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呢?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我心非我心 他心皆我心
我执非我执 空望天下事
空了何时空 心念有种种
忘了何时忘 佛也念众生
明月当头照 苦乐入禅中
生性当自悟 阴缺何时休

以上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可以全部解释一遍吗,谢谢!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参考资料:百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3
说了你也不一定看得懂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我说一下我的理解 呵呵 只是浅见 不是对文而解的 也或许能够让你更好理解一点 如果有一天你有了更深感悟 或许会发现我说的也不是最终正确的答案 不过 现在只当个引线吧:
世间万物是由法而生,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由于各种条件的促和而生的。菩提、明镜也是如此。世间一切既然都是由条件促和而成的,那么,这世间的一切本就不是存在的,在条件产生时,它产生,在条件幻灭时,它消亡。自然一切本空——空不是空无一物,是生灭变化。

第三行~第四行,我也不是很了解,仅说一下对我执的看法。
我执着于某样东西的实在永恒,比如生命、财物等,这些实际上也是由条件促和而成的。而实际上,当你执着的时候,你没有发现,那些东西与你的本性(这里暂用这个词)根本不是一致的,你得到了,只不过是你暂时享用,它不是你,也不可能是你。你白白的看着这世间的一切流过,去抓取一把水流,那一瞬间你以为得到了,其实你什么也没有得到。

第六行~第七行 不了解~~~~
人啊,什么时候能把念头灭掉呀?实际上人人时时都有念头,没有念头或许也都是一种念头,在念着一个无。不念呢,其实也不对,佛其实也时时念着众生,这里或许是在说,觉悟的人,不要总是执着于一个念或者不念,都是平等的。

就我所知的程度说一些~~~~有错误的地方请见谅~~~
T深深海底行T 说得很有道理~~

PS:我心都不执着了,何来一个对照?自然没有他心了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3-23
这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一首偈;在此之前,神秀和尚写了一首偈: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小心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是对应上偈而做了这首偈。

神秀和尚的偈,被五祖弘忍大师判为“未见性”,然而“依此修行,可勉坠地狱”
惠能大师这首偈,则被五祖所赞赏。

菩提本无树:对应“身是菩提树”,是说我们的色身无非是四大和合,借父母因缘而成,终归坏灭;因此是“空”;故言“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对应“心是明镜台”,是说我们这个意识思维之心,能觉能知之心也会在寿终是断灭不现;依然是空。更有我们的真如如来藏,虽然“不生不灭”却是“空性”;无有色相可得,不能觉知;因而也是“空”。
本来无一物:是说五蕴十八界一切法皆是生灭法,是“空”;真如虽然能生一切法,却本为“空性”;而且,真如如来藏人人具足,不是“前无今有”,故不可言“得”。综合来说,如《心经》所言:“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故言“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尘埃者,是指“烦恼”。烦恼及身,名为“受蕴”,色身乃至意识心,本为“暂时有”,命终断灭则不能感受烦恼;其次,宿世一切烦恼业因,藏于我们第八识如来藏之中,而如来藏不能自证自知,故不能感受烦恼。以上二义,故说:“无尘可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第4个回答  2020-11-22

这句话出自 六祖慧能的《坛经》 其含义是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 到哪里沾染上尘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