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文治教化

如题所述

李世民既经尊显,以为国家渐就升平,便注重文治,开文学馆,延纳一些文学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永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牧、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等都延纳为学士,李世民时常到馆中去,和这些学士讨论文籍,甚至讨论到夜深,方才回去。李世民还叫那善于图画的人,把学士的像尽画出来,加上赞词,装潢得一幅很精美的图画,称为十八学士,当时的人看了,很羡慕,称他们为登瀛洲。
唐太宗最好的政治,就是喜纳臣下的劝谏,凡臣下说他的过失,他立即改悔。特设监察御史和谏官,无论朝中内外的政事,都令监察御史和谏官负责督察,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最好的办法,所以孙总理取了做《五权宪法》中的一权。在唐太宗的臣子中,尤其以魏征善谏,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很悲恸的说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道得失;如今魏征死了,我便亡却一面镜子了。”

唐朝的政治修明,不独百姓安乐,四方外族都来归附,一般胡族都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可汗是胡族君主的称号)。胡族还派了子弟入朝侍奉。有一次唐太宗奉了太上皇设宴未央宫,命胡族颉利可汗起舞,南蛮酋长唱歌,太上皇很欢喜的说道:“胡越一家,是从古以来所没有的。”唐太宗捧觞上寿回答道:“这是你老教诲的功劳,决不是儿子的才力所能做到的!”从前汉高祖也随了他的太上皇开宴在这未央宫,但是汉高祖很夸示自己的功劳,就很不足取了。看了他们父子这样的快乐,就可见当时汉族的隆盛了。

唐太宗对于文化也极注重,设有国子监(好像今之大学校),内筑学舍两千间,有学生数千员,唐太宗常亲自到国子监和学生们讲论经术,学生能明了一经的,就给以官爵;于是四方来入学的,云集京师,外族高丽、百济(今朝鲜半岛的西南)、高昌(今新疆土鲁番地)、吐番(今西藏)的酋长,都派遣子弟留学京师,学生的人数,增加至八千多人。这时的教育和政治,都很发达,要算是汉族的极盛时代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2
李世民还在秦王宫西部开设文学馆,延请四方饱学之士。最著名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又将学士分为三批,轮流值班,自己一有空闲,便到文学馆。与各位学士讨论史籍,直到深夜。文学馆在社会上名望颇重,如果得为学士,时人便称为“登瀛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将全国刺史的名字等情况,命人写在自己寝室中的屏风上面,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及时的记录他们的功过,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他还利用科举考试制度,为读书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每次他看到众多新考中的人,都高兴的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国服务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02
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国学规模。
唐太宗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唐太宗扩充学校,加强管理。管理中央学校的机构为国子监,其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唐代的科举每年定期举行,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比隋代有所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二科最重要。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即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
第3个回答  2019-03-02
重视太学教育;完善科举制度;提倡忠孝礼仪思想等等。
第4个回答  2019-03-02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