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有哪些主要人物,各用什么词形容

如题所述

《三国演义》基本情节及主要人物

情节和主旨

一、基本情节:

全书描述了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此,其间一百余年的战争风云、历史波涛和政治旋涡。全书以蜀刘政权为中心,写出了魏、蜀、刘三国盛衰历史。全书分四大部分:

(一)魏武挥鞭。从黄巾起义(群雄纷争)到曹操平定北方。(一至三十三回)主写曹。两次机会给了各路英雄豪杰起事的理由。一次是黄巾起义,一次是董卓造反。平息之后,各路诸侯相互拼杀。

1、魏、吴、蜀三家初起(1——2回)。

以黄巾起义为引子,引出各路英豪。

其一,桃园三结义,刘关张聚事,

其二,曹、孙坚起事。

2、各路诸侯讨伐董卓(3——9回)。

其一,董卓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何进引狼入室,招董卓)

其二,各路诸侯讨卓,卓火烧洛阳。

其三,王司徒用连环计,借吕布之手除卓。

王司徒用连环计,借吕布之手除卓。中国的美女之所以美,因为她们承担了许多额外的政治任务。西施、王昭君无不如此。

3、诸侯混战、曹定北方(10——33回)。

这三家中,曹操抢的了先机,孙坚得到了地利,刘备赢得了名声。

其一,曹操挟持献帝,迁都许昌,破袁术、败袁绍、平定北方。

其二,孙坚死,孙策投奔袁术,借兵下江南统一江东,建立吴国。

其三,刘备是流亡政治家。事曹、投袁绍、奔刘辟、依刘表,四处奔波。

(二)赤壁之战。(34——50回)主要展示魏吴之争。是一场改写历史的重要战争,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战争。主写吴。

曹军压境。曹操平定北方之后,急于完成统一大业,亲率八十几万大军兵临吴国,希望尽快地铲除最后一个劲敌。这似乎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不但曹操这样认为,吴国上下一片哀鸿,哗声一片,形势非常严峻。

似乎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

三顾茅庐。在没有寸土的情况下,刘备的领导班子才组建完成,在隆中对策,讨论建国大计:联吴抗曹,三分天下,徐图天下。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联吴抗曹”。刘备的领导班子才组建完成,在隆中对策,讨论建国大计。

巧借荆州

刘吴联盟:舌战群儒、义激周瑜、定计火攻、蒋干中计、献苦肉计。

赤壁鏖战

(三)三分天下(51——104回)。以蜀为主线,诸葛亮为主体,夹写魏吴两国。

蜀国的创建。从无到有,由弱而强。

拓疆建蜀:借荆州、攻西川、取汉中,称汉中王。

蜀国由强而弱。

失荆州

彝陵之战;白帝城托孤

孔明活动。

五路围剿,安居平五路。

七擒孟祸是安定后方的举措

六出祁山,是一攻为守的计谋

九伐中原,孔明的学生姜维执行孔明的路线,可是国界离国都越来越近。

写出了孔明无力回天的困境,多次出征,寸土为得,最后病死沙场,完善的只是个人的人格、道德。

(四)三国归晋(105——120回)。完成了一次历史循环。

二、主旨:

作为历史小说,符合历史小说的要求:基本上展示了100多年历史的真实风貌,描绘出历史的发展轨迹,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合理地解释了历史现象,塑造了一大批历史人物,还原了历史真实,表达了民众的朴素愿望。这些是一部历史小说应该完成的主要任务。

1、深刻地揭示出统治阶级的本质。(这是历代统治者的共同特征,是贬曹倾向形成的原因)

其一,残忍和奢侈。残忍的本性和糜烂的生活。(这是历代统治者的共同特征,两者之间也存在必然联系。)

残忍:董卓说:“吾为天下计,岂为小民哉。”杀百姓以充战功。杀洛阳富豪数千人以占有其财富。

曹操的人生格言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杀吕伯奢一家充分说明之。其父死于徐州,便要杀徐州人以报父仇。

