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泛文化”

如题所述

泛文化,文化现象,简言之,即什么都文化了,什么都打出文化幌子,假文化而行。泛文化现象越泛越离奇,越说越邪乎,也有由庸俗走向恶俗的趋向。

新闻界在盘点媒体上的媚俗,文艺界在坦言创作上的低俗,出版界在指责读物中的鄙俗,信息界在曝光网络上的恶俗。诸俗之风骤起,危害不浅。特别是对青少年危害尤烈,有些家长诉说之时,声泪俱下,百般无奈。

就媒体公告的内容看,各界之俗,与文化上的庸俗之风相关联。而文化上的庸俗之风,又与一种泛文化现象相联姻。

所谓泛文化现象,即什么都文化了,什么都假文化而行。比如说,爱赶饭局的,说是饮食文化;爱喝酒的,说是酒文化;爱跳舞的,说是娱乐文化;爱泡妞的,也许可归入性文化……产苹果的,说是苹果文化;产大葱的,说是大葱文化;养龙虾的,说是龙虾文化,养果子狸的,说是果子狸文化……再说具体点,修一间房子,叫建筑文化;安个门脸,叫装饰文化;房子内部,叫居室文化;居室里面,还有厕所文化;厕所里蹲着个文化人,更是文化的文化……仅仅泛到这种程度,仅仅大办什么文化节,倒也罢了。文化就文化吧,能说谁不是呢?办节就办节吧,能禁止谁呢?说谁不是,不让谁办,人家准得跟你急。

可是,泛文化并没有到此为止,还在一个劲地泛下去,以致越泛越离奇,越说越邪乎,也有由庸俗走向恶俗的趋向。比如说,收藏旧时女人小鞋的,说是抢救“三寸金莲文化”;写乞丐小说的,说是研究“丐帮文化”;编演妓女电视剧的,说是挖掘“勾栏院文化”……如此看来,再泛下去,就该有三陪文化、走私文化、吸毒文化、瘟疫文化、恐怖文化……诸如此类,都得及时研究,努力挖掘,免得后人回过头来,再费心劳神地抢救。

于是乎,文化洋洋大观,却也蝇营狗苟。文化温文尔雅,却又面目狰狞。

如此泛文化现象,泛到报刊上,能不出现媚俗?泛到作品中,能不出现低俗?泛到书籍中,能不出现鄙俗?泛到网络上,能不出现恶俗?如同饮食文化相中果子狸文化,生发出SARS文化,一场灾难。

这当然不是文化之过。泛出来的那些东西,即用文化装扮的那些东西,许多是沉渣,是污垢,是浊流,是病毒。它们披上文化面纱,操着文化腔调,大行其市,实质却是一种反文化现象。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呢?只好求助辞书了。一查,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既然谈泛,选取广义的,即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说法实在是广,但也不是无边无际。文化无论多么广泛,也有明确的内涵和范围。它有一个基本要素,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必须是“财富”。只有具备“财富”这个基本要素,才能汇入文化这个“总和”之中。

人类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谁能保准不出下脚料,不出垃圾,不排污?天上冒黑烟,地下流臭水,那情景是会有的。下脚料、垃圾、臭水、黑烟,归入不到财富之列,总不应该称为文化吧。真不容易,终于找到了文化之外的东西,也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质问:下脚料们、垃圾们、臭水们、黑烟们,你们也称文化,配吗?

虽然有文化垃圾之说,那是指从文化中排泄的,扬弃的,堕落的,沉淀的,不再属于文化的东西,叫文化垃圾。

又为什么都抢着假文化之名呢?因为有人认为,文化像油彩,涂抹到自家的脸蛋上,或者贩卖的私货上,立马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也有人认为,文化像智慧果,吞进肚子里,一夜之间,蠢驴便变成了天才。文化毕竟有品位,是个好东西。愈没有文化,没有品位,不是东西,愈要拉上文化,以显得有品位,是东西。

其实,肿瘤称为肿瘤文化,就能成为新肌?瘪三称为瘪三文化,就能成为雅士?巫术称为巫术文化,就能成为科学?污垢称为污垢文化,就能成为财富?有人信,我不信。

是文化的本是文化,不是文化的决不是文化。泛文化现象,并非近时才有。它时隐时现,时敛时张。近来愈演愈烈,对其做点解析是必要的。不能由着一些人,打起文化幌子,怎么骇人听闻怎么说,怎么让人恶心怎么来。文化泛滥了,污染了,新闻、文艺、出版、网络都该跟着遭殃。

比如说,爱赶饭局的,说是饮食文化;爱喝酒的,说是酒文化;爱跳舞的,说是娱乐文化……产苹果的,说是苹果文化;产大葱的,说是大葱文化;养龙虾的,说是龙虾文化;养果子狸的,说是果子狸文化……泛文化并没有到此为止,还在一个劲地泛下去:收藏旧时女人小鞋的,说是抢救“三寸金莲文化”;写乞丐传的,说是研究“丐帮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1
泛文化主义时代的来临,使得社会目光紧盯文化一词。其最突出的表现是所有的东西都以“文化”二字来作为后缀!比如卖酒的酒以酒文化来就行营销,作鞋的酒研究鞋文化等。这些还勉强算得过去,有些文化则就第一的优点离谱:有些所谓学者竟把妓女也冠以文化,更甚者是把三寸金莲也叫文化。文化兴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但是我们也需要对文化的泛觞提高警惕。泛文化主义的背后是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民众终于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泛文化主义也从侧面反映出整个人类知识普及程度的提高,及社会教育所获得的巨大成就。人类逐渐走出自我为中心的狭隘种族主义偏见,开始接受并喜欢异质的东西。在民族文化上,人类逐渐开始理解落后民族文化,并提出要对其进行保护,以便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同样在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方面,人们更喜欢用文化一词来增加它的厚度。比如所谓的“马文化”,“皮影文化”等。易经上有句话这样说道:“以文化之”。这句话其实已经道出了文化的精髓,它与泰勒文化的定义不相上下。所以能称得上文化的必须有能被传承的性质和为人树立一套生存功能意义的规范。然而自然发展到今天,文化和人的思维已经开始混淆,这是由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根本所决定的。一切都在没有回归本原之前,都显得模棱两可,而模糊的东西又被理解和接受,当然这里的模糊是指学者,民众对文化的态度。现在学者,尤其是自然社会科学学者言必谈文化,甚至如果一种现象的研究没有归结到文化的方面,就会被认为是肤浅的,不够深入的。因此,一种现象要么会被归结文一种文化,要么会给与文化解释。只有如此,学者才以为研究是到家了,可以放心的睡大觉了。然而,事情绝非如此简单。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泛的概念。凡事归结到文化,就未必是你把问题研究到底了,更多的是一种智力短缺的标志。怎么会如此说呢?因为你找不出某种现象的最终原因,所以你就把他推给了文化,而文化是什么啊?文化它无所不包,而又不流于现象。所以请惯用文化的学者注意自己的知识水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