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村级自治难以真正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在人民公社解体以后,在中央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下广泛实行的一种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基本形式是以行政村为单位而建立和运作的,在一定时期内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由于近年来中央提出要加强新农村建设,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进一步实施,使原来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有所缓解,农村干群关系有所好转,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加强和巩固,但同时也致使原来以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自治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变,于是,村民自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
1、 动力衰减: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 财力匮乏: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丧失
3、 能力不足:村民自治的干部基础弱化
存在问题分析:
1、动力问题
这是目前许多地方村民自治实践中现实遭遇的首要难题。根据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人们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是由他们的经济利益所决定的。无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要推行一种科学的民主管理的机制,必须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了,并且也有能力当家作主了,村民自治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村民自治也才有内在的动力。
2、财力问题
  这是村民无动力实行自治的深层原因。事实上,不仅政治参与的深刻动因在于经济利益驱动,而且政治的实际运作也同样离不开一定经济条件的支撑。现实中的村民自治组织如果缺乏起码的经济基础支持,那么,它在实践中肯定难以实现真正的自治,而在很大程度上便会沦为完成上级任务的“政府派出机构”。所谓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是指村民自治运转所必须的物质资源。村民自治组织作为公共组织,要在全村范围内开展公共治理,提供公共服务,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即村民自治必须要有相应的治理资源相配套,否则,村民自治就无法真正展开。
3、能力问题
  在目前广大农村,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农民工流动首先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产生了两个不利的影响:第一,农民流动使农民工的选举权利难以实现,进而也就降低了民主选举的质量。在一些农民大量外流的村庄,村委会选举中外出农民参与度比较低,究其原因,其一是由于远离家乡且流动性比较大,一些外出村民根本就不知道家乡举行的选举;其二是即使了解到选举信息,由于对村庄公共事务缺乏兴趣,再加上其回乡参与选举的成本比较高,也使他们难以参与本土的政治生活。第二,农民工大量外出使村委会选举中候选人的选择范围缩小,也会降低民主选举的质量。一般来说,外出务工的村民主要有两类:一是村内“精英”人士,外出务工的高收入对于农村青壮年特别是那些优秀的青年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是当农村基层干部所得的报酬所不可比的,正是比较利益的存在,不仅使大量村中“精英”不愿回村参加选举、承担公共责任,就是被选上的一些村干部,也很难安心本职工作。二是村内年青劳动力,从外出打工者的年龄看,他们平均28.6岁,受教育水平虽然以初中毕业为主,远远低于城市的受教育水平,但是他们在农村却属于农民中的精英人才,并且,农村外出打工人员中男性比例高达79.2%,而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是没有文化或文化程度很低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这就直接导致村委会选举时参选人数较少、村委会成员的选择面越来越窄,村民选择合适的人选就越来越困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1-11
镇一级权力干预严重,所以村级自治就难于实现。追问

具体干预的措施或例子有没有?

第2个回答  2014-11-11
水至清则无鱼!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