奢侈:董卓建眉坞别墅,役民二十五万,其规模如长安城,囤积粮食可用二十余年,选民间少女八百余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不计其数。曹操修铜雀台费时三年,耗费巨资,为的是以娱晚年。

与此相对立的是大开杀戒的战争,到处充满了血腥和恐怖,到处是千里无人烟,出门见白骨,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惨象。

其二,功利和虚伪。(廉耻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政治上的功利性和道德上的虚伪性。在一个社会动乱、权势欲膨胀的时代,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完全失去了约束力,对功利的追逐取代了一切。《三国演义》中,上层社会的统治者已丢弃了温文尔雅的外衣,暴露出赤裸裸的狰狞面目。在他们之间,崇高、友谊、善良、真诚等传统道德都出现了危机。取而代之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死我活,还有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关系等一切,都被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利益争夺所取代。甚至,连神圣的爱情和婚姻,也成了斗争的卑贱的奴婢和手段,一切美的东西,都在相反面对蜕变。

王允献貂婵,就是用貂婵的婀娜多姿和甜言蜜语离间对手吕布和董卓,进而除掉董卓,达到清除奸臣的政治目的;袁术同意儿子娶董卓的女儿,是为了借吕布之手杀刘备,以消除自己的威胁;曹操嫁女儿给献帝,是为了进一步控制皇帝,达挟榭天子以令诸侯目的;刘备东吴招亲,孙权是为了控制刘备,索回荆州。

2、歌颂理想政治和健全人格。(反映出社会心理和人民愿望,尊刘贬曹倾向明显)这主要体现在蜀刘政权上,作者把一切美好的、理想的东西集中到刘备集团上,反映出尊刘反曹的倾向在小说中的影响。三国之争中曹的天时、吴得地利,刘得人和。

其一,仁德和仁政

自从儒学设计了那套“民为邦本”和仁政王道的蓝图后,就逐步沉淀为民族的社会心理和民族意识。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为之奋斗,广大民众向往不已。刘备打出的就是这张牌。刘备的过人之处就在这里。刘备没有什么特长,智商一般,武艺平平,家境贫寒,虽有皇室血统,也早已远离了政治权利的中心,实际作用不大。他的制胜的法宝,就是不同于曹操的仁德和仁政。(在找到诸葛亮之前,犹如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闯,其势力不但无法与曹、孙相比,也员不及刘表和刘彰。)具体的如下:

第一,聚义。义是仁的一种外在形式。刘备建功立业的起点就是从义开始的,即“桃园三结义”。兄弟三人抱定的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理想踏上奋斗征程的。这样的“义”,从此就成了他们的行动指南,行为准则。他们兄弟三人用一生在演绎“义”的内涵。义使他们的集团有了凝聚力,也有了号召力。

