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壮族有哪些习俗?

如题所述

六月初六壮族的那些习俗


  1、回娘家-----消仇解怨、免灾去难


  古时女儿回娘家是经常性的,但是什么时候能回,要看夫家是否空闲,如农忙时节、节日期间,女儿就要在夫家生活。而农历六月是农闲期间,为女儿回娘家提供了方便条件,民谚说“六月六,请姑姑”,因此,妇女回娘家是重要内容。此时,小孩也要跟随母亲去姥姥家,归来时,在前额上印有红记,作为辟邪求福的标记。河南妇女回娘家时,要包饺子、敬祖先。妇女要在祖坟旁边挖四个坑,每个坑中都放上饺子作为扫墓的供品。

  2、晒书---防霉


  古时候民间传说,九天玄女赐给宋江一部天书,让他替天行道,扶危济贫。正因为有农历六月六降天书的故事,又传说当天是龙晒鳞的日子,天晴日朗,当时又处于盛夏,多雨易霉,这种雨天对书籍的保存十分不利,因此只要遇到晴天就要将书籍拿出来曝晒。

  3、晒衣---晒死隐藏的虫蚁


  河南民间有句谚语:“六月六晒龙衣,龙衣晒不干,连阴带晴四十五天。”此时,从佛寺、道观乃至各家各户,都有晒衣服、器具、书籍的风俗。广西清晨各家宰鸡鸭宴饮后,全家动员将衣服、棉被、鞋子、首饰、箱笼等拿到晒坪上曝晒,用夏日的阳光晒死隐藏的虫蚁。晒一两小时后,要翻转再晒,然后搬回厅堂内凉一下,叠好后再放入箱笼。

  在湖北西部也有传说六月六是茅冈土司覃后王反抗皇帝统治遇难、血染龙袍的日子。这家天天翻箱倒柜,将所有的衣服拿出来晾晒。有钱人家蒸饭、杀牛,取牛的肉、舌、肠、心等10处各一份(称“十全”)敬祀土王菩萨,然后邀请全村的乡亲一起开怀畅饮。

  4、祭祀虫王神---驱虫


  小暑时节,由于天气原因,六月间百虫滋生,尤其是蝗虫对农业有很大的威胁。古代人们一方面积极捕蝗,如利用火烧、以网捕捉、用土掩埋、众人围捕等方法,尽力消灭蝗虫;另一方面则祭祀青苗神、刘猛将军、蝗蝻太尉等虫王神。同时也利用各种巫术手段驱虫。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还手举火把到田间地头来回奔跑,目的也是为了驱虫。

  5、六月六求平安


  在一年的四季中,盛夏和腊月是对老弱病残者最有威胁两个季节。这两个季节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因此在农历六月六要特别注意人畜安全。山东临朐地区在六月六祭山神,祈求“男人走路不害怕,女人走路不见邪气”。大象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动物,也用于杂技,农历六月六要为大象沐浴,在民间吉祥图案中也常以大象为吉利的象征。除洗象外,六月六也洗其他牲畜。广西壮族以六月六为牛魂节,此期间为牛洗澡,让牛休息、喂各种饲料。另一种求平安的方式是施用巫术。在大雨将至之际,如天气连阴不止,闺中儿女将剪好的纸人悬挂在门的左边,称扫晴娘。这是一种比拟巫术,企图利用扫晴娘把阴云驱散,以期迎来阳光充足的晴天。这种巫术在北方广为流传,如陇东地区称为扫天婆、扫天娃娃、驱云婆婆等。这些纸人皆为妇女形象,伸展两臂,两手各持一把扫帚或树枝,做驱云赶雨的姿势。

  6、赶歌节


  有些少数民族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天举行“赶歌节” 赶歌节是湖南、贵州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赶歌节历史悠久,传说种种。一种说法是湘黔边境的苗族人民,忍受不住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揭竿而起,在农历六月初六,与官兵展开浴血奋战,许多苗族同胞倒在血泊中。从此,六月初六这一天,苗族人民用歌声来缅怀英烈。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忠贞的爱情而兴起的。赛歌是赶歌节的主要内容。节日当天,小伙子们身穿民族盛装,吹奏着芦笙、唢呐、笛子等乐器奔向歌场。姑娘们穿着绣满名花、彩蝶、镶着宽大花边的衣裤,佩戴闪光耀眼的银饰,相伴来到歌场。以村寨为单位的集体对歌,各自找对手比赛,形式多样,一男对数女或一女对数男等,经过反复较量,最后产生深受大家爱戴的“歌王”。

