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定朗读中的重音

如题所述

一、起对比作用及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词和短语。如《故乡》一文中对中年闰土外貌的描写:“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句中的加点词和短语:“紫色”和“灰黄”,“红活圆实”和“又粗又笨”、“开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松树皮”是比喻。这些词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中年闰土外貌上的巨大变化,因此就该读重音。
二、列举的同类词语。《大自然警号长鸣》中有这样一句话:“警号为谁而呜?为你、我、他,为我们大家而鸣!为中国人而鸣!”加点词从单指的“你、我、他”到复指的“我们大家”,乃至于整体中的每一个“中国人”,对大自然发出的警号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这些同类的词语理当视为重音词语。
三、表情达意的重点词或短语。茅盾在《白杨礼赞》中写道:“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以上加点的词语有的是表意的重音词,有的是表达情感的重点词语,它们都是作者意欲突出强调的对象,视为重音是理所当然的了。
四、在文章中起照应、强调作用的词语。照应和反复都是作者的有意强调,自然应确立为重音。这类起照应、强调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显而易见,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总之,只有把握了文章的重音词语,才能准确地传情达意,增强朗读的感染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5

重音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和需求,在朗诵中必须联系上下文,根据作品的内容、主题思想、情节发展、人物的行动变化来进行判断。具体情况可以查看

第2个回答  2020-07-31
重音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和需求,在朗诵中必须联系上下文,根据作品的内容、主题思想、情节发展、人物的行动变化来进行判断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