第二,爱民。“仁者爱人”这是最权威的解释。刘备用行动又不断地为这句话作诠释。刘备的一生几乎是爱民的一生。刘备初为安喜县尉时,就以爱民而民声大噪。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再为新野牧时,更是推行爱民政策,深得百姓好评。那里的百姓自编歌谣颂扬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更为感人的是(携民渡江),当曹操来犯时,无力对抗,只好被迫转移。这是一个感人的场景出现了。全城的百姓都舍家随他而去。部下权他放弃,刘备却说:宁死也不抛弃百姓,至襄阳后,那里的老百姓也随其逃难,把一次军事转移,变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难民大迁徙(当然也有作秀的因素)。两地百姓还高呼:我等虽死,也愿随使君。这是一种何等的力量。因此,很好解释,为何占领成都时,作为侵略者的他,却受到了老百姓的夹道欢迎。这个结果体现的正是“仁”的力量。(张松献地图)益州别驾张松献西川图本给曹操,碰壁之后有意路过荆州西川,想看看刘备是否像人们传闻的“仁义远播久已”。他刚刚到邺州界口,刘备已经派赵云“轻装软扮”,带领五百余骑人马等候多时。相见后“军士跪奉酒食”,赵云亲自进敬,“送自思曰‘人言刘寻德宽仁爱客,今果如此’”。来到荆州界道,天色已晚,而关羽却奉命“洒扫绎庭,击鼓相迎”,又“派上酒宴欢饮方罢”。第二天一早,刘备带领诸葛亮,庞统亲自来接,远远望见张松,便下马等候。这里把刘背集团礼贤下士,谦恭好客的风度分为不同层次,渐进深入地加以烘托和渲染,与张松的听闻相互印证,一下子就攫取了张松的心。他为刘备的“宽仁爱士”所感动,使有意将西川图本献给刘备,正如毛宗岗所说的:“张松暗暗把西川欲送与曹操,曹操却白白把西川让与玄德。玄德以谦得之,操以骄失之也”。刘备留张松宴饮三日,却不提川中之事。十里长亭送别“玄德举酒酌松曰:“甚荷大夫不外,留叙三日;今日相别,不知何时再得听教。”言罢,潸然泪下。张松自思:“玄德如此宽仁爱士,安可舍之?不如说之,令取西川。”刘备先以言钓之。张松明确让刘备长驱西指,霸业可成时,他又一语漾了开去,表达了不忍夺“帝室宗亲”之心。张松听后,殷切地分析了益州这块宝地,已在他人觊觎之下,“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直到这时刘备才流露出取川之难的想法,张松已在此刻,义无反顾地慷慨地献出西川图本,上载“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这里把刘备集团礼贤下士,谦恭好客的风度分为不同层次,渐进深入地加以烘托和渲染,与张松的听闻相互印证,一下子就攫取了张松的心。他为刘备的“宽仁爱士”所感动,使有意将西川图本献给刘备。如果说,刘备三顾茅庐从诸葛亮那里看到的西川挂图,启迪了战略意识,那么今天在这里看到的西川图本,则是战术上具体的打战行军图了。至此,刘备集团迈开向西川进军的坚实的一步。从中我们更深刻地体味到,刘备把仁义之术玩弄得烂熟,在道德的光环下,不知不觉地开拓进取,既不露痕迹,又名扬天下。

刘备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仁政和仁德的胜利。

平等的政治关系。

与部下、大臣的关系是君臣——兄弟——朋友,以义维持,以诚感人。对兄弟、大臣表现出大度和信任。关公过五关斩六将,克服重重阻力,来到他的身边,就是基于这种平等和信任。白帝城托孤的临终嘱托,令多少人泪流满襟。刘备曾自我总结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以操反,事乃可成。还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历史完全证明了他的正确。

其二、人格上重忠义

道德评判,是《三国演义》评价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三国演义》在人格的建构上,恪守的是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标准。全书写人论事,都是以忠义作为尺度,区分善恶、评定高下。一般不问其身处何方,也不论贵贱贫富,只要义不负心,忠不顾死,一律加以赞美。特别是对孔明的“忠”,关公的“义”,著者倾注了全部的感情,把他们塑造成了理想人格的化身。孔明竭尽忠诚,为刘氏政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病死沙场。关公的义更是被渲染到了极至。这样的道德标准,比较多的体现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其三,才能上尚智勇

《三国演义》中评价能力的一个标准是崇尚智勇。这是作为个人立身之本来肯定的。在乱世中,要走出乱世,成为强者,必须具有智和勇,作者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小说中写的最多的,称颂的最多的除忠义者外,还有两类人:智者和勇者。各个政治集团都有一大批这样的人。

3、展示战争历史。

其一,战争类型。进攻战、防御战、阻击战、心理战、新闻战、(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单骑突入、十里埋伏、短兵相接、铁骑漫卷、围而不歼、打而不追;以弱胜强、以强制弱;先胜后败、败中取胜;火攻水淹、虚张声势。离间计、假降计等等。

其二,战略经验。在美国此书曾被译成《智慧之书》,元末起义领袖,曾以此书作为军事教科书。大量的战例告诉了人们:战争不是简单的军事较量,而是政治、外交、智勇多种因素的综合。如奠定曹操在北方统治地位的官独之战,改写历史的赤壁之战,安居平五路的外交战,还有从必然死亡中脱险的心理战空城计。