  7、花儿会---土族传统节日


  “花儿”又称少年,是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民间的一种歌曲。回、土、东乡、撒拉、保安、裕固等族传统歌会在宁夏,几乎随处都听到“花儿”,但最有民俗特点的是每年农历4、5、6月间的“花儿会”。因演唱“花儿歌”为主要内容而得名。会期五天。相传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各地会期不一,六月初六莲花山(甘肃)及五峰山(青海)的花儿规模最大。会场上搭有歌台,歌手登台比赛,优胜歌手被披上红绸带作为奖赏。

  “花儿会”期间,远近的百姓都登山对歌,多时人数常可上万。届时人们撑着伞,摇着扇,或拦路相对,或席地而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极具生活气息。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拦歌、对歌、游山、敬酒、告别等。 “花儿”最早的记载在明朝神宗万历年间,著名学者赵宗福先生撰写的《花儿通论》一书中,就引用明朝神宗万历年间游宦西北的山西诗人高洪的《古鄯行呤之二》“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的诗句,这个诗句是迄今发现最早描写“花儿”的,它形象地再现了古鄯(今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乡)的田园风情图。

  清朝道光年间叶礼的《甘肃竹枝词》“男捻羊毛女种田,邀同姊妹手相牵;高声歌唱花儿曲,个个新花美少年。”则把当时农夫村女田野锄草漫花儿的情景表现得很生动。清朝龚景翰编的《循化志》中“打儿架山上、野花极繁,多不知名,惟牡丹芍药可指数。”中提到的牡丹就是今天青海省同仁县独产的黄牡丹,“打儿架”即临夏西部的达里加山。大诗人解缙也曾用“至今花乡似咸京”的语言描写临夏的花事。临洮大诗人吴镇的“枹罕花似小洛阳,金城得此讵寻常。但能醇酒千壶醉,安用雕栏八宝装,大帅雄风传北胜,美人国色在西方,竹间水际今又昔,岂独声华重步唐”及”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等诗文,道出了河州牡丹的超然风姿,也表明外乡人对河州牡丹的喜爱。清朝诗人吴镇更是赞道“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从以上诗词中可以看出,在明朝,农夫或妇女起初从田园独唱“花儿”开始,逐步形成了清朝男女对唱“花儿”,这种在野外单一的“花儿”对唱,自然又成为“花儿会”组合中最初的演唱形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8-24
  壮族六月六习俗:
  农历六月初一是壮族一年一度的六月节(因地域不同,有的地方是过农历七月初一)又叫过小年,亦有"六郎节"、"七郎节"的不同称谓。相传,壮族首领农智高从敌人重围突破出来后,六月里经过的地方在六月过节,七月里经过的地方在七月过节。宋朝皇帝十分忌恨农智高,严禁人们纪念他。壮族人民于是把六月节称为六郎节。七月节称为七郎节,借过节之名纪念自己的民族英雄。
  文山州境内壮族侬支系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六月节是在农历六月初一举行。节日期间,三天不做任何农活(和春节一样),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宰牛杀鸡、做五色糯米饭,进行祭祀活动,极为热闹、欢快。届时,一般按族规规定,酒肉饭菜备办就绪之后,先由寨主在村头祭献壮族首领侬智高,尔后各家各户可在门前摆上竹榻祭献、祈祝祷。这天晚上,还要举行扫除"杨鬼"的活动。以村为单位,杀鸡、猪、鸭、狗和用谷草捆成形形色色的魔鬼,敲锣打鼓,由"仆摩"念咒语进行驱赶。在某些壮族村寨还举行隆重的体育运动,如:抢花炮、打篮球、赛马等等。在这一天,壮族妇女染五色糯米饭,互相比较所染的颜色,看谁的颜色最鲜艳。第二天以后还要将自己所染的五色饭背到娘家拜年,其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