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军已经达成了自身战略目的,白登之围却仍被视为刘邦污点,这是为什么呢?

如题所述

按照《史记》的记载,白登之围并不算什么污点吧。

白登之围司马迁引述官史在《史记》中的记述是,公元前200年刘邦调动各路大军会剿叛乱的韩王信,由于轻敌刘邦亲率几千人马就去追击从平城北遁的韩王信(今大同),结果被匈奴冒顿单于率领的匈奴、楼烦、韩王信三方联军三十万之众,围在了位于平城东北方八公里的白登山(今马铺山)。整整被围了七日后刘邦才靠着陈平的妙计得以脱身,其后他把军队交给樊哙指挥,樊哙成功地斩杀了韩王信平定了叛乱。

以数千之众力敌三十万大军,最后还能全身而退,这怎么看都是一出英雄伟业啊。所以《史记》中关于白登山的记载,无疑是在歌颂刘邦的英武,甚至可以说是将他神话了。

不过,这个白登山之围的记载确实很有问题。

通观《史记》,刘邦被围白登山这个记载,只见于《史记》中的《匈奴列传》和《刘(娄)敬传》。在其它涉及刘邦被围白登山的这个时间点上,刘邦、周勃、夏侯婴、灌婴、陈平五人的纪传都只提到了平城未提白登山。

而且按照《史记》关于白登山之围前因的说法,是刘邦亲率少量军队去追击韩王信,结果在平城北面遇到了匈奴大军。也就是说刘邦这个大汉皇帝亲自当起了前锋大将,可是这会儿刘邦年事已高,他又是皇帝,他有必要亲自去当前锋吗?

尤其是周勃传里非常明确地记载了,周勃从攻取铜鞮(今长治市沁县)后,一直都是汉军征讨韩王信大军的前锋。周勃攻入楼烦在硰石城(今忻州市宁武县境内)大破楼烦军北追了八十里,灌婴担心他孤军深入会吃亏特意召回了他,命他在楼烦境内扫荡楼烦据点等待大军到来。

周勃的这段记录明显与白登山前的记录不符,既然刘邦如果急于追杀韩王信,那么他应该让周勃直接领军继续追击才对,怎么会允许灌婴召回周勃呢?而且灌婴、周勃两人统帅的是汉朝诸侯国的车骑部队,周勃手下的应该是赵国的车骑部队,作为追击部队不是正合适吗?

周勃在楼烦境内攻下了数座城池,带到灌婴的大部队到来后才随着刘邦继续挥师北上。而且在从平城向北追击韩王信时,史料也很明确提到周勃军是全军的先锋。当遇到匈奴大军的迎头攻击时,周勃率军为全军殿后血战,《史记》记录周勃所将卒当驰道为多。

所以很明显周勃一直是汉军的前锋,刘邦自己并没有亲自去当前锋。

而且根据《史记》的记载,到达平城的汉军也不可能只是区区几千人马。灌婴、周勃都出现在了平城之战中,他俩率领的诸侯车骑部队至少也得有个2-3万人。而统帅汉朝最为精锐车兵的夏侯婴也出现在了平城,再加上他的部队,汉军再怎么也得有个4-5万人吧。

所以关于白登山之围,无论是刘邦亲自当先锋,还是汉军只有几千人,这都跟其他参与此战者的记录是相矛盾。

综上所述,似乎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白登之围并不存在。

可是为何《史记》中会记载这么一个白登之围呢?

这个记录肯定是汉朝官档所记载的有的,司马迁肯定不敢凭空编造这么一段事情。

有一个人的记录为我们揭开这个谜团提供了线索,他就是随刘邦讨韩王信的西汉名臣中,唯一一个没有提到平城和白登山这两个地名的樊哙!

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等共定之

《史记》里最后解决掉韩王信的樊哙,参与此战的记录却特别的简略。作为刘邦最为信任的大将,很多人都以为刘邦被围在白登山时,樊哙在统帅汉军主力。但是比照周勃的传记后,樊哙这简短记录里出现的一个地名十分的奇怪。

霍人位于今山西省繁峙县东郊,它是周勃传记里周勃率军讨伐韩王信叛军攻取的第一个城池。而樊哙的记录很明确,他是跟随刘邦从关中出兵讨伐韩王信的。这说明樊哙受刘邦命讨伐韩王信后,又再一次攻克了霍人。

可是这个霍人之前不是被周勃攻克了吗?为什么樊哙又去攻打了一次呢?司马迁特意在樊哙传里提到了霍人这个地名,是在向我们暗示什么呢?