第三节 人物形象

全书所写人物有四百多人,成功的有十几人,性格最鲜明、特征最突出的是“三绝”。

一、曹操

是书中刻画最成功的人物,具有深广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是一个价值和道德判断上彻底否定的人物,美学评判上不朽的典型。被称为古今第一奸雄。

1、奸 残暴、权术

是经典的阴谋家和野心家,身上集中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丑恶和罪孽。年轻时许邵为其看相,驭言他“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听了之后,激动不已,每天盼望动乱的到来。最能体现其残暴本性的是大量杀人。

其一,中风诬叔。初尝奸诈的甜头,获得了自由空间。

其二,杀人方式繁多,富有创意。

借谋反杀人:除掉政治对手,扫清夺权障碍,展示出无中生有、造谣的力量。仅一次就杀掉了伏皇后、董贵妃、马腾、伏完、吉平等七十余个强劲对手和七百余口无辜者,连怀孕五个月的生命也不放过。

疑而杀人:华佗、吕伯奢一家、蔡瑁、张允水军都督

借刀杀人:杀祢衡是为了泄私愤。

梦中杀人:杀管家是为了保护自己

酒后杀人:杀刘馥是为了警告别人。

忌而杀人:杨修。活——一合酥——鸡肋

其三,狡诈善变。(对部下、朋友)

刺卓。由刺杀到献刀,由凶相到媚态,在瞬间完成角色的转变,不露声色,入情入理,非常人所能做到,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又获得了英雄的美名。

释辽。张辽被擒归来,先是拔剑在手,定要亲自杀掉张辽,此时,刘备挽住他手,张飞跪求于前,他立即明白了杀张辽弊大于利,瞬息之间,电击雷轰的脸上变得春风荡漾,掷剑在地“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座。”这一招效果明显,既收买了人心,又延揽了大将。

哭笑。哭笑的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赤壁之战后三次中伏时的三次大笑,以激励将士们的勇气和斗志,逃出重围后,真正地解除了危机,却捶胸顿足的大哭了一次,大哭早死的郭嘉,如郭奉孝不死,那有今日之败。这一哭,既祭奠了死者又骂了生者。多么反常又多么具有深意

谎言。官渡之战时与许攸的对话。“可支一年”、“半年耳”、“三个月”对别人的真诚,也使用谎言,一点也不脸红,训练有素。

2、雄。即英雄的一面,毛泽东评价说,曹操是一个英雄。

他有头脑、有眼光、有胆略、有气魄、有自信,文才武略,样样超人。青梅煮酒,以英雄自许;横槊赋诗,以周公自比。

光远大、识才重才。

其一,识关公于弓马手之时,说服袁绍让关公出战,斩华雄前斟酒壮行;始终于关公交好,关公义释曹操。识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天下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徐晃本是袁绍之将,后为曹操所用。毛宗岗说:“操爱才如此,焉有不得天下。”

其二,烧信,是收买人心很高明的一招。事情发生在诸侯混战,社会无序的时候。官渡之战刚刚结束,在战利品中发现了许多不愿看到的东西——部下写给袁绍的信件。如何处理,很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要杀这些人,那很简单,要用这些人,使这些不坚定分子,成为了死心塌地的拥护者,是很需要智慧的。他知道羽毛尚为丰满,需要人才。此招实从晋公子重耳“摘帽”那招变化而来。

其三,不做皇帝,顾全大局。三国的元老,只有曹操没有做皇帝。但他的权利最大,他只做“周文王”,把唾手可得的“皇位”,当作遗产,留给了儿子。他怕树敌太多,激怒天下,他要借自己的有利地位为儿子扫清障碍。

(2)足智多谋。在三国的人物中,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曹操都算得上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一生打过许多漂亮的仗,最能体现其智慧的是一些败中取胜的战斗。

其一,败中取胜。濮阳之战,与吕布的一场战事。先败后胜。潼关之战,虽是败得狼狈,但比司马懿要光彩得多。(割须、弃袍、以旗裹头;司马懿被吓后,跑了五十多里路才停下来,第一句问话是“吾头尚在否?”

