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四声是什么?

如题所述

入声是第四声。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入声是汉语之骨。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

入声字音是无声除阻音,是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的塞音。“平声者哀而妄,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主要介绍

入声消失始于宋末元初,蒙古人占领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元朝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编制了《中原音韵》,借以取代原来的《广韵》,掺杂了许多蒙古语的特点,特别是将入声分派到其他三声。

导致北方话声母结构迥异于古汉语,无入声、无浊音,总体以高音为主。宋朝南迁后,汉语入声仍广泛存在于南方汉语方言、南方官话(含西南官话)及北方晋语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入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17

古汉语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四声是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以表示音节的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上声、去声统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舒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促声韵尾以塞音结尾。入声除了是一个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韵母的统称。

现代普通话已经失去了入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第2个回答  2023-08-18

这个我知道,“四声”是由于字音高低、升降、长短的不同而形成的。古汉语中,阴平、阳平统称平声,比现在多了一个入声。古人为了分辨四声。

有这么一个关于声调的歌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在普通话里,入声已经并入了平、上、去三声。平仄是诗词格律的术语,就是把四声分为两大类,平就是阴平和阳平。

有详细的解释:

一般来说表现柔婉缠绵或悠扬凄清之情可以多用平声字;表现幽咽沉郁之情可以多用入声字;上声字常用来表现矫健峭拔的风格,去声字常用来表现宏阔悲壮的情调。


格律诗平仄交错的规律是可以把握的,大致分为: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举例:如杜甫名篇《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韵脚哀、回、来、台、杯。“回”和“杯”主要元音与韵脚都不相押,但在当时都是属于平水韵中的灰韵,在南方方言中有人把“回”读成“huai",”杯“读成”bai"。古代读音是一个复杂的语音系统问题,需仔细考辨才能确认,现在读古诗,一般不主张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硬把现在不同韵的古诗读成同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