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里读书人考中进士的概率有多大

如题所述

各个朝代,是有所区别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概率也是不一样的。
1、唐朝科举只是起步阶段,一年一次,一次才录用几个、10个、20几个而已,我们就不多说了。
2、宋朝是中国科举历史上唯一没有地域区别、民族区别的朝代,科举公平。但是因为唐末五代北方200年的战乱,文化被摧毁,所以宋朝北方考生能中进士的,凤毛菱角。文风鼎盛、社会安定的江西、福建两省。几乎包揽全国进士名额的三分之一;
3、元朝科举分南北榜,蒙人、色目人几乎只要愿意参考,就能上北榜。给汉族的“南榜”能上榜人数则非常少。
4、明朝科考与宋朝遇上的情况一样,北方遭遇蒙元百余年的摧残,识字率非常低。初期参加科举,北人无能上榜,甚至爆发考生抗议。朱元璋改变科举平等的策略,考试录取分南北,以后又进行了细分,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录取标准。
5、清朝继承明朝科考政策,但是有给满族专门开设科举,几乎只要识字,懂得满汉翻译,就能中进士。后来执行不下去,连这么低的要求,满人都不愿意参加考试。因为他们本身的八旗身份就能得官,待遇特权远远高于进士。满族科考只能取消。
6、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录取了各有不同。所以我只能给你我手上掌握的最切实的数据给你参考,资料来源是——《泉州科举》,该书统计了科举考试成绩较好的福建省泉州的科举考试结果——200个童生出1个秀才,200个秀才出1个举人,4~6个举人出1个进士。也就是说8万~12万读书人,出1个进士。
7、因为泉州读书人多,但是政治地位低,地方可以录用的秀才、举人人数收到限制,所以这两关概率很低。考进士是几乎全国统考,泉州举人的素质优势就体现出来,上榜率这个阶段就很高。相对应的,比如陕西读书人少,就所以秀才、举人就很容得到几十人就能中一个,但是参加会试,就比不上那些数万人脱颖而出的省份的举人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