其二,转嫁危机。关公死后,厚葬关公,既避免了一场兵祸,又能坐收鱼翁之利。

其三,化被动为主动。释张辽

总之,曹操是奸和雄的结合体,同时又是刘备的衬托者。他虽奸犹雄、以奸显雄、奸得可爱、奸得有趣。惟有他的奸,才更能显示出刘备的仁。

二、关公

是按照社会理想塑造出来的典型,因此获得了社会各界层的喜爱和尊重,官方和民间都修关帝庙,各行各业的人都敬奉关公。关公是一个超时代、超阶级的艺术典型。

1、神勇。他不只是万人敌。他战胜敌人不是靠力量、武艺、技巧、战术,而是凭一种磅礴的气势,任何强大的敌人在他的面前只有引颈就戮的份。华雄、颜良无不如此。斩颜良,刀起头落,干净利落;死后还能显灵,使曹操落下了头痛的毛病。

2、大义

其一、信用、忠诚。一生履行着自己的诺言,追随刘备。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哥哥。死后化为神还在为蜀刘出力。

其二,超越性。超越集团和阶级的利益。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现象,关公得到了各阶层和各类人的崇敬。官方的、民间的、正义的、邪恶的甚至连小偷、强盗也敬之若神。如义释曹操。

其三,不变性(稳定性)。土山约三事。让关公的义经受各种艰难的考验。这种义不是任何力量可以改变的。

3、傲气

听不进意见,导致了败走麦城而丢失荆州。

与马超比武,要马超出丑

因为黄忠,不受五虎将封号。

因此,关公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三、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第一主角。有七十回以他为核心。诸葛亮何以成为第一主角,而不是刘备、关羽,年龄是最关键的因素。

1、智。集中华民族智慧于一身,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国计民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的智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大智慧。隆中对策中充满了辩证法和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对策中的两可两不可和曹操由弱而强、袁绍由强而亡充满了辩证法。他告诉了刘备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聪明是一般的智慧,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聪明者。具有大智慧的人,一个时代不会很多。这主要指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大智如“隆中对策”未出茅庐而尽知天下。中智:赤壁之战,是最能体现孔明智慧的章节。如果说“隆中对策”只是一种设想,那么赤壁之战则是具体实施。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小智:借东风,缩地法,祭水,木牛流马,八卦阵。

诸葛亮的智慧有两个来源,一是丰富的知识储备,二是,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当作者把那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加在他的身上时,显得那样自然可信。

2、忠。两朝元老,一片忠诚。一旦选定明君,终身追随。白帝城托孤后,竭尽全力辅助幼主,从未生篡位之心;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病逝沙场,履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3、德。又是道德的楷模,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不居功、不争功、不记恨,任劳任怨。误用马谡,自贬三级,还能重用马谡儿子;西取成都,让庞统建功;妻子丑陋,忠于爱情。

孔明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他一生在追求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是典型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2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
诸葛亮:神机妙算
曹操: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
刘备: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
第2个回答  2010-06-07
忠勇双全的关羽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老奸巨猾的曹操 胆识过人的刘备 雄姿英发的周瑜
第3个回答  2010-05-28
曹操 一世奸雄
刘备 一世枭雄
孙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
第4个回答  2010-05-28
刘备 求贤若渴
诸葛亮 鞠躬尽瘁
关羽 有勇有谋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主要人物,各用什么词形容
周瑜 足智多谋 黄盖 苦肉英雄 刘备 宽厚仁慈 关羽 义气冲霄 张飞 鲁莽屠夫 曹操 一代枭雄 吕布 英勇无敌 貂蝉 绝世美女 董卓 好色之徒 诸葛亮 神机妙算 孙权 紫染英雄 赵云 忠心耿耿 马超 报复之仇 黄忠 百发百中

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特点。要多概括些人。。。拜托啦...
《三国演义》中部分人物的特点可以用以下词语概括:诸葛亮:足智多谋:他善于策划战略,总能料敌先机。料事如神:对未来的判断极为准确。胸怀坦荡:为人正直,无私无畏。鞠躬尽瘁:对国家和君主极其忠诚,不辞辛劳。刘备:仁政爱民:实施仁政,深受百姓爱戴。善于招纳人才:广纳贤士,知人善任。关羽:武艺...

