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如题所述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就近组织各
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
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
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课本P25~26) 功能区
形态特征
区位选择
原因
商业区 点状、条状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
街角路口
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工业区 集聚成片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 住宅区
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
用方式;建筑质量上出现高、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 宅区
城市外缘地势高的地方,与文化区相联系 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
低级住 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
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补充) 典型模式
特点
举例 同心圆模式 由5个同心圆组成,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成都 扇形模式
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沈阳 多核心模式 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
淄博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课本P27~28,图2-1-10) 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地租(①地租高低决定
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
近;②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影响: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
其他因素 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
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行政原因: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等
四、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2、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
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中心地理论:就整个区域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 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4、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
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5、不同规模城市功能服务差异
城市 城市等级 城市数目 城市距离 服务范围 服务种类 大城市 高 少 远 大 多 小城市 低



少★第二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2~P33)
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主要标志 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动 力
农村推力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城市拉力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主要原因 经济发展不均衡
意义
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1、城市化的阶段特点 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70%以上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
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起步 时间 目前 速度 城市化 水平 城市人口 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
发达国家 早
慢 高

(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
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
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
晚 速度加快

低 (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
发展
§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7~38)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影响
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水质、水量,水循环;影响土壤质量;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 1)城市环境问题:环境质量下降
类型 污染来源
大气污染 ①城市居民燃烧煤炭排出的烟尘;②工矿企业排放的烟尘;③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噪音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建筑垃圾、生活垃圾
2)城市交通问题:交通拥挤,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 3)城市住宅问题:住房紧张,存在贫民窟、棚户区
4)城市社会问题:失业率高,就业困难、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 2、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3、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5、具体措施
污染类型 危害
整治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土壤、破坏水质和
生物,腐蚀建筑物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绿化隔离带
水体污染 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水生生物生长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噪声污染 >50分贝破坏生活环境,影响人体健康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固体废弃物污染 影响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交通拥堵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紧张,质量低劣;影响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增加就业难度, 扩大失业队伍 造成贫困、内城衰落、社会治安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社会问题突出
低价昂贵、就业困难、犯罪率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