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军旗红》读后感300字

《八一军旗红》读后感300字

今天,我看了一本叫《八一军旗红》的书,这本书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介绍了八一起义的整个过程,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代表性,他们真实生动,有血有肉,从周恩来,朱德,到刘伯承,叶挺,贺龙等等,每个英雄人物都让我肃然起敬!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首的武装队在南昌打响了第一枪!这一枪,惊天动地,响彻云宵。从此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新的篇章!由于政府的昏庸无能,人民在饥寒交迫中不得不发起反抗,大家拿起武器,组成了一支自己的军队,革命的队伍随之不断壮大。从根据地反围剿,到两万五千里长征,再到打败日子鬼子,建立了自己的新中国,这一切都说明了没有他们的临危受命,没有他们舍身冲在第一线上,没有他们的英勇献身,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满生活,也不会有有今天的和平年代,更不可能在祖国的怀抱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当我们站在八一军旗下,胸前系着那鲜艳的红领巾,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我们绝对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在战争中牺牲的英烈们,我们应该坚定拼搏信念,敢于艰苦奋斗,发扬革命先辈们身上散发的永不放弃的精神,只有具备了这些精神,祖国的花朵才能成为苍天大对,祖国的未来才能绽放出无限的曙光!让我们再次为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04
当你翻开这本书,有一股厚重透入字里行间,所有文字都谱写着八一起义的壮歌。每个英雄都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如夜空中的繁星,指引我们前进。 这本书写下了15个革命前辈的故事,个个有血有肉。在字眼,我读懂了15个人的心情,读到了15个人的心理;这本书还写下了11个感人的故事,它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我无法想象他们吃的苦;这本书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明白了革命的苦涩和革命者的刚强内心。 从1927年的8月1日开始,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人率领着革命,埋下了希望的火种。在这物欲横流、轻浮急躁的时代,它让我们更加坚定拼搏、敢于艰苦奋斗,发扬革命先辈们身上金色的光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尽管时代进步,尽管生活优越,但祖国的新一代万万不可忘却这种革命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于承担,执着追求的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具备了这样的品质,祖国的花朵才能蜕变成为荫庇神州的大树,祖国的未来才能绽放出无限的曙光。 这本书是给八一南昌起义革命先辈们最好的敬礼,又是给广大青少年最好的洗礼民。或许在某个潜移默化的瞬间,我才能真正的看懂这一个个创造奇迹的瞬间,读懂一个个革命者的内心。
第2个回答  2019-07-24
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沏一杯香茗,轻轻翻开《八一军旗红》,不过半响,便沉浸在其中的故事中,无法自拔。
透过人物篇,我看到了周总理为起义而发怒的神情,这是他对这个国家的守护,我还看到了朱德的机智过人,正是因为他的才智,南昌起义才能成功,还望见了陈守义血洒贡院的悲壮,他的鲜血,为革命树立一面名叫勇气的旗帜,看见了库马宁的坚韧,他的加入,为这一场南昌起义增添了不少国际主义色彩。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群女军人,她们本是女子,本是柔弱的象征,是保护的对象,可她们,却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道理,于是,她们在战场上形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成了革命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一个个伟大的人物,便是八一精神最好的体现。
走近战场篇,我看到了起义军激战时英勇无畏的身影,他们南下福州时群众的热情和对党的热爱,体会到了起义军在潮汕七日红中所体现不畏艰苦,勇于抗争的革命精神。听见了朱德在天心圩激动人心的演讲。领略到了井冈山会师成功的喜悦。
这一场惊世骇俗的起义,便是将来新中国的根基。
第3个回答  2017-08-04
读后感写法:
当人们读到一则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而产生一些感触、联想和体会,把这些感受行之于文,便是读后感.读后感写作训练是把范文讲读和写作训练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就从读后感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读是基础.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为下面的“感”酝酿情感,使“感”有坚定的基础,这样不但有助于立论的确立,而且本身就是为立论服务的一个有力的论据.离开了对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读后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缺乏高度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写作时往往陷入对原文冗长的复述而喧宾夺主,对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则是学生写读后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这里的感,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一般地说,读后感的“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来表现作者认识的深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