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点的布置原则和方法

如题所述

6.2.1.1 观测点的布置原则

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够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地质体和地质现象为原则。观测路线上布置观测点能准确地控制地质体或地质界线的空间位置,使原始资料编录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原始资料的整理、查阅和检验等。

6.2.1.2 观测点的布置方法

观测点应布置在填图单位分界线、岩性岩相变化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标志层、重要化石点、含矿层及矿化露头、节理及片理测量统计处,井泉、重要样品采集地,以及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如地貌、不良地质作用、文物出土地等)等处。

依据观测点的作用,可将其分为控制点和描述点。控制点是为控制出露宽度大于地质点间距的填图单位而布置的岩性观察点,主要记录点位、点性、详细正确的岩石全名、特殊的结构和构造特征等。描述点布置在重要或典型地质现象之处,如不整合、侵入接触、重要示顶底构造、相标志、褶皱轴、断裂等的界面(线)出露点,应详细观测、研究、描述记录、采样、素描和照相等。

观测点间距应根据任务要求,以能有效控制和收集到足够的地质、构造、矿产及其他地质资料,达到满足成图和报告编写的要求为准。全部填图单位(正式和非正式地层单位)、断层线、褶皱轴及其他重要地质现象等都应有足够的观测点控制。一般按成图比例尺布置,各种地质界线上的点距在图上为1 cm左右(1:5万点距为500m左右),但成因类型和时代单一的大片第四系分布区,点距(和线距)可放稀一倍左右。等于或大于路线间距的地质体,图上大于lcm的闭合地质体应至少有两个观测点控制。

6.2.1.3 观测点的标定

观测点采用GPS进行经纬度、坐标记录或标定;也可用后方交会法,结合地形、地物特征校正后进行标定。在地形、地物特征特别明显的地点,可直接在地形图上标定。标定的观测点位在地形图上的误差应不大于1m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