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创立丞相制而朱元璋却废除丞相制 他们俩都是封建皇帝其做法如此不同

他们目的是否相同?目的是什么

根本原因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皇朝的统治。
皇权与相权的冲突一直存在,很少大有为的皇帝能长期忍受权力过大的相权。因此相权在中国历史中不断的被裁减。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左为上,称为“左丞相”(文职),“右丞相”(武职),宦官担任丞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丞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三公共同执政。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除了中央的丞相之外,由于汉朝采用封建与郡县并行制(也称作郡国制),因此在地方层级上有许多封国(诸如中山国、北海国、赵国等),行政区地位相当于郡。虽然封国的首领为诸侯王,但没有实权,实质统治者为相,因此王国的相实际上相当于郡的太守。此外,各郡国内还有许多县侯的封国,侯国相在品级上相当于县令、县长。
两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丞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丞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丞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丞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丞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丞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丞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靖康间复改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丞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丞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丞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丞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丞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职中,丞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丞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丞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21
到朱元璋为止,封建行政体系就是君权和相权的分治。如果中国的相权再成熟点,而御史体系能结合地方发展成议会那么完全可以发展出我们的君主立宪来。
但是君权实在太过强大,只在李唐时期有点共约的苗头,之外的其他时候其他各系统都基本处在陪衬地位,包括丞相这个官制。
但是就是这样,丞相可能的分权倾向也使得封建体系过度成熟发展的中国帝王感觉寝食难安,不过丞相能一直存在的基本原因是皇帝也是个普通人不能事事亲躬。但是洪武帝天赋异秉,别的帝王不敢想的事,他就硬做了下来,把丞相费了,自己一个人直接领导六部。皇帝、丞相的差事一个人包了。不过也就这一代,后面出现了演袭了明清两代的内阁制,虽然有异与丞相制,但是给皇帝分忧的道理是一样的。没有人是铁打的,尤其是皇帝。
第2个回答  2009-04-22
目的相同,都是维护自己的皇权统治
第3个回答  2009-04-26
形式发展的需要
第4个回答  2009-05-01
都是
第5个回答  2009-05-03
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维护自身的统治。秦始皇创丞相制度是为了让丞相能够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分出更多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而朱元璋纯粹是个人精力太旺盛了,再说那个时候封建集权十分厉害了,所以为了防止丞相威胁皇帝,干脆废丞相,但后来还是有了不过是内阁首辅,权利比丞相还大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