《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的四字词语50个。急!越快越好!
诸葛亮 神机妙算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忠顺勤劳 权智英略 关羽 义薄云天 忠肝义胆 大义凛然 刚愎自用 张飞 粗犷豪放 粗中有细 勇猛无敌 所向披靡 曹操 奸诈狡猾 胸怀大志 唯才是举 超世之杰 临危制变 料敌设奇 司马懿 老谋深算 韬光养晦 瞻前顾后 刘禅 乐不思蜀 鲁肃 忠厚老实 忠厚守信 临事...

《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的四字词语。
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的四字词语有很多,以下是对部分主要人物的四字词语描述:刘备: 宽厚仁德:形容他待人宽厚,具有仁德之心。 谦虚谨慎:表现他为人谦虚,做事谨慎。 求贤若渴:体现他对人才的极度渴望。 弘毅宽厚:强调他的胸怀宽广,意志坚定。诸葛亮: 神机妙算:形容他智谋过人,善于策划。

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关羽义薄云天,忠肝义胆,大义凛然,但也有刚愎自用的一面,他的形象鲜明而复杂。张飞粗犷豪放,粗中有细,勇猛无敌,所向披靡,他的性格豪迈而又不失机智。曹操奸诈狡猾,胸怀大志,唯才是举,是一位超世之杰,他临危制变,料敌设奇,手段高超。司马懿老谋深算,韬光养晦,瞻前顾后,他的策略和...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可以用那些词来描述
刘备 宽厚仁德 谦虚谨慎 求贤若渴 弘毅宽厚 知人待士 雄才盖世 威而有恩 勇而有义 诸葛亮 神机妙算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忠顺勤劳 权智英略 关羽 义薄云天 忠肝义胆 大义凛然 刚愎自用 张飞 粗犷豪放 粗中有细 勇猛无敌 所向披靡 曹操 奸诈狡猾 胸怀大志 唯才是举 超世之杰 临危制变 料敌设奇 ...

用几个词语或者成语形容一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人物。 最...
《三国演义》人物 曹操:阴险,多疑,奸诈,有大志大略 刘备:礼贤下士,有君子之风,不过妇人之仁,感情用事 关羽:忠勇义的化身,自视甚高 张飞:勇猛莽撞、粗暴,胆大心细 诸葛亮:智慧的化身,未卜先知、料事如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庞统:经学思谋 赵云:一身是胆,力斩五将,刚正耿直 孙权:...

用四字词语形容三国演义的重要人物
关羽 义重于生 马超 武艺高超(人称“锦马超”)张飞 粗中有细 黄忠 忠义两全 夏侯敦 性情刚烈 刘备 假仁假义 刘禅 乐不思蜀 曹操 一代枭雄 司马懿 老谋深算 诸葛亮 神机妙算 周瑜 心胸狭隘 甄宓 沉鱼落雁 鲁肃 憨厚老实 陆逊 年轻有为 许褚 有勇无谋(“虎痴”)徐晃...

《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的四字词语。
全书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

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刘备 宽厚仁德 谦虚谨慎 求贤若渴 弘毅宽厚 知人待士 雄才盖世 威而有恩 勇而有义 诸葛亮 神机妙算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忠顺勤劳 权智英略 关羽 义薄云天 忠肝义胆 大义凛然 刚愎自用 张飞 粗犷豪放 粗中有细 勇猛无敌 所向披靡 曹操 奸诈狡猾 胸怀大志 唯才是举 超世之杰 临危制变 料敌设奇 司...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