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介绍一下万里长城的建筑

帮我介绍一下万里长城的建筑

一、墙身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125%。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

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

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7、8米,底部厚约6、7米,墙顶宽约4、5米。

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1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

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

1、 版筑夯土墙;

2、 土坯垒砌墙;

3、 青砖砌墙;

4、 石砌墙;

5、 砖石混合砌筑;

6、 条石;

7、 泥土连接砖。

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二、烽燧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古代边防报警有两种信号,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传递讯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是因为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看见,烟雾相对瞩目;而夜间烟雾不显,火光在很远处就能看见,这是很科学的方法。

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还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可迅速传达千里之外。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

按配置的位置和功能,烽燧可以分为四组: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警讯的最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向沿线传递情报,由长城通往京师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中央联系,还有一组烽火台与长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驻军联系。

烽燧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就建在长城之上。

烽燧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

烽燧的布局也十分重要,关键为要将其布置在高山险处或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临近的三个烽燧都在彼此的视野范围内,以便于随时查看和传递消息。烽燧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

三、城堡

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墙外者。

卫、所城之间相距约百余里,卫城周长6—9里,千户所城周长4—5里,砖砌城墙,外设马面、角楼,城门建瓮城,有的城门外还筑月城或正对瓮城门的翼城,以加强城门的控守。城内有衙署、营房、民居和寺庙。卫、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视长城内位置适中、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而建。

堡城或称边堡,间距10里左右,城周1—3里,砖包城垣,开1—2门,建瓮城门。城内有驻军营房、校场、寺庙,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遇警时可迅速登城。

四、关城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达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

一、军事意义

万里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即是防御的最前线,也是攻击起始线,和交通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处,前线在长城以北一千公里。

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体系却无能为力,即使攻破长城一段,攻势往往被后勤强大的汉军所包围阻断,因此长城的修建的确能够有效的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

但是仅仅依靠长城的消极防御并不能阻止有组织、大规模的进攻。

二、文化意义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中国的历朝历代长城都发挥了很重要的防御作用,1987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存在,对古代中国来说,也是一个防御入侵的精神防线。而在近代,中国人以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

在今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号召人们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抵御入侵。

罗文《长城谣》中也写道:中国万世必须兴盛,外御强敌每战必胜,长城长城一个尖兵。潘孑农、刘雪庵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的《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

对修筑长城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很多人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表达怜悯和对封建统治者对批评。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中,传说秦始皇时期赋税劳役繁重,有一对青年男女万喜良、孟姜女新婚才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也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千辛万苦,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已经死去的噩耗;

她在长城下痛哭,三日三夜不止,城墙为之崩裂,露出万喜良的尸骸,孟姜女于因绝望而投海而死。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长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5

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125%。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

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

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7、8米,底部厚约6、7米,墙顶宽约4、5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1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

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万里长城象征意义:

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2000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

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意志和力量。《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心目中已升华为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6-26
孞53466436467667646646655
第3个回答  2018-06-02
万里长城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国们为了防御各国互相攻打,所以修筑了万里长城。公元3世纪,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派蒙田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后,为了防御匈奴再次攻打秦国,所以把原来分段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前17世纪中叶明代末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现在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的鸭绿江边。其中山海关至鸭绿江边一段约长二千公里,现已全部毁坏,但山海关到嘉峪关一段,大部分仍然保存下来。城墙平均宽五米,可容五马并骑,十人并行。内侧砌成高约一点五米的矮墙,外侧砌成高约一点五米的墙垛,墙上的?望口是用来?望敌军军情的,射击眼是用来架枪和
和大炮来射击用的,排水沟和吐水嘴是用来排水的。在关口和险要的地方设有凸出的罗城,
还有供传递军情的烽火台。这些设施就在这儿,大家可以摸一摸、观察观察。
大家请沿着万里长城向前看,就会发现万里长城规模宏大。一次修筑用的砖石如果用
来修筑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长墙,这道长墙足以环绕地球一周而余;如果用来修筑宽五
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路,那就要环绕地球三四周。如果包括历代的重修和补筑,那工程
总量就要增加许多倍了。因此,以工程的艰巨浩大,则要居世界七大奇迹之首,为世界人
民所瞩目。现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重点保护的文物。
万里长城是人类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大,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建筑,它是一座稀世珍
宝和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万里长城像征着中华人民的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
是中华人民的骄傲,是整个人类的骄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6-02
渡荆门送别(李白)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