世卿,甚至扶立并控制了傀儡君晋哀公。
但刚愎自用、贪财好利的智瑶仍不知足,极力打压赵、魏、韩三卿,妄图独自掌控晋国进而篡夺国家。为了削弱三卿实力,他借口恢复晋国国力,要求赵魏韩三卿各献一个万户邑给国君。当然,为了自圆其说,他自己也必须先出了一份,但他自己独掌大权,这四块土地的归属最终还是他说了算。三卿对他的心思一目了然,无奈韩魏两家实力较弱,敢怒不敢言,只好忍痛割地。智瑶贪心大发,在向赵氏索地时甚至明确指定要其祖业皋狼城。赵家老大(赵毋恤)本就看不上智瑶,这次就更不惯他了,直接拒绝。于是智瑶拉大旗扯虎皮指责赵襄子不臣(智姓至今仍然有人继承了智瑶头脑同样污蔑赵姓),并借晋君名号,逼迫韩魏两家帮自己一起攻打赵氏,实欲尽灭赵氏之族而吞其地。但赵氏家族向来是个硬茬,家族历史不仅悠久而且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智瑶虽集三家之力仍无法取得胜利,于是使出阴招,截汾河以水渠引灌晋阳城(今晋祠公园智伯渠即为当年智瑶祸害晋阳之水道,赵氏灭智后将其改为灌溉之用。把它说成是智伯利民之举乃是智粉美化智瑶之胡言——晋阳一直为赵氏领地,何来智伯为民修渠之说)。但晋阳人民非常坚强也非常团结,在赵毋恤率领下坚持到了最后。韩、魏两家也终于清醒了过来,看穿智瑶残酷贪婪的本质,顾虑到唇亡齿寒之理,改而倒戈与赵氏联合剿灭了智家军。狂妄自大的智瑶怆惶逃窜,被赵襄子围捕于榆次并砍头示众漆为酒器。智氏不仅未能如愿将赵氏灭族夺产,反被赵魏韩三家联合杀了个干净,地皮也被分了个精光,沦为天下笑柄。
智氏创氏后仅过了一百余年。就在智瑶的率领下与他的短命同宗中行氏一样急急忙忙走上了穷途末路。智瑶被俘杀后,他扶立的傀儡国君得不到韩赵魏三卿的尊重和匡助,晋国走向瓦解破灭的末路。有人说智氏灭导致晋国被三家瓜分,但智氏兴则晋国会像齐国一样被一家独吞,完蛋更快,哀公即为末君,后面也没幽、烈、孝、静四公啥事了。
可以说,正统的智氏已经在两千多年前因为智瑶的贪暴妄为而覆灭。然而今天中国仍然有数万智姓,他们与智瑶是什么关系呢?其实,今天的智姓并非智瑶的后人,而是智瑶族叔辅果(智果)的后人。当初智氏集团确立宗主继承人时,十分了解智瑶为人的智果坚决反对哥哥智申立智瑶为继承人,甚至列举了智瑶的五个优点和致命缺点来说明问题严重性。在反对无效后,极具先见之明的智果为了避祸主动改为辅氏,明确要求从智氏中脱离出去(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与智氏断绝关系)。而智瑶成了智氏领袖后果然一路作死直至兵败身亡,还连累整个智氏家族都做了自己的陪葬,生动且充分地应验了辅果对他的判断。智氏被灭族后,辅果率领自己的家族迁居秦国,直至秦始皇赵政统一六国后,辅氏部分后人又改回到智氏并繁衍至今。然而现在智姓有很多人莫名其妙地隆重纪念智瑶,忙着为这个导致家族毁灭的罪人修坟树碑,却少有纪念真正的亲祖智果(辅果),不能不令人费解。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