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央机构是如何演变的

清朝中央机构是如何演变的

清承明制,连大清律都是直接山寨大明律的,除了地方督抚常设之外,中央和地方的机构设置基本是明代的,只是体现了跟多的专制色彩和贵族统治作风。
中央机构分为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具体变化如下:
行政机构,六部制承明代,尚书(不常设)、侍郎满汉各一员,九卿加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务,鸦片战争初期一度负责对外事务)
决策机构:初期是双轨,即满洲贵族政治和封建政治制度并行。满洲内部实行四大贝勒秉政,以议政王会议(八旗共治)为议事机构。为加强集权,自皇太极开始,逐步打击贵族势力,加强集权。初仿明朝内阁制设立文馆,后逐步演变为内三院、翰林院、内阁。详情如下(百度百科):清代内阁前身,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枢要机构。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在盛京设立文馆,命翻译汉字书籍及记注本朝得失。十年,改文馆为内三院,称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编纂史书及实录,撰拟表章并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并录各衙门疏状;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 ,向皇帝和皇子进讲并教诸亲王等 。各院设大学士1人 ,掌领其事。顺治元年(1644),增设学士。二年,以翰林院官分隶内三院,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十五年,沿用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俱改内阁衔。仍分设翰林院。十八年,康熙帝幼年继位,鳌拜等四辅臣以恢复祖制旧章为名复改内阁为内三院,裁翰林院。康熙九年(1670),康熙帝亲政后,仍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遂为定制。
但终清一代,内阁未能成为中央正式决策机构,只是秉承旨意的执行机构。最终和议政王会议先后被撤汰。
康熙年间,中央决策权力进一步集中,主要集中在以南书房为代表的皇帝秘书班子,并逐步演变为清朝固定的军机处模式。但是,这些机构也不再是决策机构,只是秉承传达皇帝旨意的机构而已,形式上和明朝的内阁相似,人员不定,中堂为首辅等,但职能和权力远远不如明代内阁,只是一个传声筒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26
1、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族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族王公贵族。(职能)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议政王大臣一旦做出决定,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制约。

2、设立南书房: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召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他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3、设立军机处: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强化军机处: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第2个回答  2010-05-26
一开始时 八旗联合开会
后来是议政王大会
康熙时期有设立南书房,为了架空议政王权利。
雍正帝正式设了军机处,这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最顶峰的标志,
这个体制一直延续到其灭亡。
近代时,曾经推行过新政,试过责任内阁制
后失败告终。
第3个回答  2010-05-26
从一开始的八旗制度的八大议政王,到雍正设立军机处。
第4个回答  2010-05-26
设立八旗王府,清朝初期设立军机处,设立文字狱,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