司马迁在告诉我们白登之围并不存在,在平城北面与匈奴大军恶战的是汉军主力,此战汉军大败,刘邦被匈奴乘势围在了平城。在答应了从韩王信控制的地区撤兵,承认韩王信独立这种屈辱已极的条件后,冒顿单于才放刘邦离开了平城南归。

然而刘邦大家都知道他老人家从来是不守信用的,因此在侦知匈奴主力北返后,刘邦立马命令樊哙统领各路汉军继续北上剿灭韩王信。由于当时正值隆冬季节不适合北方少民出兵,所以被刘邦耍了的冒顿只能眼睁睁看着韩王信被樊哙斩杀了。

这种背信弃义的事情怎么好记录呢,所以官档编了个白登之围来凸显刘邦的英明神武,而对统帅汉军主力的樊哙则故意模糊了他的所在,给人一种他带领大军在白登外围声援刘邦的错觉。汉朝官方希望借此将刘邦向冒顿屈辱求和的事情掩盖掉,司马迁在汉朝时写《史记》当然不敢违背官方的意思。但是出于一名史官的责任感,他在《史记》中故意露出很多破绽,让我们能一窥真相。

不过,千年以后的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刘邦轻敌冒进被围白登山,却常常忽略了刘邦数千人马被三十万大军合围最后全身而退的这部分。因此白登之围反而成了刘邦的耻辱,而这件事情的真相却少有人去探究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13

很显然白登之围前刘邦也有多次被项羽撵着逃跑的经历,不过当时刘邦的身份并不是皇帝,带兵打仗很难保证次次胜利,逃跑几次也十分正常。而白登之围发生时刘邦已经为九五之尊,再加上刘邦还是被一直看不起的蛮夷围困,以至于最后靠贿赂单于女人才得以脱身,这在刘邦皇帝生涯中肯定会被视为污点不说,还是整个汉朝的国耻。


刘邦被困白登山韩王信是导火索,他情绪战胜理智决策失误而引发被困

刘邦被困白登山韩王信是导火索,冒顿单于率兵南下,攻打到韩王信领土后才知道韩王信和刘邦和谐关系破裂。韩王信的兵力与冒顿单于相比明显实力相差甚远。这让韩王信使用缓兵之计,一方面派出使者去和单于进行和谈,一方面还需寻求刘邦的支援。只是韩王信与单于和谈的情况传到刘邦耳朵后变了味道,让刘邦对他产生二心。在不能获援和实力远远落后单于情况下,韩王信选择了投靠匈奴。


为此刘邦非常气愤,他亲帅精兵三十多万人北上准备将单于和韩王信一举歼灭。不过单于诡计多端他早已把自己的精兵强将都藏了起来,只剩下老病弱残给刘邦以错觉。刘邦得知此事后情绪战胜了理智,不顾一切的对单于进行了穷追猛打。因为战事的季节正逢冬季,再加上大雪纷飞减缓了整个行军速度。所以让将士能追随刘邦脚步的人变得越来越少,直至到达白登山刘邦身边只剩下十余万人。单于知道该消息后心中大快,直接带领三十万军队将刘邦围困白登山7天7夜。


刘邦白登山能脱困得于陈平计谋,通过贿赂单于妻子才让单于放他一马

刘邦被困白登山后,为了脱困他听取了陈平计谋准备从单于妻子入手。单于在平时中非常宠爱他的妻子,陈平准备了多的金银财宝和一张画,通过贿赂单于的妻子让单于能够放刘邦一马。对金银财宝单于妻子肯定不会为之所动,她所感兴趣的是陈平拿的一幅画。

这幅画是一张美女图,陈平告诉单于妻子,如果她不帮忙放过刘邦一马。一旦汉军投降就会将这位美女献给单于,单于妻子怕自己有朝一日会失宠,也就答应了陈平的求助。虽然单于在平时战斗中杀人不眨眼,但是他却十分宠爱妻子。再加上当时势局对他也并不是全有利,如果韩王信是诈降趁此机会偷袭他,对他而言也十分危险,于是他听从了妻子话语决定放刘邦一马。


白登之围刘邦仅有十万兵将却能与单于30万兵马僵持7天,强悍势力下成污点

从白登之围整体情况看,刘邦被困全是由于自己领兵失误导致的。他身边仅有十万兵将在缺吃和无外援情况下,还能与单于30万兵马僵持7天,足见汉军的强悍势力。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刘邦不是情绪替代了理智,此战结果可能倒置。

自此后白登之围不但成了刘邦的污点,而且还成为了汉朝的耻辱。就算汉军已经达成了自身战略目的,也难以清洗掉白登之围的污点及羞辱。

第2个回答  2022-11-13
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消耗,西汉初年的华夏已经是一副烂摊子了。人口大量减少,遍地残垣废墟。史料记载,刘邦的皇帝车队都找不到四匹同颜色的马。可见国力空虚到了什么程度。打仗就是打钱打人力,没有这些资源自然无法维持对外战争而倾向和平。
第3个回答  2022-11-13
因为白登之围,让身为大汉天子的刘邦低头,更用金银财宝以及联姻来换取和平,这是大耻,是国耻,所以是刘邦一生的污点。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